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转载、合作
QQ:329826367(丁女士)
微信:lixiaokai1224(李女士)
emmadm806(丁女士)
杂志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97408
15901320184
分享
原创 2021-08-28
1 古音正传:明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琴学状况
代元而立的明王朝,是汉族统治者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明初,恢复汉文化传统是皇帝所立的一大国策,士大夫们更是以此为己任。在政策上,明太祖采取“崇儒右文”;在思想上,推崇儒家的传统思想与宋代理学所提出的“文道合一”;在文化上,重视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收集整理。明太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子女的文艺修养,经常“赠送一些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类,用以陶冶性情,消弭他们的政治野心”。由于政治上的禁锢,使得一部分明代藩王闭门读书,一心致力于文化方面的创作研究。宁王朱权即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自“靖难”以后,他“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期间,终成祖世得无患”[1]。
明初,搜集、刊印古琴谱集成为风尚。随着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刻书之事在明藩王间蔚然成风,大量的文学艺术书籍得以出版。明代有多位钟情于琴乐的皇帝、藩王,例如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宁王朱权、衡王朱厚瑛、益王朱厚炫,徽王朱厚爝、潞王朱常淓等都在古琴音乐方面有所造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明太祖十七子宁王朱权,所辑《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古琴谱集。其上卷《太古神品》主要收录唐宋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中、下卷《霞外神品》则收录了南宋“浙派”所善弹和“浙派”所创作之曲,可谓“古音正传”。
《神奇秘谱》中,曲前加解题的编辑体例为后世辑谱提供了范式,也成为后世择曲的重要依据范本。其中,南宋“浙派”琴乐的传承在明初即有记载:永乐初年,朱棣重臣太子少保姚广孝曾向其推荐“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松江刘鸿和姑苏张用軫[2]。其中,徐和仲是南宋古琴派系“浙派”徐天民的四世孙,其传家学并光大之。至明代嘉靖年间,“徐门正传”得到琴人的追捧,琴界莫不以“徐门正传”自居,以此表明其琴学的正统。刘珠《丝桐篇》载:“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3]。除了“清越”特征外,这一时期“徐门浙派”的琴谱集还在各曲前加序曲性质“吟”,形成另一种范式,例如萧鸾的《杏庄太音补遗》,从侧面表现出其寻求“自我”的琴乐美学思想。
2 载弹载咏——街巷俚曲与文人音乐对明代古琴音乐美学思想影响
如前文所述,明代的古琴音乐发展与各时期政治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明王朝建立以后,民间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明初的民歌、小曲,尤其是城市里的街巷俚曲,以其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动人的语言,吸引了文人的注意,被收入他们编辑刊印的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歌、小曲曲集中。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类别,它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其中,古琴音乐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美学思想观念的音乐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刊印的非“徐门浙派”琴谱集《新刊发明琴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都不再如明初那样严格区分琴歌谱集与纯器乐曲谱集。琴歌与纯器乐曲并举,表现出编辑者个人对于琴乐的鉴赏力。无论是琴歌还是纯器乐曲,只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即“好听”,就尽收于谱内。《西麓堂琴统》中的一些琴曲只有个别段落有歌词,这种现象恐怕并不是传谱的缘由,很有可能是编者的想法,似乎认为一些段落必须以歌唱形式才可以尽意。由此,受嘉靖年间政治文化影响,古琴音乐美学思想从明初的相对保守向着更为重视“自我”的特征方向发展。
发端于宋元时期的街巷俚曲、说唱戏曲,对明代文人的古琴音乐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明代兴盛起来的“昆山腔”。宋金杂剧、南戏,元代的南北曲,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至明代由南向北风靡开来,发展成为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徐渭《南词叙录》曰:“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而加以泛艳者也”[4]。随后,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后称为昆曲)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成为明代中期以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明万历年间,以江左(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浙及福建等地)琴人杨表正、杨抡为代表的“琴歌派”兴起,他们的特点是填词配曲,基本采用一字一音。