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栉风沐雨行十载 崇焕文化焕光彩\\r\\n——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十年回顾
-
原创 2021-09-23
“我来东莞已经很多年了,崇焕故园是我闲时休憩的好地方,这里有高质量的展览、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这里度过的每一个午后时光,都是我增长见识、陶冶心灵的治愈时刻……”一位来纪念园参观的游客在留言簿上如是说。
游客们的真情实感,既是对袁崇焕纪念园积极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充分肯定,也是过去十年来纪念园“文化惠民显成效,崇焕品牌放光彩”的生动注解。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2004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以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及休闲消费为专题的博物馆,并基本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2020年12月21日,经报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共有74家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21家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25家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其中东莞共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入选数量仅次于广州,与深圳并列全省第二。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在此次评估中被定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位于袁崇焕出生地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园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由石碣镇水南村于2001年集资兴建,2003年1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0年2月纪念园收归东莞市政府管理,并于2010年11月获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观众参观量达60余万人次。
接管以来,袁崇焕纪念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聚焦新时代文化工作新要求,着力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以文化惠民为主要目标,深挖本土历史资源,务求将纪念园文化工作推上新的台阶。目前,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袁崇焕博物馆正在着手筹建。
十年磨一剑,重点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当今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博物馆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资源重新整合,通过藏品研究和展示,在向群众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
近年来,纪念园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以袁崇焕文化走进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及文化惠民活动双线开展的创新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文化服务效果。
以专场模式,将袁崇焕文化与社教活动有机结合。“袁崇焕文化走进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是纪念园打造的首批精品教育活动。活动将馆内的陈列展览向外延伸,把展览引进社区、学校和部队,并通过送讲座、社教活动和赠书等形式,将馆内的活动资源及学术成果向外传播。过去的十年里,不仅与东莞市内多家学校、文博单位和企业展开合作,更是把活动延伸至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吉林省及新疆建设兵团等地,采取以纪念园为基点,以点带面的活动模式,逐步扩大袁崇焕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六大项特色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民心。纪念园以袁崇焕诞辰周年纪念活动为品牌项目,以中国传统节日及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合计举办多项文化惠民活动,包括诞辰周年系列活动、“小英雄大本营”公益体验活动、“我是英雄”公益体验活动、传统节假日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雄”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和小小讲解员培训等。
自开馆以来,纪念园每年都会举办袁崇焕诞辰周年纪念活动。2020年,纪念园首次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活动模式,在袁崇焕436周年诞辰之际,首次推出由“玉壶清华——景德镇宋元明清酒具瓷展”展览开幕仪式、专题讲座及“百年穿越纪念活动”有机结合的大型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英雄祭”祭礼、明服“书简舞”等,群众反映热烈,纷纷踊跃参与。其中“英雄祭”祭礼活动高度还原了明代英雄祭祀的场景,呈现出明代的生活景象,以穿越百年的艺术形式缅怀英雄人物袁崇焕,当天在南方+App、知东莞App两大平台同步直播,吸引观众点击率达十多万余次。
传统文化教育向来是袁崇焕纪念园社教工作的重点。“小英雄大本营”拓展活动是纪念园依据自身户外场馆特色、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特征打造的大型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军体拳演练、博物馆探秘、合作闯关、汉服穿越等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游戏及训练帮助青少年挖掘潜能,同时将博物馆知识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活动中,达到知识教育与素质拓展的双重收益。近三年来,该活动共举办11场,吸引了东莞市民的广泛关注。在传统节假日期间,纪念园举办碑刻拓印、剪纸、猜灯谜、布艺扎染、景泰蓝掐丝等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活动以及明代服饰、陶瓷知识、扇面知识、邮票知识等为主题的专题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盛宴,展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全面展现出袁崇焕文化的品牌效应。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文化游园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各大会场推介活动;在各类活动精彩上演之余,借助媒体力量广泛宣传,吸引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探究博物馆知识。
