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单霁翔:科技解决了故宫很多麻烦事

原创 2020-10-26

本文来源于: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

故宫1200栋古建筑如何修缮?9371间屋舍怎样清扫?古字画等文物珍品修复有何秘诀?“数字故宫”又以何种创新形式讲述宫廷文化?近日,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结合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实践经历,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之路、公共服务、文物修复、文物安保、文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内容进行经验分享。“中经文化产业”整理实录内容(略有删减),以飨读者。

主编:成琪

编辑:郭博文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发言

↑点击视频 一睹为快↑

(小文温馨提示:视频播放需流量,wifi观看更省荷包哦^_^)

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论坛,大家知道北京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已经600年历史了,过去百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还在,它平缓开阔的两侧格局还在,北京市也正在努力把“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

“中轴线”上最大的一组建筑莫过于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把紫禁城完整的保护,我在北京市做规划委员会主任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要让高大的建筑群、大体量的建筑侵入它的景观。并在它的两侧规划了厚厚的规划地带,主要是保护传统的民居、传统的胡同及四合院,这样才能使景观能被完整保护下来。

我也有幸参加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保护行动。比如,我记得1997年,我还在北京市文物局当局长的时候,当时就看到筒子河和城墙中间居然有400多户居民和20多个单位,当时有465条污水管向筒子河排污,两侧居民倾倒的垃圾有2米多高。我们当时就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21世纪。”

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三年的努力,进入21世纪的时候,筒子河碧波荡漾。今天,春夏秋冬、早中晚,包括下大雪的时候,总是有人扛着摄像器材拍摄这里美丽的景色,照片上传到网络,传遍世界各地。

故宫角楼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裴小阁/摄

2012年,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我知道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也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宝库。我们希望它能够展现出它的魅力。

依靠科技力量进行管理

我们不断地依靠科技的力量来进行管理,方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比如买票,长期以来到故宫门前排队买票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人们要排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开始我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边这排长长的房子。当时这些房子还不是故宫管理的,当年的管理部门将房子出租出去,办一些展览。后来经申请划给故宫博物院管理后进行了整治,我们先开了30个售票窗口。

后来,依靠科技的力量,我们就开始探索能不能实现全网购票。

我记得2014年开始实行网上购票的时候,只有2%的观众网上预约,98%的观众还是到窗口买票。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2015年,17%的人预约;2016年,使用了支付宝,预约观众到了41%;2017年,使用微信以后,预约观众达到70%。

我们知道时机到了,就关闭了所有的售票窗口,当时没有一个大型机构敢于全网购票。我们也很害怕,让30多个窗口的售票员在岗位上待命,一旦失败了,就再开窗口售票,结果居然就成功了。

人们到故宫博物院前用手机扫码支付进入,没有预约的观众也可以用手机购票,很方便地就可以进入故宫博物院,不用再在买票环节耽误更多的时间。

当时,媒体告诫我们老年人不习惯预约,你们要帮助老年人,我们信以为真就在广场设了5个票务咨询台帮助老年人,但等了一段时间,很少有老年人来咨询。

中国的老年人特别伟大,他们学习的特别快,拿一个手机就到全国旅游,所以没有老年人来咨询,来咨询的也没有年轻人,主要都是中年人。再有来咨询的就是外国人,还有就是有困难的人。我们帮助每个人顺顺当当地走进故宫博物院,三年来没有一起投诉,依靠科技力量的全网购票成功了。

故宫售票处 中国经济网赵世楠/摄

为观众提供更适宜的科技服务

但是,人们走进故宫博物院还有很多麻烦的事,还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比如,过去的标识不清楚,人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就开始制作标识牌。根据故宫的环境、色彩进行制作,第一年就制作了512块标识牌,但这些静态的标识牌不能满足人们了解最新信息的需求。

我们开始增设电子标识牌告诉人们最新的信息,但人们不能总是站在标识牌前面,在移动、参观的过程中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应该怎么办?我们开始提升自动讲解器。

故宫博物院的自动讲解器一度是全世界语言最丰富的,包括40种语言,各国语言、民族语言、地方方言中粤语、闽南话等等,还有专家版、少儿版、对话版模式。但是马上又发现不够满足需求,人们都有自己接收信息的工具,我们赶快联系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行故宫博物院wifi的全覆盖

但是马上就觉得又不够了,今天已经进入5G时代了,所以,2019年年初,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5G故宫

5G故宫能做到什么?之后,大家再走进故宫博物院,打开自己的手机就知道今天有多少项展览、展出什么内容、展厅在哪里及状况怎样、人流量多少,总之,一部手机能够使人们更方便地参观故宫博物院。

观众长期抱怨大殿都是黑的,天气越亮里面越黑,不能点亮让看得清楚吗?过去我们耐心地同观众解释,木结构的建筑不能通电,里面陈列的物品都是古物,不能长期灯光照射,但人们确实很不方便,真的不能改变吗?

