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NFT是技术,艺术是艺术

2021-07-30



世界的魔幻往往超出想象。

在佳士得将5000张像素画打包拍卖出6000万美元之前,传统艺术家对“NFT”(非同质化代币)基本一无所知。经过媒体、科技狂热者、投机者们的轮番宣传,逐渐对“NFT加密艺术”有了模糊印象:高科技,金融,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


但头戴天价光环,亟需飞升的NFT加密艺术,已对改写艺术史充满了信心,且没有太多耐心等待来自传统艺术的加冕。


数字艺术家Beeple作品《超级宝贝》


在追捧加密艺术的文章中,杜尚、克莱因和博伊斯的名字被反复提及。拥趸者认为NFT加密艺术正在做的,与这些大师一样,改写着人类艺术史——如果,你觉得加密艺术不是艺术,那请参考杜尚的小便池,当时的石破天惊重新定义了艺术,到了屏幕时代,艺术自然也会有新的定义;如果,你不明白为何买下了虚拟NFT作品,却似乎什么也没买到,买了个寂寞,那请参考伊夫.克莱因作品中的“空性”,思考一下形而上的奥妙;如果,你只看到了NFT的金融属性,那远远不够,要明白“去中心化”才是NFT精神,正如博伊斯说过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拥抱NFT就是拥抱了一个平权的革命时代。


“听说NFT提到了我们?“


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

让我们就这三位艺术家开始,看看究竟是对NFT艺术的褒奖言过其实,还是传统艺术的局限性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ART OR NOT

杜尚:不是所有小便池都是艺术



如果问艺术是什么?我们的目光总会落向杜尚的小便池。这神奇的小便池如法器一般,总能赋予那些“这是艺术吗?”的疑问合理的信心——既然小便池也可以是艺术,那凭什么我的作品就不是?

布鲁斯.瑙曼《喷泉自画像》,1966-1970

后世艺术家不断对小便池进行解构和再创作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小便池”都是艺术。杜尚的小便池,是一次对当时传统艺术界说的“NO”,杜尚的叛逆是坚定的,出手时却举重若轻,但这份“轻”的自由,没有与之呼应“重”的制衡,没有划出“艺术不是什么”的边界,将后世追随者引入了一个万物皆可是艺术的世界,直到来到了加密艺术面前。


该如何看加密艺术的艺术性?


首先需要明确,“加密艺术”并不是定义一个横空出世的新艺术,加密艺术的本质,是数字艺术的加密化。在NFT诞生之前,如果一张JPG图片有一万张副本,我们根本无法辨识哪张是最初版本,它们在属性上没有任何区别。但NFT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让任何一张数字图片都有了唯一标识凭证,且永不可更改,也就意味着如果作者做了一万张一摸一样的JPG,只要将它们都铸币为NFT,它们就是一万张身份不一样的作品,它们被逐一“加密”了。正是加密性对版权的确保,让收藏数字艺术作品,第一次在理论上变成了可能。


NFT是基于以太坊的虚拟货币

是当下对虚拟资产的最强大保障


但本质上,NFT是艺术之外的技术,与艺术内容无关。NFT就像一张身份ID,赋予数字作品独一无二的身份保证。如果我们围绕着“加密”特征讨论它是不是艺术,就像讨论看身份证是否能判断人好坏一样荒谬。因为人的好坏,从来不是靠看身份证来决定的,而是看人本身;同样的,作品是不是艺术,不是通过有没有“加密”来决定的,而是看作品本身。


也就是说,加密的数字艺术,本质还是数字艺术。虚拟世界中的数字艺术,有着浓浓的“社交基因”,请看几个有意思的魔幻事件:



1,“神烦狗”事件

2013年8月,一只柴犬的表情包毫无预兆地刷爆了国外贴吧,名为“神烦狗”。同一年,以神烦狗为Logo的虚拟数字货币——“狗狗币”诞生,在2018年初时突破了20亿美元市值。



2,“佩佩蛙”事件

2009年到2014年,一只奇丑无比的青蛙成为了表情包界的宠儿,它就是佩佩蛙。2016年,佩佩蛙被设计成卡牌出现在区块链交易中,2018年,最贵的一张佩佩蛙卡牌拍出了39000美元。



