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北宋《图画见闻志》的时代特征

原创 2021-12-27


《图画见闻志》,北宋郭若虚撰,记载了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的画者艺事,是一部美术史通史类著作。作者在其自序中称其书是续“昔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作。该书在继承唐《历代名画记》体例和画学思想的基础上,更显示出自己的时代特质。


宋·李唐《村医图》(局部)    

宋·崔白《寒雀图》


编纂体例

《历代名画记》作为美术史通史的开山之作,在编纂方式上,延续中国传统史学以纪传体作为“正史”的编纂形式,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志、表等其他体裁,夹叙夹议的表述方式,叙自黄帝至唐末会昌元年之能画者,取得美术史之“正史”的独尊地位。而《图画见闻志》在编纂方式上,除了接续《历代名画记》之纪传体方式,别开二卷,是谓故事拾遗、近事,以随见随录的方式,记载唐宋时期的绘画风格、师承来源、画笔辑录等相关图绘故事之散记,是糅合了 纪传体和笔记体的著述方式。《图画见闻志》以笔记的方式补记纪传体的美术史编纂方式,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史学的要求。其一,传统的经典 阅读与语言使用形式,在唐宋文化转型期出现了文人化和民间化并重的趋势。据唐《续高僧传》卷三十《杂科声德篇论》,特别还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于出家人,“切语无常,苦陈忏悔”,对于上层人士,要“兼引俗典,绮综成辞”,对于普通平民,则要“指事造形,直谈闻见”,对于山野之人,则要“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其二,唐安史之乱后,文化不再 是上流社会、世家子弟所专有,受众群更为广泛,更为平民化。《图画见闻志》以杂记记录作者之见闻和心得,以讲故事来明道理的创作形式,更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趋 势,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黜“品”陟“格”

《图画见闻志》自序中,郭若虚明确表示:“其有画迹尚晦余时,声闻未喧于众者,更佚将来……今之作者,各有所长,或少也嫩而老也壮,或始也勤而终也怠,今则不复定品,唯笔其可纪之能,可谈之事。”余绍宋(1882-1949)在 《书画书录解题》中写道:“至其传中,不加品第,毛子晋跋谓其弗欲类谢赫之低昂太着,李嗣真之空列人名,未为笃论。品评书画之风至宋渐替,盖其时已知此业之无甚实益,相率不谈。郭氏自序中已微露其旨,所谓风会使然,郭氏亦 莫能外也。” 

虽然郭若虚的初衷是在“今之作者”中,“不复定品”,但在纪艺中,对于所述人名之品第,亦多有涉及。兹列如下:赵德齐条,“辛显评温其与德齐,皆次公佑之品”;范琼、陈皓、彭坚条,“辛显云,范为神品,陈、彭为妙品;仁显云,范、陈为妙品上,彭为妙品。尝见文潞公家坟寺积庆院,有移置壁画婆叟仙一躯,乃范琼所作,辛显评为神品,当矣”;孙遇条,“仁显评逸品”;陆晃条,“善画田家人物,落笔成 像,不预构思,故所传卷轴或为绝品,或为末品也”;僧传古大师条,“善画龙水,得名于世,皇建院有所画屏风见存,弟子岳褚黎,受学于师,其品次之”;仁宗皇帝条,“遇兴援毫,超逾庶品”。

从以上对人物品第的描述,可见郭若虚虽然不拟采用品评体的著述方式,但还是有自己的品评标准的。而且郭氏在其传记、故事中,多次记录宋初之品评方面的史料。虽然郭氏在传记中绝少运用“品”,但细查文字,“格”字增多, 诸如绝格、高格、自成一格、非凡格、非常格、格非师授、格致稀奇、脱略凡格、格乏清致、气格伤懦、格实不群等表述很多。

从字形、字义上分析,“品”似乎是众言之意,强调的是人的理解;“格”则代表事物本身的属性。《图画见闻志》所表现出来的黜“品”陟“格”的转变显示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笔者以为,唐宋文人心理是促成黜“品”陟“格”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过程在唐代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品者,别优劣,建秩序。先有《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论人,从东汉末年魏文帝之选官制度“九品官人之法”的设立,“品” 成为中国人衡量事物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人品决定画品之说。但是,这种秩序,因科举制度的产生逐渐模糊了。首先是仕途之门的广开,打破了阶级界限。武氏时代“举人不试皆与官”,仕途成为皇室显恩的手段,新兴阶层逐渐取代了旧的贵族。其次,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国,民族界限被打破,文人士大夫的自信进一步瓦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独善其身,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表现在文艺理论上,是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向文艺本体体验之延伸,是一种从外在世界向内心感受倾斜的过程。《图画见闻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 而生的美术史著作。


编辑:卢   阳   苏艳芳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图画见闻志 画者艺事 展示

231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