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3分钟艺术 │ 曹雨西:我不希望艺术把人吓跑

原创 2020-11-14

本文来源于:郊野艺术JYart

Hi~

这是3分钟艺术时刻的第五十三

全文共4582个字 阅读大约3分钟

艺术家曹雨西


我更愿意管艺术家叫做“内容创造者”,是更偏开放性话题的艺术内容创造者。


曹雨西说起话来利落得不像话。加上不羁的笑声,那是一种干脆的鲜活。他是一位“很实际”的艺术家,他总想着解决问题,或者说是用艺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终于在秋天逐完了夏天的浪,曹雨西的舞台装置《光体生物》也在破浪中涌现。导演组为了舞台效果牺牲掉很多装置细节,曹雨西对此很是理解,但他也不忘给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案,重新用电脑渲染出一个完整的版本与大家分享。

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的问题,曹雨西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训练一个会画山水画的机器人,机器人能模仿所有风格,却无法创造出人的感知。他用作品来实践,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人的工具,不必去惧怕什么,独特的感知才是我们所珍贵的。 

他不怕“破圈”,总保持着信息沟通的开放姿态。但他又守得住自我,他喜欢在山水画中寻找“出世”的独立思索,在“入世”的繁杂世界里保持清醒。 

曹雨西更愿意叫自己是内容创作者,他不拿艺术的高姿态,也不对商业逻辑唯命是从。他只是发现他所发现,开放他所开放,坚持他所坚持而已。 

这样“想得开”的艺术家总以为经历了什么大风大浪,可是当他说出灵感来源是《宠物小精灵》那一秒就暴露了他90后的属性,也轻松宣示着——年轻不怕、未来不怕。

<光体生物·蓝>_乘风破浪的姐姐公演舞台多媒体艺术装置

<Light Creature·Blue>_Sisters Stage Speical Render Edition art installation

人工智能画成的山水画

看到你最新创作《人工智能山水图》时,我是非常振奋的。因为在其中看到了“山水无古今,艺术无贵贱”,你当时在收集素材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收集不同层次的习作,而不是去选择一些经典之作?


原因特简单,因为我不懂山水画,哈哈。而且从技术上说,一个机器人需要大量的图片数据才能训练出来一个可以画山水画的“人”,要求的量大于质。

所以我在互联网上疯狂地搜集我直观感受到“东方感”画作,都不一定中国的。这是一个是很技术的部分,并没有太多思考性,但是你的解读“山水无古今,艺术没有贵贱”特别好,这也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希望不同人要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人工智能山水

在互联网收集到的人类手绘水墨画图库

在你看来,人工智能与古老的山水画是不是一种冲突?你的作品是否在缓解这种冲突?

其实我没有想那么多。这部作品是源于我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中国梵高》,里面纪录了深圳大芬村那些商业画、模仿画的批量生产的逻辑。其中有一个人模仿梵高的画30年,最后得到一个赞助亲眼看到了梵高的真迹。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低级的人工智能逻辑。人工智能同样可以学会所有的风格,可以照着这些风格画新的图。理论上,如果它发展得迅速,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所有大芬村那些靠临摹他人画作的人,取代这种高仿品的生意。

看了这个纪录片我就在反思,大芬村特别代表中国前40年经济崛起的路径之一——我们靠很重复的人力创意劳动,在copy别人已有的文化知识内容。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及我们自身每一个从事艺术行业的从业者,在面对新技术降临之下,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艺术内容,而不是惧怕它们。

人工智能根据训练后的模型自动生成的动画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判断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那你的作品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艺术的独特性还存在吗?

艺术的独特性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在纯视觉层面,更关键在观念部分。是否能通过一个作品创造出来一个开放性的解读空间,来反应出人与人、人与科技、人与社会的问题,这种价值往往远远大于视觉层面的。

至于说唯一性让艺术保值,这是从纯资本的角度上说的,资本的逻辑也一直在变化。而且数字艺术一定程度上跟传统艺术市场不太相似,尤其是在销售部分,目前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

现在艺术买卖市场的这套规则可能面对像数字艺术作品、未来科技和艺术深度结合的作品之后,艺术市场的逻辑肯定是要变换的,它会注重作品的观念所代表的软性价值,而不是单纯艺术品的物理层面。

最后“山水图动画”转移成二维码的图形界面,并保留了二维码扫描的功能,设置这样的二维码是为了什么?