3,“朋克头”事件

2017年,朋克文化爱好者John Watkinson设计了一万个朋克风像素头像,他和合伙人修改了原有的虚拟货币协议,让每个朋克头在属性上独一无二——第一个NFT项目出现了。至今,最贵的一个朋克头被炒到了100ETH(约为146000人民币)。


相信传统艺术从业者看完这三个魔幻事件,都有匪夷所思之感:PS图像、动画、像素画,怎么就卖出了天价?在这些魔幻事件中,都触及到了一个现象——“meme”。什么是“meme”,也就是网红事件,指那些如病毒般瞬间在网络上爆发的流行元素,往往自带娱乐属性,比如一个段子,一个表情包,一个名场面。


化为画中人的佩佩蛙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meme就是meme,meme不是艺术。网红事件有一种魔力,让大众瞬间自发投入到同一种节奏中,热情高昂地集体P图、玩梗。如果尼采说的悲剧之美,来自感受到人类共同命运体时的“同体大悲”,那么今日的meme,让人们在与陌生人集体玩梗的过程中找到群体归属感,在瞬间释放压力,获得强烈却短暂的愉悦,沉浸一场“无脑之乐”的狂欢盛宴。


网红表情包能卖出天价,显现着年轻流行文化超乎想象的力量。在虚拟社交成为常态的今天,年轻人的精神图腾不断更新,曾经的崇高被不断解构乃至调侃,一个最能引发共鸣的玩笑,就能获得最大流量的涌入。在虚拟世界中,流量所在之处即是资本要去的地方,于是,看似荒谬的“玩笑+天价”组合便诞生了。


1974年,被誉为新媒体艺术之父的白南准与作品《电视佛》


虽然带有网红社交属性的表情包不是艺术,但数字图像很早就参与到了艺术创作中。从1960年代白南准的“电视机艺术”开始,艺术家敏锐感知到了数字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数字世界反射着现实世界,它不仅是一面镜子,更像一个潘多拉魔盒,盛满了浓缩的欲望与欢乐。


盛开着电视的花园,自然与科技相生是否能成为可能?白南准,《电视花园》,1974


在白南准看来,数字艺术的最微妙之处,乃是一种位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制衡”力量。他说:“我们的生活是一半自然,一半技术。如果你只关注科技,就会爆发战争。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文元素,保持谦虚和自然的生活态度。”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数字艺术,不应让人们远离真实,而是思考虚拟与真实如何和谐共存;不应让人们隔绝自然,而是愈加珍视自然,从中获得对生命的滋养。


艺术家翁刻凡的数字作品弥漫着孤寂的未来感


虚拟世界中的集体狂欢纵然畅快,却无法摆脱关机后的孤独;快感越猛烈,越让人走向无法摆脱上瘾漩涡。如果杜尚知道在小便池之后,艺术中的一切禁忌和限制几乎都被砸碎,人们越来越分不清艺术和娱乐,艺术与潮流的区别,纷纷在屏幕前欲罢不能,不知是否会觉得自己少做了些什么?


请记住:

艺术不是娱乐,而是思考;

艺术不是快感,而是慰籍;

艺术不是工具,而是灯塔。


EMPTY OR NOT

克莱因:色不异空,要色还是空?



站在虚拟和现实的分水岭,你选哪一边?

达米恩.赫斯特与作品《货币》


达米恩.赫斯特用艺术逼迫众人回答这个问题:前不久他发布了首个NFT艺术作品《货币》,他创作了一万张“赫斯特货币”,并同步生成了一万张NFT版本,收藏者必须二选一——选真实作品的要销毁NFT版本,选NFT版本的要销毁真实作品。赫斯特直击了人类建立价值感的基础:信任。因为相信,一切才变得有价值。


对传统藏家而言,该如何相信一张数字作品真正被我收藏了呢?难道我收藏之后别人就看不到了吗?答案是,不,所有人都看得到。就如藏家花6000万美金买下Beeple的《5000天》,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任何屏幕上欣赏5000天中的任何一天,画质无差——更多疑问要冒出来了:如果任何人都能欣赏和我一样的画面,那是不是收藏了一场空?