常看常新,锻造多系列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排序和陈列,而是在“创新”和“变革”的动力推动下,与时俱进,真正贴近群众的需求,将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需求千差万别的群众在纪念园都能切实感受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在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培养了更多的忠实粉丝,从而架设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十年来,纪念园不断优化展览质量,满足群众常看常新的需求,积极发挥纪念园文博职能,深挖纪念园藏品资源,推出全国首个袁崇焕生平事迹展:“一代督师袁崇焕”,填补了袁崇焕文化展览研究的空白;广东省首个深挖本土廉政历史人物、以史鉴廉的廉文化展览:“清风之德——东莞廉文化展”,通过展览诠释文物故事,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推出一系列自主策划的展览,纪念园积极整合不同博物馆的藏品举办主题特展,与国内外的博物馆建立一定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与荷兰代尔夫特王子博物馆合作的“蓝色革命——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特展,得到国家级媒体的广泛报道,成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早的对外文化交流展览项目之一。“铭记历史 强我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印记展”“景德镇珠山出土明初期外销瓷精品展”“景德镇出土成化官窑瓷器精品展”等,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通过展品引领群众回顾历史,进而让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搭建起连接的桥梁。
零的突破,不断扩充文物藏品数量
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对于每件文物来说,它都是不可取代的,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2010年由市政府接管时文物收藏件数为零,经过近十年的积累,现共有藏品3324件/套。藏品征集方向以明清时期的精品为主,藏品收藏打破国内中小型博物馆、专题馆普遍存在的文物少、品类单一的局面。藏品涵盖诸多主题性展品,如书画、陶瓷、古籍、家具、明清兵器和玉器杂项等,其中藏有明早期带铭青铜手铳、明万历青花克拉克花鸟纹碟和清盘金绣海水崖龙纹纳纱蟒袍等精品,品类多样,为纪念园日后推出的藏品展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联合高校,深挖袁崇焕历史文化
自博物馆之城建设实施以来,袁崇焕纪念园围绕袁崇焕文化、袁崇焕历史背景、袁崇焕人物背景延伸出的袁崇焕文化研究、东莞及岭南地区明清科举文化研究以及东莞历史英雄人物研究等课题,以“课题研究”及“书籍出版”为主要抓手,与高校共建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与袁崇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高校共建科研基地,陆续出版了《一代督师袁崇焕》《东莞明代科举文化》《袁崇焕与东莞》《全东莞宋元明诗》等研究成果。
探索研究,积极开发衍生产品
博物馆的衍生产品融合了大量精神内容积淀的文化,一件好的衍生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对文物的审美化和精神化需求,也为博物馆的普及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近年来,纪念园一直积极探索博物馆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之路,吸收国内先进文博单位的宝贵经验,依托自身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进行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做到生活品艺术化、艺术品生活化。
自2016年以来,纪念园致力探索以袁崇焕及馆藏藏品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结合纪念园藏品的特点,推出袁崇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其中包括以袁崇焕动漫形象为主题设计制作的故事连环画册、造型手办、笔袋、环保袋、公交卡套等产品;以馆藏藏品瓦当为主题设计制作的笔记本、化妆镜、笔袋、环保袋、公交卡套、透明PVC书签等产品。产品在袁崇焕433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上首次公布,反响热烈,近10家媒体争相报道。2018年11月13日,纪念园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首批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十年前筚路蓝缕,十年后声名远播。崇焕故园门前的木棉树花开花落,点将台下的荔枝又再度红了枝头。纪念园的十年蜕变,是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博物馆人默默耕耘的力量,更是群众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市建立“品质文化之都”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提速之年,纪念园将满怀信心,紧抓良好的发展契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实际有效的行动,落实各项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为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添砖加瓦,为提升东莞市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杨亚鹏 刘安琪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本文刊登于2021年9月21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wwbbowuguan@163.com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