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演讲实录 | 凯瑟琳·海勒斯:谁是艺术家?|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

2021-09-01



2021年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ai)成立,并举办了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2位学者、艺术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他们对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颇具前瞻又具有非凡现实意义的观点。
近期,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合作梳理了每一位讲者的分享,以期为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和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不定期地与读者分享这些精彩的演讲,欢迎持续关注。





Siri,今天的天气如何?

Alexa,帮我查看附近的餐厅。

Siri,回家需要多久的路程?

Alexa,播放我的歌单。

......


每日,我们都在与人工智能进行着这样日常琐碎的对话,它们悄无声息地入侵我们的生活,化身为查看天气的助手,交通导航员,智慧家居管家……人工智能将生活分析成算法和数据,回馈最优的答案,我们似乎也常常毫无顾虑地相信着这些答复。我们将一部分选择权拱手托付,习惯于不自知的算法里。


但是,同样的问答方式,你会去咨询你的手机这个问题吗?



“Siri,我到底应不应该离婚?”



这是今年5月20日举办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上,主讲人凯瑟琳·海勒斯(Katherine Hayles)在演讲中提出的有趣问题。她以“谁是艺术家?”为主题,通过分析三个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作品引发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和思考力的深思。


(详细论坛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凯瑟琳·海勒斯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围绕着20世纪和21世纪的技术、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和写作。她的著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获得了雷内·韦勒克(Rene Wellek)1998-99年文学理论最佳书籍奖和写作奖,《Writing Machines》获得了Suzanne Langer杰出奖。她最新的著作《Postprint:Books and Becoming Computational》于2021年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在思考是否咨询人工智能关于“离婚”这样的主观问题时,其实在思考的是,机器是否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思考能力。她选择了这样一个更加贴近我们生活和情感的问题,解构了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的一个关于机器思考力的永恒话题。




房间里除了你一人,还有两台电脑终端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你借助这两台电脑与另一个房间里的两个人进行交流。在不知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依据你们对话中的信息互换,你要去决定哪个是男人,哪个是女人。这个测试和阿兰·图灵在其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机械与智能》(Computer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的著名的‘模仿游戏’非常相似。在他的原始版本里,你需要根据计算机和人之间的回答去决定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他认为,如果你败于区分智能机器和智能人,这证明了机器是可以思考的。




这段描述来自凯瑟琳的著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中的序言,无论这个测试是否严谨和存在误区,凯瑟琳认为图灵设想的人与机器之间的游戏就像一个魔术表演。这个测试依赖于你早期阶段接受的一些预设,它们将决定你之后如何解释你所看到的东西。测试的重点不是你试着去辨别对方是男人、女人还是机器,而是当你决定接受这个测试,把自己放在一个控制论的赛博电路中,意味着你的思想、欲望和感知都被拼接到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展现出的身体通过转换和灵活的机器界面与扮演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当你注视着电脑屏幕上滚动闪烁的符号时,无论你给那些你看不到的对话者赋予什么身份,你都已经成为后人类(posthuman)了。


这便意味着,机器可以成为人类。你就是电子人(cyborg),而电子人就是你。


当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似乎并没有对其有那么清晰的概念。凯瑟琳在她的演讲中将其定义为:不稳定的、自主学习的、自主进化的、自主整合的算法能力(其中包括基因算法、进化算法、复杂系统软件、生成对抗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


在人工智能艺术的领域里,计算机软件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合作者,因此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创作者对其合作者的看法?




Casey Reas




在演讲中,她介绍了一位名为凯西·瑞斯Casey Reas)的艺术家,目前在洛杉矶生活和工作。他研发的软件、版画和装置作品已经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的博物馆、画廊中展出过。他的作品范围从小型的纸上作品到城市规模的装置,许多作品被私人和公共收藏,包括蓬皮杜中心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瑞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他曾在一次课上提出了“制作东西的东西往往比东西更有趣。”(“The thing that makes the thing is alway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thing”)。这里的“东西”指代的就是计算机软件。电脑不仅仅是一个创作工具,而是“一个具有智慧和积极创造力的伙伴,当被充分利用时将会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可能的新审美体验”。


他认为算法的操作包括:重复、转变、参数化、视觉化和模仿。他的作品常被输入大量的数据,再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算法去创造多种转化变形。这些图像有着快速的翻阅速度,瑞斯再利用他“艺术家的眼睛”进行视觉美学的筛选,保存那些他认为“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Casey Reas/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2014

Archival pigment prints/two walls/

424x503cm, 424x483cm

source:https://reas.com


这个系列作品融合了概念艺术和信息科学,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体验式的数据景观。瑞斯用天线捕捉电视图像,然后用他设计的算法或“指令”处理这些图像。抽象的图像被再次处理,产生了大约四万个结果,瑞斯从中选择了两个具有汇聚能量的视角,再将它们用喷墨打印,在两面墙上形成壁画。