2018年,Banksy作品《女孩与气球》在被拍卖出的那一刻自动碎纸,作品价值却因为这一出好戏再次升值


NFT的诞生,就是希望渐渐让人们放下这个疑问,接受新概念:虚拟的拥有权也是拥有权,并不“空”,它与实有物体的拥有权相同。打一个比喻,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架飞机,并将其NFT化,哪怕销毁了真飞机,买了NFT飞机的买家不会有任何损失,它自从成为NFT的那一刻,就拥有独立的生命和价值,不受任何现实层面的影响。


必须承认,当下接受这个概念需要过程。加密艺术追随者举出了伊夫.克莱因的例子,希望借此来说明“空”的意义。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克莱因的“空”与NFT的“空”是否相同。


1958年,伊夫.克莱因策划了空无一物的《虚空》展览


克莱因除了“克莱因蓝”之外,更显著的思考就是对“空”的迷恋。他从二楼纵身跃下,这个行为名为《坠入虚空》;他举办了一场四壁白墙,什么都没有的“空”展览,加缪留言:唯有空无,见其力量;他将1001个蓝色气球放飞于天际,名为《最初的浮动雕塑》;更激进的是,他成功售出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作品,原计划中,藏家得不到任何实体收藏,而艺术家将报酬全部销毁,但因藏家强烈要求留下一张收据,克莱因就将作为报酬的金叶一半扔进了塞纳河。


克莱因将金子扔进塞纳河


在这些围绕着“空”的作品中,对“物”的拥有感被消解,对“有”的抓取感被释放,克莱因充满了一种“放下”和“打开”的渴望:放下对固有之物的执着,全然地打开灵魂,拥抱如虚空般无极限的可能。奇妙的是,当敢于放下的那一刻,竟发现“空”是如此丰盈,如此取之不尽。


NFT做的看似与克莱因相似,都是在“空无之物”上做文章,但究其本质却南辕北辙——如果克莱因是“看空万物”,希望人们放下对万物的执着,而NFT则是希望人们转移对物质的执着,而是“以空为物”,将对物的执着转移到空上,建立新领域的执着;如果克莱因是将“空”视为无限,将一切可能交付于无限,顺流而合一,那么NFT是将“空”视为资产,为我所用,一切变化都需在控制和把握之中。



这样的比较也许并不公平,因为NFT的诞生就带着金融交易属性。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无论加密艺术热潮如何炽热,资本和金融才是第一位的属性,而艺术,也许是资本选择最合适的一位站台演员。


NFT的出现,让人类的占有欲扩大了疆界,从物质扩大到了非物质的领域。但就算没有NFT,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其他技术让人类走到这一步,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真正“色不异空”的时代,真实和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实用”早已不再是第一位的需求,养虚拟宠物,谈一场虚拟的恋爱,人们从琳琅满目的虚拟体验中获得慰籍,真假早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只为感官体验而买单。


CryptoKitties(加密猫)让人们培育自己的猫

最贵的一只猫价值600ETH(当时价值超过17万美元)


NFT,像一艘开往虚拟世界的五月花号,进入了一片等待开拓的处女地。弄潮儿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在新疆界上占领更多,获得更多。也许疆界不一样,但人们的欲望、爱恨并不会因为切换到了虚拟世界而有所改变,甚至更为自由无忌,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将在此重演。


一旦进入游戏,就注定无法放下。但除了游戏规则之外,人类心中永远存在飞升的渴望,就像克莱因放向天际的那些蓝色气球,让自我消融于无限之中,而这,是真正艺术的方向。


FAIR OR NOT

博伊斯:人人创造的,就是艺术吗?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这样一个世界,绝对平等,人之间充满信任,没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强权。这是不存在的乌托邦吗?事实上,在虚拟世界中,一切正在发生——区块链,以太坊,NFT,这些看似冰冷无情的词汇,本是为了建造这样的乌托邦而生。

处处皆可是中心的区块链设计


如果以往的网络生态是树状的,从主干中派生出各类旁系,那区块链的生态就是网状的,没有唯一的中心点,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19岁的天才少年Vitalik Buterin在2013年受比特币启发,建造了更为开放自由的以太坊,在这里人们可以不经过权威的第三方,建构一个人人平等、透明又兼顾隐私的金融秩序,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欺诈、审查、第三方监管的乌托邦。而这,也是NFT诞生进一步强化的精神,无需通过任何外力证明及保护个人资产,让资产与创造力自由流通。


