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5
分享
- 黄涛谈:大型仙幻实景演出《中华·天仙缘》的灯光设计
-
原创 2020-12-11
本文来源于:演艺科技传媒
《中华·天仙缘》(以下简称《天仙缘》)是一部大型仙幻实景演出,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传说为故事蓝本,讲述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神至情(图1)。该项目位于江苏盐城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围绕爱情主题和城市休闲客厅的定位,致力于打造盐城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创建国内实景秀网红打卡地,推动东台文旅品牌建设。

图1 《天仙缘》演出现场
演出共45分钟、6幕场景,以苍穹星空为顶、云窗雾阁为幕,结合灯光秀、3D威亚、激光秀、烟花秀、高空移动网幕和水幕、喷泉秀等多种元素进行综合艺术效果呈现,通过空中、地面、水中舞台,完成多空间、多层次的表演,艺术性再现千古爱情佳话,打造浑然天成的多重舞台视觉效果。作为《天仙缘》的灯光总设计,笔者主要阐述演出的灯光设计思路、灯位设计、灯光效果设计和调试等。

黄涛,青年灯光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00年从业至今,曾作为编程设计师参与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闭幕式等多项国家级活动。
舞台设计
《天仙缘》舞台位于天仙缘景区内,摹云阁是景区中心一座优美的历史建筑。舞台设计依托摹云阁和天仙缘主题展开,利用亭台楼阁、河水、植被等,打造恍若仙境的唯美视觉效果,并兼顾与摹云阁及周边环境的完美契合。
舞台主背景摹云阁高26 m,两侧过渡的树林背景约高16 m。摹云阁两侧的副舞台宫殿背景高26 m,颜色和造型取自摹云阁本身,首先需要满足威亚塔包装和演员、道具备场空间的功能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飞天升降、建筑照明和舞台投光等多重功能(图2)。整体的舞台设计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空中楼阁、天上宫阙的仙境效果。

图2 舞台设计
灯光设计思路及灯位设计
1、设计思路
现代实景演出的灯光呈现方式,以更加多元化的科技性和实用性为主。在前期创意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演出“仙幻”效果的体现、观众如何置身其中、灯位设计如何打造“融入感”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灯具的利用率要更高。
演出场地分为原有基础建筑(即摹云阁)和新元素建筑(即副舞台宫殿造型)两大部分。面对环绕方式的空间布局,体量巨大,灯光设计如果按照传统思路,利用远投光的方式,必然破坏更多的主视觉画面。经过多方考量,可取的设计方案是灯架和建筑结构的相互借用。围绕这个设计思路,灯光设备需“附着”在建筑上,利用建筑照明的设计方式,体现错综复杂的舞美概念,仿佛给建筑物“披”上可变的衣装(图3)。

图3 施工现场
2、灯位设计
总体建筑采用5 000多台建筑照明灯具进行渲染,轮廓的细节变化全部采用可控信号的RGBW灯型。经过多次测试和论证,大量灯具成功地“隐藏”起来。灯具投射距离主要为超近程、近程、中程,小瓦数灯具可实现高效染色。根据建筑物的不同,进行灯体外表颜色的喷装,选择与景片的色标相一致,不会显得突兀。灯光整体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亮化和舞台演出效果。

灯位设计图
(1)建筑亮化部分
建筑亮化主要体现在摹云阁区域。灯具选用LED瓦楞灯用于亮化,12 V的洗墙灯作为染色,9 W、24 W、60 W的小号投光灯和线条数字变色灯带,巧妙地附着在多层次建筑物的各个位置,包括瓦面、斗拱、房檐、立柱、牌匾、建筑物轮廓、门框、反打窗棂轮廓等位置(图4)。