二维码实际上是一个加分项,有点儿像我们拍完照加一个表情包、滤镜什么的。二维码这个话题一直贯穿我的很多作品。

二维码尤其代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的科技资本力量。因为我是经常美国和中国两头跑,每次从美国回到中国之后,就感觉不是回到一个落后的国家,而是回到一个未来的国家,一个更先进的国家。二维码更多代表移动的数字经济的发展、移动产业、移动支付,它相当于互联网通道的一个虚拟的门,把现实的问题在线上解决了。

所以二维码不仅仅只是扫描和技术的逻辑,它也是有文化上的思考的。当然我们看到二维码时,除了扫描之外,也本能地发生了一个文化性属性上的关联,这是几十年之内出现了一个新的科技、文化图案。

将生成画面转化成二维码图案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的部分

从你早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开始,你总喜爱选择中国山水画来作为创作素材,这是为什么呢?


山水画代表很多。首先它是一个东方属性的视觉符号,它代表了我的身份,我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方向上靠,这可能是一个本能的习惯。

其次,我喜欢抽象的视觉内容,不喜欢太具象的写实。抽象的东西反而更加写实,每个人对它的解读可以更宽广。山水画正好在抽象和写实之间,我们能马上的提取出来很多写实的元素,但又不能清楚说山就是那样。在写实的基础上,可以跳出来很多抽象的新理解,所以我会持续性的跟山水画产生关系。

山水画的文化属性的多样性很好玩儿,比如说之前的《千里江山图》,被雾霾的数据撕碎重组,代表的更多是关于国家政治、未来,实力崛起与付出的代价。

千里江山图  展览现场

中国山水画是以感知而生发的,而你的作品感觉像在尽力排除这种感知,最后以人工智能的理性逻辑来呈现作品,为什么要隐去这些感知?或者说经过这样理性的逻辑处理,你又获得了怎样新的感知?

你这个解读也就是我想告诉观众的一个部分,我的作品也是在表达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的部分。人工智能重复绘画的内容是之前我搜集到的内容,人创作的新内容,永远是新的,机器无法模仿的。我现在手里的这个机器人,它只能画我在网上找到的山水画,人工智能并没有那么好玩儿,它可以作为人的工具,感性的部分还是需要人来去发掘。

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好多出彩的地方还是需要我手工去操作的,还是需要人理性的部分去思考。

你理解的山水精神是什么?它在当代又该何去何从?

山水精神一直存在,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大家都以为山水精神就是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些年我对这个词儿有了新的理解。山水精神更多的是要保留独立思考的一个精神状态。

 

每个人在入世的过程中,一定要跳出来,保持一个自我,不要被大众随波逐流,尤其现在当下这样大数据的时代,淘宝都能感知到你喜欢什么时候,资本会非常聪明地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你灌输一些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保留人自我的那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千里江山图  局部

人工智能山水图 局部

我不希望艺术把人吓跑

夏天的时候你的光影装置《光体生物》应用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这次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我们一个舞台的服务者,艺术作品除了咱们刚才聊的这些高层次的东西以外,它还有一个最初的目的,就是好看,一个装饰物,它像姐姐的服装饰品一样,帮助她们在舞台上发挥得更好看。

这是一个接地气的时刻,艺术不单单只是抽离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思索,我们可以回归到现实,这些商业用户的需求到底是哪些?我们之间的审美差距到底如何去缩短或填补?这个过程之中的互相妥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更有意思。

<光体生物·红>_乘风破浪的姐姐公演舞台

当作品走上了流量这么大的舞台,你怎么去平衡作品的完整性与舞台的适用性?