这件作品的标题借用了克劳德·香农(1916-2001)的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1948年),该文章被认为是信息理论领域的奠基文本之一。香农提出,信息由发射器转化为信号,然后通过信道发送,由接收器解码,最后传递到目的地。瑞斯用这个标题来捕捉在他的艺术中展开的视觉和概念性的通信理论,强调作为观众,我们是解码图像的接收者。虽然作品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技术或科学驱动的探索,但项目本身是高度视觉化、概念化和体验化的。


当他在处理文本信息时,也利用了同样的技术,在《One Point Perspective》(2014)这个项目中,他对数据如何传输和转型很感兴趣,所以他选择了一些历史久远的纸媒,比如华盛顿邮报。他把这些纸媒的信息扫描到机器上,将这些文字拉长、变形、打碎、重整,达到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Casey Reas/ One Point Perspective/2014

Costom software, computer, screen or projector

Dimensions variable, portrait or landscape orientation

362x68 in/919.5x172.7cm

sourc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51j9V-ti0&ab_channel=UMStamps



同时他还创作了另外一种风格。在《Linear Perspective》(2015)作品里,他利用纽约时报的头条文章,从一个点上由左至右播放每个图像。这个系列作品中,他从报纸、社交媒体、广播电视和YouTube中搜集原始材料,通过算法的转换创造了八个新的实时视频作品,体现了他个人与媒体的对抗。


Casey Reas/ Today's Ideology/2015

custom software/computer

1080 x 1920 pixels

source:https://reas.com


回到凯瑟琳在开头提出的问题,当瑞斯和电脑共同创作时,他感觉非常地“开心”,在创作中感受到了“愉悦”。由于他是这些软件的开发者,他视计算机为他的搭档(更像是助手,因为他还是非常依赖自己艺术家的眼睛)。





John Cayley 




另外一名艺术家是加拿大数字媒体写作的先驱约翰·凯莱(John Cayley),同时也是该实践的理论家、诗人和布朗大学的文学艺术教授。他还是一位汉学家,中文译者和专营中国古籍的书店共有人。


由于职业原因,他长期接触英文和中文的翻译工作,所以,凯莱经常利用“直译”(Transliteration)的概念,根据"Transliteral "是在 "literal "与 "letter "同为拉丁语词根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本质上讲,这个想法是字母将读音中的连续声音流转化为离散的符号。意味着字母将字母语言中的声音数字化。凯莱对这种将连续模拟流转化为碎片的做法非常着迷,他想知道在转换之间会发生什么。


凯莱的概念可以用那些老式的铁路站牌作为视觉解读。站牌上的字母会旋转着把一个目的地变成另一个,例如 "新加坡 "(Singapore)变成 "北京"(Beijing)。现在想象一下,你有超强的视力,在字母旋转过程中,转变完成之前,你可以分辨出新的字母组合。所以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东西——"Beigaporg",其中一些字母已经转换,但其他的尚未转换。这将代表 "新加坡 "和 "北京 "这两个稳定的节点之间的一个 "中间 "(between)状态。他在许多作品中常使用这种技术,他称之为 "音译” ( transliteration)或 "直译"( transliterate)。


source:Katherine Hayles's slide/online example/2021



因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这种 "中间"(between)空间的呈现,通过让字母以不同的步调转化为其他字母来表达。


在《riverIsland》(2008-2018)这个作品中有许多来自王维以 "河流"为灵感的诗句。凯莱创建了一个可浏览的界面,展示了岛屿之间一条流动的河流,这些岛屿则是16首诗的所在地。


John Cayley/ riverIsland/ 2018

Quick Time7/ custom software

source:http://programmatology.shadoof.net/?riverisland


当你沿着河流旅行时,你会听到一首诗的声音在你身后逐渐消失,而下一首的声音在你面前出现,这之间会产生"中间 "空间,你可以同时听到两首诗的不同音量。这便是音译的 "中间 "空间的听觉表现。当你到达一个岛屿时,声音会变得清晰,只听得到那个岛屿的诗,而没有重叠的声音。同时,在界面的另一部分,一首诗的字母正在 "音译 "为下一首诗的字母,所以在这件作品中既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音译成分。


这个作品被称为“编码作品”(code work)、“编码诗歌”,或者像凯莱的介绍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有声可预览的文本电影”。这些名字似乎暗示着这件工作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和定义。目前为止,《riverIsland》在新媒体研究中已经颇具名气,被认为是一部诗歌作品,而非单纯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John Cayley/The Listeners/2015/

custom software/ Amazon Echo's 'Alexa'

sound isolation unit of wood

source:http://programmatology.shadoof.net/?thelisteners


The Listeners》是凯莱2015年持续创作的作品,这是一种借助亚马逊Echo的语言表演,利用装置和亚马逊发布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之间进行的互动。Echo体现了一种语音交互式人工智能和家用机器人。它以其唤醒词Alexa命名,倾听者有他们自己的互动模式,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交流。凯莱为这个程序设计了脚本,让观众可以与其有着不一样的互动。


凯莱认为Alexa是第一个被我们邀请进入家里的智能设备。它不仅进入我们的家庭,还关注着这个空间里任何发生的事情,并通过语言展示其算法过程。在这些空间里,我们也可能与其他房客分享他们的私人空间。当越来越多的设备被软件的语音服务所增强和授权后,人类世界中的一切是否都会被完美地监控起来?