图4 灯带附着在建筑上
(2)舞台演出部分
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舞台灯具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更适合剧情的灯具成为重点挑选对象。景光的独立确实给舞台的效果灯和基础灯具减轻了压力,在舞台灯具的挑选过程中,重点考虑距离、角度、性能、光锐度、调光线性、颜色、三基色变化过程等因素。根据固定点位、多用途的选择原则,最终面光、耳光、面光侧地流补光以气体灯泡的切割电脑灯为主体,保证舞台“块”状布光为正投光,而侧光和舞台前区的侧地流选择带三基色的三合一高亮度电脑灯,增强轮廓锐度,可以有效满足剧情需要,突出人物和建筑的对比关系。通过有效把握舞台的灯光亮度,控制周边环形建筑和舞台人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让舞台的所有灯具做到自然出光。
灯光效果设计和调试
经过前期基础的灯具布局后,进入灯光效果设计和调试阶段。全景舞台的饱满布局,为灯光效果设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1、建筑亮化部分
摹云阁楼体建筑主要以投影动画影像渲染和灯光染色为主,在楼体放弃电脑灯的使用,保证楼体被投光后的整洁纯粹。经过多次测试,建筑灯光的染色采用全新的调色方式,将传统染色变为与投影素材内容相同的渲染方式,巧妙融入舞台整体视觉中,进一步提高传统灯光染色效果。灯光调试中,对楼体进行360°染色,将楼体各部分灯具按组分成若干份,方便对整体布局进行细节化处理,每组灯光编程号码都是单灯单号控制。虽然系统庞大繁琐,但控制部分对细节的细微调试还是得心应手。
威亚塔和副舞台在摹云阁两侧,在对这个复杂结构进行染色时,最重要的是控制灯光亮度。景片附着在整体结构上,对于细节的雕刻上色,主要手法是强调高光和细微轮廓,避免平光。整体舞台景光配色以邻近色为主,避免过多的颜色干扰舞台区域的表演,影响演出整体画面,尽可能采用单一色系的过渡完成画面构成。
作为演出背景,建筑投影与舞台表演遥相呼应,楼体画面变换与节目内容丝丝相扣,时而为琼楼玉宇,时而为曼妙仙境,时而为大婚花轿,时而凤凰于飞。
2、舞台演出部分
主舞台区域表演光的用法采取多种方式,做到灯光与投影高度配合,舞台空间可聚可散。
序幕主要体现“仙幻”效果,配合水雾染色,美轮美奂的灯光投射到舞台的主建筑摹云阁上,七位仙女卷动着七彩祥云,似流光般缓缓飘落在舞台中间的湖泊中,炫目的场景变换,仙气环绕,让观众仿若置身仙境。为了保证人物光的轮廓感,以高侧光和低流动光为主,随着仙女由远及近的行进路线,灯光也会由暗到明变化,根据音乐的起伏进行逐一点亮和大起大落的转折变化处理(图5)。

图5 序幕场景
上篇采用写实的手法,凸显人物在盐场劳作的场景(图6)。局部定点造型采取面光和侧光相结合的方式,缩小区域变化,凸显主体部分。现场调试最大的难度在于,主舞台的石板路是浅色,控制整体亮度很关键。这个篇章如果白光照度稍不注意,地面亮度就会高于定点本身的亮度。对于人物的处理,通过控制区域的亮度和颜色的细微变化,使得服装颜色和人物主体都能够更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借助灯光把人物从地面“托”起来(图7)。

图6 撒盐场景

图7 上篇场景
中篇讲述的是上元佳节的市井环境,游街市、赏花灯、猜灯谜,用氛围灯光方式,体现演员在舞台中移步换景的变化,场景光的切换使气氛紧凑而热烈(图8)。双人舞场景用激光的湖蓝色线条,表现情侣在丝绦中的缠绵。

图8 中篇场景
下篇讲述人物抗争的情节,环境光的对比性更强(图9)。其中一段用空灵的线条幕为背景,多组红色的造型、黑色的底衬,与之前的祥和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图9 下篇场景
尾声部分通过复苏的手法,灯光将红色与黑色的对比场景巧妙地一步步点亮,恢复往日的美好环境(图10)。女主从激光隧道中重返人间,与男主团聚。尾声乐曲运用现代旋律,把观众从千年以前带回现代,让置身其中的观众流连忘返。

图10 尾声场景
《天仙缘》的灯光处理方式需要实现多重表达,
场景多变的方式满足剧情跌宕起伏的需要,
灯光染色和效果承载着舞台整体气氛,
场景过渡色的运用和表演区强对比关系的转变,
更好地诠释了剧情起伏的递进关系,
华而不乱的变化方式体现出“实景秀”的概念。
本次项目从开始采风、勘探场地,
到前期方案多次升级场地环境,再到梳理剧本,
分析灯位设计,做到不重复用灯……
灯光设计在多工种协作中,提炼实际的工作重点,
从光比上找环绕舞台和中心表演区域的递进关系,
从复杂系统提炼整合中控模式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合成彩排时严格按照演员站位、区域走位、
道具摆位、音乐起伏、服装造型等,
对每个舞台关键信号给予捕捉和细化,甚至放大,
倾力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仙幻世界。
(图片摄影:林毅)
选自《演艺科技》2020年第11期 黄 涛《大型仙幻实景演出<中华·天仙缘>的灯光设计》,如需了解原文,请查阅《演艺科技》2020年第11期,转载请标注:演艺科技传媒。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学习,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演艺科技传媒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盐城东台西溪旅游景区 灯光秀 3D威亚 舞台视觉效果 《天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