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迪达斯 x UCCA Lab “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 -
最新展览及学术工作坊
阿迪达斯联合UCCA集团旗下的UCCA Lab打造“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本次展览于6月15日在北京UCCA Lab展厅开幕,UCCA Lab特邀四位艺术家柳迪、刘佳玉、麻剑锋和杨牧石共同呈现本次展览。
图 | "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合影本次“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以绘画、影像、装置、新媒体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语言探索“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其中刘佳玉作品《塑形 Shape of Plastic》由日前阿迪达斯举办的“跑出蔚蓝”线下活动中跑者捡拾而来的废弃塑料瓶创作而成,旨在呼吁更多人通过行动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还每个人一个更自由的运动空间。
图 | UCCA Lab策展人&艺术家&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
运动与艺术,两者的关系可追溯到古希腊艺术对“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不仅仅影响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更深深的融入生活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运动、生活、艺术领域之间相互启发,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共生关系。2009年,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村上春树首次出版散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此后受到公众与文化领域的持续关注,这个现象也引发我们关注到运动为生活所带来的精神能量。在都市工作生活节奏超速运转的今天,“跑步”似乎塑造出了一个释放与自由的平行空间,让我们在繁忙的裂缝中,获得更大的思考的空间,自由的空间,给我们更多机会去关照自我,观察我们和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影片 | 阿迪达斯"跑出蔚蓝"活动宣传片 ©adidas
而那些在奔跑中身体所感受到的阳光、海风、空气、蓝天……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在奔跑中享受着它们,或思考、或放空、或感受身体的美与力量,我们拥抱属于此刻的自由,然而如何让这一刻变得可持续,是阿迪达斯与所有跑者的共同愿望。丰富的资源是地球的馈赠,可持续的未来才是真正的自由,运动也可以成为恒常持久的环保实践。藉由对环境可持续的共同关注,阿迪达斯联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发起了本次“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携手四位杰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麻剑锋、柳迪、刘佳玉、杨牧石,分别呈现绘画装置、摄影影像、新媒体艺术、雕塑等形式多元的艺术作品,从不同层次刺激观众对海洋环保的感知、思考与共鸣。

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由设计师沈若凡指导,突破美术馆的常规布局,在UCCA Lab展厅内打造出一个美术馆里的运动场,“跑道”即是观展动线,围绕中央一片静谧的“海洋”,艺术家们的作品穿插其中,形成动与静、跑步运动与艺术思考之间的对话关系,当城市被污染“侵蚀”,当人类社会的规则出现超现实的反转,如若“塑料”构成了海洋的形状,“第一自然”趋向边缘……艺术作品从不同维度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于海洋环境的关怀、担忧与想象。在跑道的终点,设计师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呈现阿迪达斯环保产品家族,为观众构建出一片“蔚蓝”的艺术乌托邦,鼓励观众加入阿迪达斯的减塑行动,跑出蔚蓝。“重塑蔚蓝”通过艺术的思考与追问去找寻一个关于未来的答案,个体的行动将有如月光照亮黑夜的海面,希冀我们在终点一起欣赏那幅蔚蓝的美丽风景。
图 | 刘佳玉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
海洋占据世界3.6亿平方公里,宇宙的万物流转使得人类可以看到美丽的大海,享受资源的馈赠。随着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逐渐被熟知,大众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海洋生态伴随着人类世的降临也逐渐变得脆弱、失衡,浮涌的人造垃圾、误食塑料瓶的海洋生物……种种画面让艺术家开始检视自古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图 | 刘佳玉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刘佳玉使用阿迪达斯举办的“跑出蔚蓝”线下活动中跑者捡拾而来的废弃塑料瓶,经过处理之后,堆砌成波涛汹涌的海浪雕塑。同时,粒子作为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成部分,刘佳玉将其渲染生成动态的海洋图景,投影映射于雕塑表面。
图 | 刘佳玉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刘佳玉工作室图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细节
观众驻足于作品前可以观赏到震撼的海洋空间,但随着视角穿梭于雕塑中,观者会发现美丽的背面掩藏着熟悉的海洋垃圾。从现实到理念,从废弃之物到美学之物,刘佳玉从视觉和观念上呈现了材质的对比与转译,为观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重新审视人与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此作品是艺术家对人类世的重要回应。
素材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渲染动画 ©刘佳玉工作室
本次作品的材料来自阿迪达斯”跑出蔚蓝“活动,我们使用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在跑步过程中捡拾的大约5000个废弃塑料瓶,堆积成一个海洋雕塑,使用粒子的动态图形重新呈现,渲染生成出海洋动画,希望将两种最原始的东西拼接融合为一体,并借由这种非常强烈的对比和反差,重新唤起观众对于人与自然共生问题的关注,也引发更多人对海洋保护问题的关注。
我们这件作品的实体部分是一个海浪造型的雕塑,这件雕塑需要由5000个废弃的塑料瓶完成,所以它将呈现为一个不规则的形体。在制作中我们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虽然我们画出了图纸也制作了模型,但施工人员无法按照我们的图纸施工。大部分的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图纸精准的制作规则的形体,但却无法准确的把握这种不规则的形体,线条的律动和细节处微妙的转折让施工团队很难把控,而对于我们这件作品来说,这些微妙的变化却恰好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图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初期手绘稿 ©刘佳玉工作室
图 | 用线条展现作品在空间中的状态 ©刘佳玉工作室图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骨架制作 ©刘佳玉工作室