靠科技的力量。我们选择了LED的冷光源,不发热,也不是一组组灯泡照射、一组组光源闪射,灯具也不再挂在木结构上,而是在远离木结构2.5米以上将灯座固定,开灯的时候两边各有一名员工值守,消防部门同意了;我们用测光表反复测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能超标,文物部门同意了;不同的室内,什么样的光线效果更好,反复征求观众的意见,一年半以后我们终于点亮了紫禁城

过去看太和殿的藻井几乎看不清楚,今天它被点亮了。中和殿被点亮,保和殿被点亮了,乾清宫被点亮了,交泰殿也被点亮了,这是600年来第一次被点亮的殿堂。

当然我们知道点亮以后更要加强保护,因为点亮后人们全都看得清楚。比如,几十年来人们都是趴在玻璃上往坤宁宫里面看,今天坤宁宫中的精彩被点亮了。

故宫景色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郭博文/摄

科技力量助力文物火灾防备

但是,在故宫博物院做任何的事情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绝对确保安全

这些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些文化悲剧,比如:一把大火世界遗产日本冲绳首里城被烧毁了、巴黎圣母院也因火灾遭到了重创、巴西国家博物馆90%的文物被烧掉,这都是令人痛心的事,它们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但是,我也想这些砖石建筑、现代建筑都能着火,故宫可是1200栋全是木结构的古建筑,没有一个地方比我们防火的责任更大。

我们国家过去十年150多次文物的火灾,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强防备。

故宫建了5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了3300个高清摄像头;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动态、静态、物质、非物质、移动、不可移动的,全天候、全时空的监测;不断提升防雷的系统,不断研发新型的消防装备……

故宫博物院仅有大型的消防装备是不行的,还要研发小型的消防装备。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实战的消防演习,如何把文物和伤员抢救出来,这个过程不但消防队员要演习,而且机器人要演习,一旦发生火情,他们会迅速冲进火场把明火灭掉。总之,这样强大的消防力量才能使我们出现火灾的时候,出现火情的时候能确保安全。

三年环境整治 故宫扩大开放

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生火灾,确保预防性保护。我们启动了为时三年的环境大整治,室内10项内容、室外12项内容。

在室内,我们首先清理了还散落在各个房间没有归档的文物,将其整理入库,腾出空间;

第二,几十年来由于开放的需要,卸下的门窗堆在通道及房间里,它们也是重要的文物,进行清理以后,专门建古建筑馆进行保存;

200多间房间里存有很多保存过文物的空箱子,也是重要的文物,樟木、紫檀、皮革等材质也得到认真的保护,我们就建起了三个大型的箱子的仓储库房,将它们保存起来;

各个房间地上、炕上堆积的织绣文物也是古物应该认真保护,我们进行除菌、熏蒸、修复将它们保存起来,也腾出更多的房子。

此外,我们还对展览柜具、闲置物品、杂物垃圾进行了清理。

总之,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故宫9371间房子终于间间都干净了,随之我们才开始扩大开放。

故宫景色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郭博文/摄

室外环境整治比室内更艰苦。过去大部分区域不开放,杂草没膝、杂草没腰,我们的老员工有经验,嘱咐我进去的时候先大喊一两声再进去,怕我踩到小动物,让小动物听到声音先出来。

为此,我们进行了地面杂草的清理,清理得干干净净。不该长草的地方一根草都不能长。还有屋顶的杂草,过去故宫屋顶很多杂草生根,根扎在瓦里面,瓦土就会松动,雨水就会灌进去,梁架就会遭朽。