从杨表正辑谱的《重修真传琴谱》(全称:《杨氏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正文前自序以及“刘御序”,可以看出杨表正所代表的琴歌派的琴学思想及其师承渊源。其自序称:“异论江、浙之分,亵玷古人高致,皆由授受错误。殊不知圣贤琴学之精,得心应手,异地皆然也。愚甚为此处不揣薄劣,昕夕索诸圣源流、曲操秘谱、精撰古意,对正音文理,明指要,撮成类,名曰《杨氏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梓行海内,以与诸同志者公之。”[5] 这段话表明了杨表正所倡导的“正文对音”的“琴歌派”琴学思想。又“刘御序”曰:“……(杨表正)轻清重浊,一唱三叹之趣,余响不尽矣!是聆之者固消涤烦襟而鼓之者,又不知生意何如也。所谓古之伯牙何以异哉?愚从学授数曲,一日暇,西峰(杨表正)将古今遗谱考正音文,分为名类,备细注明指法,一字不苟,且新修几篇至简至易,乃得意中之得意者。锓梓用传,方广裨有志共之。愚(刘御)嘉曰:‘昔我江藩希仙殿下与龚稽古考太音释字于当时,而文法似有隐别。今永安西峰(杨表正)先生垂《捷要琴谱》于后世,而秘诀尽行显露,可谓存心之传,所养之深,方能善作而善鸣也,信可传之于不朽也’。”[6]可见,刘御认为,“琴歌派”演奏风格是“轻清重浊,一唱三叹”,而杨表正所代表的“琴歌派”的师承是源于明初宁王朱权的门客龚稽古所编纂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但是,对照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与《浙音释字琴谱》的指法可以发现,两者共通之处不多,非同一体系,应是另有渊源[7]。对于杨表正的“正文对音”,姚士畏在《重修真传琴谱》“后跋”中评价:“而正文对音,尚考其纤悉和平之奥,见其文之粹也”。可见,他认为杨表正的“正文对音”是十分考究的,与明初《浙音释字琴谱》的词曲搭配“捍格难于演唱”不同。这似乎也从侧面说明,万历年间的“琴歌派”与明初“琴歌派”并非同源。同时,“琴歌派”琴人也创作新的琴歌作品,如杨表正的《遇仙吟》《浩浩歌》《金陵吊古》,张廷玉的《鹿鸣》《杜将军歌》《风云会四朝元》等。但古琴研究学者许健先生认为,“琴歌派”所辑琴谱谱集及他们的创作虽数量不少,但成就不高[8]。
3 溯本清源——“虞山派”的“发乎性情,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古琴音乐美学论
“虞山(琴)派”以常熟地区的虞山得名。虞山之下河名“琴川”,严澂(号天池)组织创办的琴社即以“琴川社”为名,世人也称“琴川派”。常熟地区的琴人很多,受到过“徐门浙派”的影响。徐门第四代传人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书授艺。后来,徐梦吉之徒、著名琴师陈爱桐之子陈星源也向严澂教授琴艺。此外,据说严澂曾向一位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并为樵夫起名字叫徐亦仙。严澂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著名琴家沈音(字太韶)的长处,并录其《洞天春晓》《谿山秋月》二曲。严澂在自撰“琴川汇谱序”即曰:“余因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9]。严澂综合诸家之所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琴)派”。“虞山(琴)派”反对当时“琴歌派”的“正文对音”,认为这种做法与明代之前琴歌文少声多的特点不同。明代之前的琴歌更强调琴乐之妙在于“发于性灵,通于政术,感人动物,分刚柔而辨兴替,又不尽在文而在声”[10]。同时,严澂认为,在演奏上,轻重快慢应该有节度,应该祛除市井之气回归庄重典雅之节,即所谓的溯本清源。
明代“虞山(琴)派”另一代表人物徐上瀛(别署青山)辑《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成书。该谱集先有彭士圣刻本,后徐氏弟子夏溥校订,定名《大还阁琴谱》,由蔡毓荣于清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重刻)。这本谱集是继创始人严澂《松弦馆琴谱》后,“虞山(琴)派”的又一部重要琴谱集,全书六卷,收琴曲32首,其“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体系,主张琴曲快、慢不可偏废,发展了‘虞山(琴)派’琴艺与理论”。[11]
《谿山琴况》是《大还阁琴谱》中的一卷,是一部关于“虞山派”演奏美学的论著。作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范式,又依据冷谦《琴声十六法》等前人成果,提出二十四“琴况”,这二十四“况”分别是“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部著作是明末以来琴乐审美的集大成者,也是“虞山(琴)派”“琴学理论的中心文献。”[12]
清末,“虞山(琴)派”的演奏风格被古琴大师杨百时总结为“清”“微”“淡”“远”,不过杨氏的这种总结是出于严澂的“发于性灵”“随兴致妍”的古琴美学。而徐上瀛则继承严澂之琴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徐上瀛《谿山琴况》中,也对其中的“清”“淡”“远”有所解释。
“清”有云: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13]。
而“远”则有曰: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时为岑寂也,若游峨嵋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14]。
“淡”是指: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情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絿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磵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15]”
可以说,徐上瀛的《谿山琴况》重在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层面深入探讨琴艺。因此,这里的“清”“远”“淡”是一种境界的意蕴,与后世的错误理解不能混为一谈。严澂《松弦馆琴谱》中虽未收录那些疾速的琴曲,却不能抹杀严澂代表的“虞山(琴)派”所追求的“发于性灵”的琴学境界。