Vitalik Buterin用以太坊打造一个更公平透明的世界


在力倡平等的虚拟世界中,数字创意呈现出更为开放自由的生态,如踏上处女地般百无禁忌:2005年,一个英国学生创立了名为“The Million Dollar Homepage(百万美元主页)”网站,有一百万个像素点,支付一美元即可在一个像素上放任意信息,网站意外蹿红,一百万个广告位全部卖出。

人们共同创造的The Million Dollar Homepage网页


数字艺术的虚拟性,也似乎更能帮助人们触及梦想:艺术家Micah Johnson以两个黑人小孩为原型,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与梦想成为的宇航员面对面,中间隔着一扇“希望之门”,每年孩子生日时门会慢慢打开,观赏者可以向两位孩子捐助大学基金,助力他们的宇航员梦想。

Micah Johnson数字作品《「s-v(-)rn-tē」》


而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似乎也已经到来:《First Supper》是可编程加密艺术的里程碑作品,由十三位加密艺术家共同创作,画面中的各种细节效果可变,购买者可以决定选择哪一种效果,真正参与到艺术效果中来,据说所有效果总计313亿种可能。

可编程加密作品《First Supper》


最美妙的,莫过于NFT精神中“让艺术家先富起来”的梦想。由于NFT交易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机构却拥有版权保障,作品销售从此不再需要艺术机构参与,艺术家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出售作品,画廊、美术馆、策展人等一系列中间人的销售属性将被瓦解。


这些将权力和创造力归还于人民的游戏规则,似乎在形成一场虚拟世界的“平权运动”。在最美好的设想中,不久的未来,人们可以在平行于真实世界的元宇宙(Metaverse)中建立梦想家园,获得一切无异于真实的体验,没有门槛,且不受任何强权控制。梦想听起来如此诱人,我们是否要敞开拥抱这个虚拟的未来?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人们可以如电影《头号玩家》般进入虚拟世界


我们且来看看博伊斯会怎么想——他是一位传教士般的艺术家,他深信艺术可以改造世界,且身体力行地将这个信念向世界传播。他倡导每种下一棵橡树,便从美术馆门口移除一块玄武石,让人真切感受到可以通过行为,让世界向美好前进一点点;他又像一位通灵的萨满,与狼共处,与死去的兔子沟通,并从油脂,蜜蜡,自然万物中获得力量。这就是博伊斯,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纽带,能重建人与万物的亲密与合一,而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自然性、向善性、而这才是他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真实含义。


博伊斯认为人人都可以用艺术之力“雕塑社会”


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仅仅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创造,更是指向了人人都有可以创造出“美好”,通过艺术让真实世界更为和谐美好,才是博伊斯强调的重点。博伊斯曾说过:“艺术要生存下去,只有向上和神和天使,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所以,如果现在问博伊斯,对虚拟世界中的艺术怎么看?相信他一定会给出这样的忠告:别忘了,与自然连接,与真实连接。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艺术,是与宇宙万物连接的通道


如果失去了与真实的连接,我们可以在虚拟宠物的买卖中获利,却渐渐忘记了手指抚过猫咪时的柔软;我们在可编程艺术中不断尝试花样,变幻无数可能,却失去了一笔触上纸面那一刹的屏息期待;我们在虚拟的竞技中飙升肾上腺素,面对现实困境时却不再渴望改变,将各种未满足的期待,投掷于那一片虚拟的洪海。


虚拟世界中的平权运动,究竟是一场颠覆现实的革命,还是一场栩栩如生的安慰游戏?

如果来到了一切工具和法门失效的那天,

作为人类的我们,将依靠什么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去自然与真实之中,寻找答案。


ENDING

写在最后



为何NFT热潮汹涌?其中有多少是对新科技的憧憬好奇,又有多少是追随着资本的脚步而来?

当NFT描绘着超越强权的乌托邦时,又有多少弄潮儿急于在这片处女地上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

有原罪的从来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人类那不曾改变的对金钱与权力的欲望。欲望从来不会停下,当物质世界已经无法让欲望餍足,便转而向无限的虚拟世界进军。

但,一切都可以被改变。


艺术女神雅典娜


艺术,是关于生命真相的一切,是关于永恒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何如此渴望艺术,因为唯有她才能带我们穿越感官层面的花样,远离欲望的焦灼,真正洞见生命的全新可能。

愿这样的艺术诞生,无论在真实,还是虚拟之中。





徐薇XUWEI

当代艺术研究

艺术写作|独立策划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艺术怎样管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919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