我们下决心对杂草宣战,不是把它拔掉就可以了,下两场雨它又长出来了。斩草要除根,要把瓦片揭开,把草根取出来,把古建筑重新做好,把缝抹严。

两年的努力,我们才终于实现故宫博物院1200栋古建筑屋顶上没有一根草。

更麻烦的是不断增长的市政管线。17种管线不断交错,穿越红墙、穿越古建筑。粗粗的热力管道占据很多的空间,经过门的时候还拐弯,越来越多的景观没办法开放,又不能把它们深埋到墙根下,又不能举在高处影响景观,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为突破这个难题,我们经过一年半的设计、一年多的报批,用科技的手段解决,终于同意我们在远离古建筑的地方,在地下8-14米用坉垛的方式把17种管线全部入地,这些管线再也不用开挖古建筑的地面,穿越古建筑了。

我们开始加大环境的整治,几十年来在故宫博物院积累了135栋临时建筑,最危险的就是彩钢房。两三个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它不阻燃。

我们下决心对59栋彩钢房先宣战,13排彩钢房、办公区都被拆掉了,一栋都没有留。

更多的临时建筑也被清理,7栋花房掩盖了南三所的样貌,我们就在北京郊区建了古典花卉养殖中心和温室大棚,初春的时候把养好的花卉送到故宫各个庭院,深秋的时候再送回去,花卉养的更好,花房没用了,我们把这个临时建筑拆除,人们才第一次看到南三所究竟是什么样。

我们终于实现了我们的诺言,我们在环境整治前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紫禁城是明代永乐皇帝时期建的,是1420年,今年刚好600岁,我们现在终于实现了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承诺。

故宫古建筑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郭博文/摄

古建筑修缮过程中也需借助科技的力量

今天要更好地使观众流连忘返的参观,就要把古建筑修缮好。

故宫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是在我的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手上启动的。他上任第一年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下决心要将故宫1200栋古建筑在2020年前都修好。

比如,武英殿修好以后,成了今天的陶瓷馆;西面最大的宫殿——慈宁宫修好以后是今天的雕塑馆。

我们还纠正了很多历史的遗憾。今天古建筑修缮要经过科技的力量,我们不再是盲目地思考材料的选用,而是进行梁架上的考古、屋面上的考古,认真分析每一层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情况、使用的材料、今天的结构及承受能力,然后认真地对每一个构件进行取舍,使它历史信息在一座古建筑上叠加的越充分、越悠久,更完整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文物修复中的“工匠”精神

我们也要修我们的文物藏品。一个片子《我在故宫修文物》影响很大,豆瓣评分达到9.4分。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点赞最多的居然是在校的同学们。这是一个慢节奏的片子,但学生非常喜欢。

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应届毕业生数以万计,最多的一年3万多人。我是想跟同学们说:你们真的理解这项工作吗?你们不会是因为片子里的那些浪漫才来吧?你们要知道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

我们要弘扬的是工匠精神。比如,古书画装裱专家单嘉玖教授、青铜器修复的王有亮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们一生修复了很多国宝级的文物,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还是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进行文物的修复。

此外,我们的专家还对陶瓷、木器、漆器、乐器、家具、挂屏、象牙、螺钿、缂丝、唐卡、织绣、西洋钟表等等文物进行修复。

被同学们誉为男神的王津,18世纪的西洋钟表在他手里表针还能转动,300多台复杂构造的钟表被他修好。他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上映第二年,获得了美国电影行业的白金奖(注:休斯敦国际电影节“全景中国”大奖),这就是人们赞美的工匠精神。

故宫钟表馆藏品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郭博文/摄

今天文物修复还要靠科技的力量。因为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我们应该在修复中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就像人患病到医院,要经过检查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同样对待文物我们也应该有科学的精神。

所以,我们建立了故宫文物医院,361米长的院舍里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这所医院作为新生事物,一建立国际文物修复学会就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就设在了中国,设在了故宫文物医院。过去4年已经培养了来自37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专家,古建筑构建、文物藏品进了文物医院都得到悉心的检测,再依据清晰的检测报告进行修复。

我们为这所医院不断增加先进的实用的设备,比如分子结构分析的设备,3D打印设备,热性能、物理性能的设备,还有全世界最大的一台文物专用CT机,它的第一批病人就是出土于江西海昏侯墓的青铜器。

此外,热场发射电镜系统、造纸纺织联用的纤维分析仪、高精度可移动的实体显微镜、大样品室X射线荧光能谱仪和荧光扫描系统,当这些仪器设备加盟进来了以后,我们文物修复水平就如虎添翼了。

故宫文物医院建立了23个科技实验室,支撑着故宫数百种文物修复的平台,每年大量的文物得到了科学的修复。

故宫博物院开放空间已达80%

经过环境的整治、文物的修复、古建筑的修缮,我们开始开放更多的区域,举办更多的展览。

2014年,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终于突破了50%;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现在已经到了80%。很多过去是非开放区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