当谈及到人工智能是否是创作者这一问题时,凯莱通过他的作品表示人工智能将文本中的“灵气”从人的灵气中推出,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得到和失去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他认为艺术家无法把控这个过程,而是大型的计算软件在控制



K Allado-McDowell 



凯瑟琳在演讲中提到的最后一位是一名独立作家,阿拉多麦克道尔(K Allado-McDowell),他同时在谷歌人工智能上建立了艺术家+机器智能的项目。在他的书中《Pharamako-AI》,他和开源AI程序 GPT-3一起撰写对话,合作完成了这本书。因此,书中的部分对话来自于人类作家,另一部分则由GPT-3程序通过输入的信息去“书写”下一句。


比如,人类作者:“我很幸运住在一个有很多树木和清晰夜景的地方。”

程序回应:“我还看到很多狐狸、浣熊和鹿。我喜欢这些动物,我很开心它们似乎愿意接受我的存在。”


凯瑟琳在讲座中提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对话?”她肯定文本的一致性内容,但同时认为作者事实上有一些文字上的调整之类的作弊嫌疑。尽管作者没有承认但在这本书的背后,虽然不是一本严肃的书,却隐藏着严肃的问题。


凯瑟琳没有直面回答她提出的“谁才是艺术家?”的问题,但她介绍的三位艺术家分别用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理念回答了他们个人的看法——瑞斯认为人工智能更像是创作者的助手;凯莱认为人工智能控制的比例大于人类所预期的;阿拉多麦克道虽然视人工智能为合作同伴,然而他们的合作关系却又十分微妙……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数以百计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的出现,似乎在人类自认有优势的创造力方面,我们现在也受到了来自自己的创造物的挑战。这些复杂的算法正在创造独特的、有时甚至诡魅的艺术作品。它们产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美妙的诗歌、工整的音乐,甚至是电影剧本。这些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作品在不断讨论关于艺术的本质和人类创造力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和思考力上的无限可能。


最后,请你再重新思考开头的问题,你会去咨询和信任你的手机回答这个问题吗?




“Siri,我到底应不应该离婚?”






资料文献:


Landmarks.,(2021) Mathematical Theory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Fine Arts. [online] Available at:https://landmarks.utexas.edu/artwork/mathematical-theory-communication


bitforms gallery, One-Point Perspective, bitforms gallery. [Website]:https://bitforms.art/artist/casey-reas/cr_onepointperspective_1_w-1170x330/


UM Stamps., (2005). Casey Reas: The Thing that Makes the Thing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Thing. YouTube. [online] Available a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51j9V-ti0&ab_channel=UMStamps


ArtDependence. 2021. ArtDependence | Casey Reas’ Linear Perspective. [online] Available at:.


Nichols, K., (2015).Casey Reas’ Linear Perspective. ArtDependenc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artdependence.com/articles/casey-reas-linear-perspective


Drucker, J., (2016) Nostalgia for the Lost Subject of Technology in the Work of Casey Reas,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online] Available at:https://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nostalgia-for-the-lost-subject-of-technology-in-the-work-of-casey-reas/


Cjamesgallery,CHARLIE JAMES GALLERY | Linear Perspective. [online] Available at:https://www.cjamesgallery.com/show-detail/linear-perspective


Brown University., (2019). Interrupt V: Jhave Johnston, John Cayley, & Maralie Armstrong. YouTube. [online video]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E7y3GlaAY&ab_channel=BrownUniversity


Caley, J., (2021). The Listeners (2015-). Programmatolog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programmatology.shadoof.net/?thelisteners 


Engberg, M., (2021). Stepping Into the River:Experiencing John Cayley’s RiverIsland. [online] Available at:http://www.dichtung-digital.org/2005/2/Engberg/index.htm


Caley, J., (2021). riverIsland (2008-2018). Programmatolog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programmatology.shadoof.net/?riverisland 


Baetens, J., (2003). The Book as Thechnotext: Katherine Hayles’s Digital Materialism. IMAGE & NARRATIVE.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imageandnarrative.be/inarchive/mediumtheory/janbaetens.htm


Hayles, K., (1995). Prologu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as, C., (2001-2021). [online]Available at:https://reas.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3308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