严澂所代表的“虞山(琴)派”,对“琴歌派”的“正文对音”提出批评,批评以杨表正、杨抡所代表的“琴歌派”滥制琴歌之风气,提出“去文以存勾剔”[16],由此,使得琴道一时大振,颇受琴界赏识,“虞山(琴)派”进而成为明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古琴流派。
清末古琴琴派“九嶷派”创始人杨百时在其所辑的《琴学丛书》中,曾根据“虞山(琴)派”所传琴曲及其琴论,将其特点概括为“清微淡远”。当代虞山琴社社长朱晞则将“虞山(琴)派”的审美情趣概括为“博大和平,清微淡远”[17],应该说后者更为精确。
4 结语
明代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经历了古音正传至载弹载咏,再到博大和平的三个主要阶段。诚然,这三个阶段一直贯穿着明代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明初,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崇尚恢复汉文化传统成为文化风尚。古琴音乐思想也相应继承了汉唐遗音及宋代琴乐的遗风。明代琴学家在搜集整理和审音订谱时,严谨治学之态度尤为突出。嘉靖、万历年间,先秦、魏晋时期的弦歌传统在琴乐中得到极大的发展,载弹载咏成为这一时期古琴音乐的鲜明特色。但其一字一音的配曲形式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文少声多,后世多评价其艺术价值不高。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虞山(琴)派”,倡导“去文以存勾剔”,认为琴乐应“发乎性情,清微淡远、博大和平”,成为明清琴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总之,明代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可谓承上启下,兼具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独有的特点:明代文人雅士收集“唐宋遗音”编辑成古琴琴谱刊布于世,确立了琴谱集的编订体例,将琴论引入琴谱集,审定琴曲曲目。这些都是明代古琴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清代古琴音乐发展提供了范例,直接影响后世古琴音乐美学的发展方向。
选自《演艺科技》2021年第7期 赵春婷《明代古琴音乐美学思想变迁——从古音正传至载弹载咏再归于博大和平》,转载请标注:演艺科技传媒。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学习,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投稿、转载、合作
QQ:329826367(丁女士)
微信:lixiaokai1224(李女士)
emmadm806(丁女士)
杂志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97408
1590132018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广告 欺诈 淫秽 色情 侵权 骚扰、辱骂、歧视 敏感 违法 犯罪 反动、政治 其它
数艺网是一个信息获取、分享及传播的平台,我们尊重和鼓励数艺网用户创作的内容,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艺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承诺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数艺网运营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条款原则如下:
1. 用户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文章、案例/项目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用户可授权第三方以任何方式使用,不需要得到数艺网的同意。
2. 数艺网上可由多人参与编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作品的认领、企业/机构的认领,所有参与编辑者均同意,相关知识产权归数艺网所有。
3. 数艺网提供的网络服务中包含的标识、版面设计、排版方式、文本、图片、图形等均受著作权、商标权及其它法律保护,未经相关权利人(含数艺网及其他原始权利人)同意,上述内容均不得在任何平台被直接或间接发布、使用、出于发布或使用目的的改写或再发行,或被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
4. 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用户将其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数艺网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数艺网有权将该内容用于数艺网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
5. 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将用户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内容转载在数艺网之外的地方,应当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或原作者在数艺网上使用的帐号名称),给出原始链接,注明「发表于数艺网」,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演绎。若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或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应当联系用户获得单独授权,按照用户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
6. 数艺网为用户提供「保留所有权利,禁止转载」的选项。除非获得原作者的单独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标注了「禁止转载」的内容,否则均视为侵权。
7. 在数艺网上传或发表的内容,用户应保证其为著作权人或已取得合法授权,并且该内容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如果第三方提出关于著作权的异议,数艺网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删除相关的内容,且有权追究用户的法律责任。给数艺网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损失的,用户应负责全额赔偿。
