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陈琦:因为了解先锋,才知道传统的可贵

2021-10-16




 

Sight专栏 


“Sight 专栏”由凤凰艺术创新研究院与KCCA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联合推出,针对国际代表性、前沿性的艺术生态或生产,对话不同的艺术实践者、文化学者,带来不一样的“Sight”,尽可能多面地呈现艺术创新的思考和行动。


“Sight01-媒体艺术在中国”第三期对话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教授。


陈琦在当代艺术圈以版画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但其实他也是中国最早的数字艺术家之一,传统媒介与先锋概念如何塑造了陈琦的创作?以下为访谈实录。



#Sight01
媒体艺术在中国




陈琦

当代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未来媒体学院奖”  发起人



01. 

“版画诞生之时的先进性

不亚于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Q:近几年,版画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但是版画的本质是什么?版画的“媒介性”指什么?版画的功能又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陈琦:版画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材料更迭紧密相连。在公元八九世纪时,版画的先进性不亚于今天最先进的互联网的技术,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版画最初就具有天然的亲民性与传播性,由此版画也更具有媒介价值。


▲ 《金刚经》卷首图,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款刻年月版画



版画最开始的功能,是用图像代替文字给大众讲故事。宗教版画之所以盛行,因为其本质就是通过图像的传播来散布教义。随着历史进程,在印刷出版业中,版画作为出版物插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随着照相制版术的出现,版画图像传播的功能被摄影取代了,从此版画才成为一种粹服务于艺术创作和表达的媒介


▲ 陈琦,《桌之二》,水印木刻,1989年,图源:陈琦Art



Q: 在机械复制如此发达的时代,版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陈琦:大家确实会有困惑,在复制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版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但有一个事实被大家忽略了,复数性不是版画的唯一


如今通过各种各样的APP,每个人都能拍出很好的照片,但是摄影艺术并没有消亡,版画也是这样。版画其实就是艺术家通过印刷媒介来进行的艺术创作,这依旧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艺术家思想与艺术家独特表达的,这个价值是永恒的。



▲ 《霜降》,63×87cm,水印木刻版画,1991  



02. 

“艺术无国界

但每个民族会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Q: 作为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代表人物,在您看来,“水印木刻”这一媒介的特殊性是什么?它和东方文化有何种渊源?


陈琦:我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这个概念是没有错的。但从艺术知识的考察上讲,每个民族都会有一种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绘画这一媒介,东西方是方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我们通过眼睛看到同样的世界图像,不同民族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化的艺术表达?这就是文化、就是审美。


▲ 陈琦,《心象·No.2》,90x120 cm,水印木刻版画,2015,图源:陈琦Art


回到版画,从版画的历史来讲:中国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版画的国家,比西方早了500年。但由于近代西学东渐运动、文化的西方中心现象,很多人谈到版画会先想到西方版画。


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就像中国的绘画一样,中国的水印木刻不仅是一种技术方式,而是一个美学系统、一个文化载体。比如中国的水印木刻在17世纪传到日本,对日本浮世绘木版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个事实却很少为人所知。


▲ 陈琦,《不确定的真实》,180X180cm,2017年,图源:陈琦Art

 


Q: 作为一个计算机高手,您为何选择、坚持水印木刻这一创作媒介?您希望通过您的坚持为世界版画带来什么?


陈琦:某种角度上来讲,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在南京艺术学院大学毕业以后,我开始慢慢意识到艺术家其实是有文化身份的。他所思、所想,以及他艺术形象的创造、艺术作品的表达,其实都有他的文化立场。也是由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对于事物的多元表述,才使得这个世界精彩纷呈。


▲ 陈琦,《觉NO.1》,180x180cm,水印木刻,2017,图源:陈琦Art


西方版画学者在做版画史研究的时候,很少提及中国对于世界版画的贡献。我博士研究的课题就是中西方版画比较,深入学术研究后,我才知道我们的文化如此灿烂。那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一部分好好传承呢?