故宫午门雁翅楼有39万件留存文物因为不是宫廷文物进不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建立后,我们移交给国家博物馆,空出的空间得到了合理利用,建成了午门-雁翅楼临时展厅。

这是最有魅力的展厅,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特展等在这里展出。“2019年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活动在这里举办,每天少则有2万多观众,多则有4万观众进入这个展区,改变了很多观众的参观轨迹。

西面最大宫殿慈宁宫也办了5个雕塑展厅,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的雕塑馆。故宫博物院收藏着10200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文物,但过去没有雕塑馆,它们都在库房睡觉,高大的雕塑连库房都没有。

比如,1500多年北齐历史的菩萨雕像几十年来在南城墙墙根底下站着,很多佛像在地上躺着。作为院长,我每次经过时心情特别痛苦,这么珍贵的文物冰天雪地躺在地上,脸色、表情都不好,但今天它们的脸色、表情都好了。原本躺在台阶下的秦始皇兵马俑经修复后也得以陈列出来。

“紫禁城里过大年”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过去库房的文物得不到呵护,今天得以神采奕奕的展示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它们是蓬头垢面的,只有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展示,面对观众的时候,才会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所以,我们要用科技的力量把每件文物藏品都修复的光彩照人,让它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开放了城门、城墙角楼。过去故宫四个城门和城墙角楼都不开放,做文物的库房、书板的库房。比如:东华门过去就收藏着珍贵的乾隆版大藏经,厚厚的一层土,今天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书板取下来进行了维护,专门建了书板的陈列展厅,一座座城门变成了博物馆。东华门是古建筑馆,我们收藏的4900件古建筑藏品在这里得到展示。

我们开始开放一座座库房。165米长的南大库,长期以来收藏着零件、部件、材料,今天物流这么发达,没有必要再存放这些,我们移出去以后进行了修缮,然后建成了家具馆。

故宫收藏的6200件明清家具,用专家的话讲,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但却在94间小库房里沉睡着,几十年前推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不能通风、不能修复、不能研究、不能参观,小一点的家具最高摞了11层。

为什么放在库房里呢?一定要把它们修复到最好的状态进行展出。为此,我们建了大型的家具馆,这些精品家具的陈列、组合式家具的陈列、情景式家具的陈列,琴棋书画构成了历史的景观,更多的家具仓储式的陈列,人们能流连忘返地看到任何一件家具。

这样的一个一个院落开放,一组组古建筑修缮开放,我们开放的区域就越来越大。

很多观众曾经问过我,故宫为什么没有树?我过去只能告诉他一直走到御花园就能看到树林了。其实,我们知道太和殿两侧各有一个门,左右翼门从来没有开放过。

今天我们整治了两边的环境,开放了两边的区域。打开右翼门迎面就是18棵300年树龄的大槐树,人们沿着著名的十八槐景观走向最新开放的西部区;打开左翼门,迎面就是过去骑马射箭的箭亭广场,这样人们才恍然大悟太和殿一步之遥有这么好的生态景观。

从景山公园俯瞰故宫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郭博文/摄

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提升体量的秘籍

但是我们也知道接待再多的观众,举办再多的展览,到故宫参观的观众仍然是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千万级的一个博物馆,要成为亿万级的、十亿万级的博物馆靠什么呢?就要靠互联网技术、靠数字技术

我们不断加大网站的建设。把外文网站做得更加强大,各国人民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我们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希望他们走进博物馆听故宫有趣的故事。

我们开始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可以看到故宫的展览。2016年,我们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终于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在网上全部公布,人们从网站可以查阅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

我们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把古建筑和藏品的照片传进网站,人们在家里可以看到一个全景的故宫,一个震撼的故宫。

我们不断丰富“微故宫”的内容,聚集了很多年轻的粉丝。微博每天根据人们的反馈进行局部的改版,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给大家讲故事,有了更多人们参与的活动。

这些年,我们发现大家特别愿意欣赏故宫美丽的照片,于是春夏秋冬、早中晚、天气好的时候拍一些美丽的照片更新。一场紫禁城的初雪阅读量1425万,第二年不下雪又着急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遇见晚上的红月亮,一组照片放上去两千多万的阅读量。2019年故宫下雪的照片阅读量突破5000万。