在最终落地时,导演组在现场为了这个保证节目最核心的目的,肯定是要牺牲我这边的某些节点上的效果。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要保证我的舞台上是有我呈现的部分,但是如果无法完整地呈现,我也可以渲染出来一个完整的版本与大家分享。

<光体生物·红>_乘风破浪的姐姐公演舞台装置特别版

《光体生物》有蓝、红、绿,这基于你怎样的思考?

圆光点的元素就是RGB,就是红绿蓝。它实际上作为新媒体艺术经常使用数字像素为承载媒介的,比如说投影机、led屏、显示屏幕都是以像素为基础的,而每一个像素单点的光都是这些光体的发光源,都是通过红光蓝光和绿光组成的。

还有小时候玩儿那个口袋妖怪或者宠物小精灵里头,也是以这个命名。红就是一开始那个小火龙喷火龙,蓝好像是水草蛙。

<光体生物·蓝>_乘风破浪的姐姐公演舞台特别渲染剪辑版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不太爱互动的,好像都是只顾美丽,但你的作品总是和观众有很高的互动性,与观众的互动在你的创作中承担怎样的意义?

基于中国市场来说,我们发展得太快了,前二三十年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吃饱饭,对审美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太多自己的主见和教育,缺乏一个学习期间。

我的作品会给一些接口或者一些台阶,哪怕一个小朋友也能在作品里找到一个台阶,可以往上走,走多远不好说,但是至少敢走。我不希望艺术把人吓跑,这是原来很多引进的国外艺术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上来就把人吓跑了,导致大家对艺术有一些误解和抵触。

至于互动性,我从来不把它作为优先的考虑级别。就和电影似的,我从来不考虑特效炫不炫酷,我在乎的只是这个故事能不能让人读完,读完之后会不会开始思考,能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互动部分,往往是需要观众共鸣、参与的时候,就加入这样的一个互动,但如果没有必要,我不会为了互动而互动。

很多这个艺术媒体市场把新媒体艺术简称为互动艺术,那不一定,很多雕塑也有互动,人家就是让你转的。不一定要把互动性拿出来作为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每种艺术都可能产生互动的元素。

你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份,是艺术家吗?

新一代艺术家都在讲“破圈”,很多不同行业也都在互相交叉,所以我更愿意管艺术家叫做“内容创造者(CONTENT CREATOR)”,只不过是更偏开放性话题的艺术内容创造者(ART CONTENT CREATOR)。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个开源分享、互相沟通的一个信息姿态,我相信更多的未来的艺术家会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至于未来艺术家跟市场是什么关系,只能随时间慢慢实践得出讨论,解锁新的玩法。

最近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最新的创作是去年五月份和香港声音艺术家刘晓江先生通过一年的时间,这完成了一个很长的40分钟,三四个章节的声音影像沉浸装置,叫《多维采样》。

这个作品是二维码条形码的视觉元素,以及手机上的各种叮叮咣咣的声音。比如来微信的提示音啊,各种短信发出来的音效声啊,组合起来最做成了一个音乐内容。视觉和音乐是统合起来的的沉浸式的声音影像装置。

还有一个新项目是我在跟西海岸的一个音乐人,结合疫情环境下的未来,如何做一个新的线上直播的艺术装置作品。

<多緯采樣 / Dimensional Sampling> 视听装置

Nxt Museum 阿姆斯特丹

视觉:曹雨西 / 音乐:刘晓江

曹雨西为西海岸音乐人KARMA FIELDS创作的封面

采访、撰文:怂三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版权为艺术家所有

\ END /

   ARTISTS 艺术家

曹雨西

CAOYUXI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居美国纽约。

 

他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试图在社会实用主义的压力下兑现他的承诺,他将追求并坚持一种进步的工作逻辑,以通过批评和自我反省,将最精细的创造力和艺术深度归档。

 

作品横跨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表演,伪逻辑性篡改初级电脑或物理编程,数据可视化作为现成品的当代艺术,灯光或投影形式的公共艺术以及任何以数字媒介产生或流通的跨界形式。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郊野艺术J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曹雨西 舞台装置

3672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