因此在版画领域中,我们要有一个意识——要用一种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水印木刻,来看待中国水印木刻对全世界的贡献。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绝不能停留在过去。传统必须要由今天的人去运用、去发展、去创造出符合普世性价值的作品,让更多跨文化的人了解、欣赏。


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责任,或者说我更具有这种使命感。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一直在做水印木刻,一直做到今天。我想让我的国际同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水印木刻。


▲ 《刺破冰面的湖》,图心:119.5x176.5cm,图纸:135.5x192.5cm,水印木刻版画,2018

 

Q: 2019年,您以《无去来处》代表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您希望您的作品给世界传递什么样的中国声音?


陈琦:主要是传递中国的思想。


世界上谈到哲学,总是会觉得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的哲学和思想。根本不是这样,思想和哲学范畴不应该是由西方定义的。


▲ 陈琦,《无去来处》,2019年

我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呈现的《无去来处》,它表达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哲思和智慧——在无中看到有,在有中看到无限。


因此作品本身有自己的力量,观者身处其中便能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递的、表达的。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有西方的观众走出作品后对我说:他们觉得这个作品无需语言解释,本身已经十分感动,这便是非常有意义的。


▲ 陈琦,《无去来处》,2019年



03. 

“我是中国最早的一批

数字艺术家”


Q: 除了水印木刻,您还是一位精通计算机的艺术家。这听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身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数字媒体创作的呢?


陈琦:其实我是中国最早一批数字艺术家,也算是一个计算机高手。


也许大家提到陈琦,更多是知道我的水印木刻,但却不知道我也是数字媒体创作者。当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做传媒学院院长的时候,我不仅仅教版画课程、也教授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 陈琦,《2012生成与弥散》,水印木刻,380×4200cm,2018年,创作过程用数字技术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就购买了最新的苹果电脑,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很多创作工作。今天电脑中运行的图像处理软件,我从它们的1.0版本用到今天。那时候没有任何教材,我完全自学——把软件里的菜单先翻译过来,然后再一个个去试。


水印木刻与数字媒体,听起来是传统与先锋的两级。但也正因为我对先锋的了解,才更让我懂得了传统的可贵。


▲ 陈琦 薛峰,《万物》,影像装置,7000*1000像素


Q: 您近年来与薛峰、蒋旎等新一代数字媒体艺术家有作品上的合作,这种合作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陈琦:数字媒体装置,是目前我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和新媒体艺术家合作时,我不是仅仅提出一个idea交给别人执行,而是一种深度合作。


在南艺的时候,薛峰是我们学院下面动画系的系主任,当年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讨论。浙江美术馆呈现我和薛峰创作的《万物》,是对我《2012生成与弥散》作品的一个拓展性构想,将观众引入了“水”和“时间”的横截面。


▲ 陈琦 薛峰,《万物》,影像装置,7000*1000像素


2019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呈现《无去来处》这个放置于室外的作品。从那后我便开始探索,如何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天气干扰的、沉浸式的、可体验的光影装置。


我和我的学生,天津美院移动媒体艺术系副主任蒋旎,共同创造了《无去来处》的数字版,到目前已经是6.0版。这个作品在去年的年亚洲数字艺术展上得以呈现,并且很受欢迎。


▲ 陈琦 蒋旎,《无去来处》,2020



04.

 “数字化社会、屏幕时代

的必然产物”


Q:在大众理解媒体艺术前,声光电“沉浸式体验”就已经被滥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琦:其实我没有什么看法。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服务于人、服务于大众。其形式很多元:有电影、摄影;有非常娱乐化的、视觉化的、取悦感官的,也有很朴实的、直达心灵的。


声光电自身相当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不过这个材料有技术先进程度上的差异,核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谁来做。