8. 如果任何第三方侵犯了数艺网用户相关的权利,用户同意授权数艺网或其指定的代理人代表数艺网自身或用户对该第三方提出警告、投诉、发起行政执法、诉讼、进行上诉,或谈判和解,并且用户同意在数艺网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参与共同维权。
9. 数艺网有权但无义务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有权根据相关证据结合《侵权责任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数艺网社区管理规定对侵权信息进行处理。
侵权举报
1.处理原则
数艺网作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分享交流平台,高度重视自由表达和个人、机构正当权利的平衡。依照法律规定删除违法信息是数艺网社区的法定义务,数艺网社区亦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此项业务。
2.受理范围
受理数艺网社区内侵犯机构或个人合法权益的侵权举报,包括但不限于涉及个人隐私、造谣与诽谤、商业侵权。
a.涉及个人隐私:发布内容中直接涉及身份信息,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私人电话等详细个人隐私;
b.造谣、诽谤:发布内容中指名道姓(包括自然人和机构)的直接谩骂、侮辱、虚构中伤、恶意诽谤等;
c.商业侵权:泄露机构商业机密及其他根据保密协议不能公开讨论的内容。
3.举报条件
用户在数艺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数艺网的立场或观点。如果个人或机构发现数艺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可以先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如您无法联系到作者,或无法通过与作者沟通解决问题,您可通过点击内容下方的举报按钮来向数艺网平台进行投诉。为了保证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请务必提交真实有效、完整清晰的材料,否则投诉将无法受理。您需要向数艺网提供的投诉材料包括:
a. 权利人对涉嫌侵权内容拥有商标权、著作权和/或其他依法可以行使权利的权属证明,权属证明通常是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b. 完整填写的通知书;附供下载的:侵权投诉通知书;
c. 举报人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明可以是身份证或护照;
d. 如果举报人非权利人,请举报人提供代表权利人进行举报的书面授权证明。
e. 为确保投诉材料的真实性,在侵权举报中,您还需要签署以下法律声明:
(1) 我本人为所举报内容的合法权利人;
(2) 我举报的发布在数艺网社区中的内容侵犯了本人相应的合法权益;
(3) 如果本侵权举报内容不完全属实,本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并承担和赔偿数艺网因根据投诉人的通知书对相关帐号的处理而造成的任何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知乎因向被投诉方赔偿而产生的损失及数艺网名誉、商誉损害等。
4.处理流程
出于网络平台的监督属性,并非所有申请都必须受理。数艺网自收到举报的七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给出回复。处理期间,不提供任何电话、邮件及其他方式的查询服务。 出现数艺网已经删除或处理的内容,但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依然可以搜索到的现象,是因为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自带缓存,此类问题数艺网无权也无法处理,因此相关申请不予受理。您可以自行联系搜索引擎服务商进行处理。 此为数艺网社区唯一的官方侵权投诉渠道,暂不提供其他方式处理此业务。 用户在数艺网中的商业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由交易双方自行处理,与数艺网无关。
免责申明
1.数艺网不能对用户发表的回答或评论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用户在数艺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数艺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数艺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数艺网不保证网络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网络服务不会中断,对网络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也都不作保证。
4.对于因不可抗力或数艺网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网络服务中断或其它缺陷,数艺网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将尽力减少因此而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协议修改
1.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变化,或者因业务发展需要,数艺网有权对本协议的条款作出修改或变更,一旦本协议的内容发生变动,数艺网将会直接在数艺网网站上公布修改之后的协议内容,该公布行为视为数艺网已经通知用户修改内容。数艺网也可采用电子邮件或私信的传送方式,提示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项。
2.如果不同意数艺网对本协议相关条款所做的修改,用户有权并应当停止使用数艺网。如果用户继续使用数艺网,则视为用户接受数艺网对本协议相关条款所做的修改。
阅读并同意此认领协议方可认领案例
*认领案例的操作记录无法自行删除,请务必确保您参与该案例身份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