7年前,故宫开始系列出品APP,现在已经有十几部,通过APP人们可以看到《韩熙载夜宴图》当年的舞蹈、听到当年的音乐。我们最为得意的APP是“每日故宫”,每天每个人都可以收到一个故宫藏品图文并茂的信息,通过三年左右的收藏,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个自己掌上的故宫博物院。

制作的故宫展览APP,人们可以用手机进入故宫的展厅参观了。

银装素裹的故宫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数字博物馆让文化遗产资源活化

我们用这些技术在端门建立了规模很大的数字博物馆,它不但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在于所有的项目都是深挖自己文化资源所凝练出的原创。

在这里可以和1200栋古建筑一一对话;可以看到我们深藏着1500块大地毯的图案;可以调阅一幅书画进行临摹,临摹以后机器还会给你公正的打分;在这里可以和绘画上的动物、植物对话,看它们的身材和羽毛。

我们收藏的很多长卷不经常展示,展示出来光线也比较暗,但人们在数字长卷上就可以清晰阅读书画的细节,甚至可以再放大,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表情、每个人的服装。

我们根据漱芳斋多宝阁的启发,建立了“数字多宝阁”。让喜欢器物的观众可以点击进入,多角度观看。把更多的器物动画起来,使人们了解它们制作的过程、使用的过程。

故宫有很多狭小的空间人们进不去,比如,乾隆皇帝书房三希堂只有4.8平米,进去两个人就满了,但今天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走进养心殿、走进三希堂。

如果你想穿一穿古代人的服装,你可以站在“数字屏风”前面;想学习织绣,可以体验“数字织绣”项目……我们最为震撼的是虚拟现实剧场,现在七部VR的影片循环播放,告诉你正常参观过程中还看不到的景观、了解不到的细节,使你有更多的收获。

总之,经过三年零4个月的努力,故宫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它的功能在不断延伸,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与时俱进的走。

几年来,我们终于从资源数据化走向了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了网络智能化,迎接5G时代的到来。

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我们要不断回报社会,和腾讯合作建立“文化+科技”的高峰论坛;每年针对年轻人推出文化创意大奖赛,比如表情包创意大奖赛、动漫大奖赛。

2018年推出了“古画会唱歌”,拿出故宫收藏的11幅古代绘画作品,请专家进行深入地解读,同学们根据理解作词谱曲。当500多首歌曲创作完成以后,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大赛,同学们根据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古代书画意境的体会,唱出自己的歌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9年我们和凤凰合作推出了《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814个人物、29条大船,那些河水、柳树全都动起来了,人们可以体验汴河的风光;2019年1月我们还和网易合作推出了《妙笔千山》手游,向190个国家推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之,依靠这些科技的力量,我们使文化遗产资源活了起来。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开放的故宫是一片文化绿洲

故宫也是教育机构,我们成立了故宫学院,培养故宫学者,同时传播故宫文化。

在全国建立了10所故宫学院的分院,故宫知识课堂每次开班就爆满,孩子们在这里穿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做堆绣、做拓片、包粽子等。

所有故宫教育活动都是免费的,我们相信这是最好的投入。这些同学在博物馆里长大,将来对中华传统文化是热爱的一代,对博物馆会是亲近的一代。

所以,我们更多地需要研发综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网络和“云讲学”传出去,现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同学们,根据他们教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选择故宫的教材。每个教材都有学习卡、材料包,帮助年龄小的同学们进行学习。

当然,我们更多的古建筑修好以后,也会投向教育。这些新的大教室能迎接更多的同学们进行学习。

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我们几十个庭院都非常安全,春天、夏天、秋天、都被同学们铺满了,二三十年前我到欧美的博物馆,我最羡慕的就是他们的展厅里面有很多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看到满院的同学们在故宫的庭院里上课,我感到非常欣慰。一个开放的故宫应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课堂、一片文化的绿洲。

每个民族都有值得尊重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美好的未来。今天数以万计的中外观众走进故宫博物院,他们一定会感受到这座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今天被修缮的如此之壮美、如此之健康;他们一定会感动于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今天,故宫的观众不断增加。2019年史上最高有1933万观众,这是买票的观众,此外,我们还有每星期二对学生免费开放,还有60多万不需要购票的观众。近2000万的观众里,最让我们欣慰的就是5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过去年轻人很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享受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最值得欣慰的。

今天紫禁城600年之时,我们骄傲地说“我们通过努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于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2020年第三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经文化产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故宫 单霁翔 3D打印设备 雕塑 虚拟现实剧场

1936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