▲ 陈琦,《1963》, 335x780cm ,水印版画,2009


创作主体不同,创作初衷与艺术感染力便不同。有的可能是商业出发点,为了营造一个奇幻的景象、一个网红打卡地,大众看到后觉得赏心悦目,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至少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作品中的沉浸式,是一种传统媒介没有的表达方式、一种不同于架上绘画的观看方式。当观者观看沉浸式作品时,距离在此消失了,观者在沉浸式空间中被一整个作品包围。在这个空间内,观者会和作品中的光影融为一体,以此激发观众不同的联想——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 陈琦,《无去来处》,《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展览现场,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Q: 国内院校对“媒体艺术(Media Art)”这一方向存在不同的命名,如央美开设“艺术与科技”专业、国美开设“跨媒体艺术”学院,这些不同的命名是否会带来一些误解与误读?


陈琦:我们院校中的跨媒体也好、数字媒体也好,这些专业设置其实是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密切关联。


计算机和互联网这种工具、媒介,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工作方式产生很大变化。因此围绕计算机、互联网设置的课程、专业,便很自然的出现。


▲ 2018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毕设,作者:赵佳佳 卓鑫苗,指导教师:童芳,图源:南京艺术学院


从历史发展逻辑讲,随着人类技术、材料、媒介的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产生很大变化。我把当今的社会定义为“数字化社会”,或者说是“屏幕时代”,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都需要相应的变化。在大学教育中,在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中,数字媒介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在这种趋势下,有一个平台去进行学术研究是必要的,至于把它定义成什么学科,我觉得没有关系。随着研究与创作一步一步的发展,我们可以再去总结这个功能。


▲ 20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设作品



05.

 “我希望学校培养的是人”

 

Q: 除了艺术家,您也当了半辈子教育者。作为央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您希望美院的学生在获得技艺外,能在美院收获什么?


陈琦:在我们学校的一百周年校庆,我曾说过一段寄语,第一句话是“目及四海,变通古今”,这也代表了我的教育理念。


“目及四海”是希望学生具有全球视野,视角不要狭隘;“变通古今”引用司马迁的话,我们既要知道历史,又要了解现实。有了古今的纵向维度和目及四海的横向维度,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坐标,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


▲ 陈琦和他的学生们,图源:Art陈琦


第二句话是“人格健全,精神丰满”,我希望学校培养的是人,而不是一个从事某种技能的人。


从这点出发,相较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人格健全、精神丰满是重要的,一个人要有高级的精神生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也一定有某种高超的技能。


这两句抽象的话语,全部都汇集到一个大写的人上。这是我大学教育的一个理想,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的一个准则。


▲ 《蘭之猗猗,陈琦和他的学生们》展览现场,图源:Art陈琦

 

Q: 或许会有人觉得,艺术好像也不能给社会直接创造什么价值,在您看来艺术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陈琦:我觉得艺术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艺术,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枯燥。


对于生活来说,艺术是点燃生命重要的火种,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能用过于实用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之于人、之于社会的作用,那样就太片面了。

 

▲ 陈琦在创作,图源:Art陈琦


Q: 回望您最开始的艺术生涯到现在,您认为艺术家需要承担一种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感?


陈琦:往大的说,不辜负这个时代——创作出能够留得下来、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从历史角度上来看,每一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伟大的作品,我们会为先贤所留下的作品感到自豪、骄傲。我觉得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这样的人,作为我们这一代艺术家,我们应该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可能要经历很多的困难,甚至是冷板凳,因为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甚至需要倾尽一生为之努力。


▲ 陈琦1982年在南京艺术学院校门口留影,图源:Art陈琦


Q: 最后请您送给年轻人句寄语吧。


陈琦: 要相信未来肯定是美好的,永远不能失去希望。



#关于KCCA Sight

“Sight 专栏”由KCCA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与凤凰艺术创新研究院联合推出,针对国际代表性、前沿性的艺术生态或生产,对话不同的艺术实践者、文化学者,带来不一样的“Sight”,尽可能多面地呈现艺术创新的思考和行动。



(感谢丁芷宁对本文的贡献)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采访 撰文/张曦元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媒体艺术 互联网技术 宗教版画 影像装置

1626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