图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现场搭建 ©刘佳玉工作室
于是我们安排团队在施工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跟随着施工人员,并指导他们来调整每一根线条的定位和每一个转折的角度。同时我们也在施工的过程中,尝试了透过各种方式和施工人员合作,例如:我们选择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去制作了一些关键部分的龙骨;选择用美纹纸来标记和模拟我们在美术馆空间中的位置。透过诸如此类的各种方式,我们不断地接近着我们的理想效果。



图 | 作品《塑形Shape of Plastic》调试过程 ©刘佳玉工作室
最终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作品《塑形 Shape of Plastic》终于呈现出我们想要展现的形态。海浪的造型于场馆之中涌动着灵动柔美的线条,而在美轮美奂的海浪背后隐藏着我们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有关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的深思。
图 | "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除了刘佳玉的作品《塑形 Shape of Plastic》之外,其他3位参展艺术家也带来了精彩的参展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泡沫、丙烯、香蕉水,300 × 121 × 63 cm,6件
“还原海岛写生的记忆,留给下一代更多自由的空间”。
画布、纸板、丙烯、沙子、塑料颗粒、木头、泡沫、塑料制品700 × 600 × 270 cm,“重塑蔚蓝”展览现场,UCCA Lab
图 | 柳迪《自我的重量》 2017 单频彩色有声影像3:4,10分06秒,投影尺寸:225 × 300 cm

阿迪达斯 & UCCA Lab
--
文案中所有 ©刘佳玉工作室 之配图及视频素材
版权归属刘佳玉工作室,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本文“有关重塑蔚蓝”内容来自
UCCA Lab策展人 | 刘雪丽
--
“重塑蔚蓝”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
主办方 | 阿迪达斯、UCCA Lab,
策展人 | 刘雪丽
艺术家 | 麻剑锋、柳迪、杨牧石、刘佳玉
音乐人 | 黄锦
--
作品《塑形 Shape of Plastic》创作团队艺术作品 | 刘佳玉
项目管理 | Kristy,项目监制 | 王翔宇
三维模型 | 乐龙,粒子渲染 | 薛严
图形合成 | 房鑫,投影设计 | 谢嘉板
雕塑制作:北京维特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设备提供:飞立洋北京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刘佳玉 | Jiayu Liu
199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2017年入围Lumen Digital Art 艺术奖




《窗边》Sitting by the wind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