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观点丨“疫情后的原貌”:从ART TAIPEI看台湾艺术市场现状
-
原创 2021-10-30



本文作者黄亚纪是Each Modern亚纪画廊负责人。

一 场疫情究竟会改变什么?两年是相当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景观,包括台湾的艺术市场。今年2021年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便是台湾艺术市场一个很切实的反映。
整体而言,展会非常成功,无需提及疫情之后藏家潮、观展潮的踊跃,今年甚至是藏家含金量最高的一年,大至马维建等高阶藏家皆出席藏家预展,这意味着藏家们闷坏了吗?但其实是耿画廊等重要画廊回归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带来的人脉——那么,是台湾画廊闷坏了吗?是的,去年2020年幸运避开疫情、成为该年少数成功举办实体展会的台北当代艺术艺术博览会,今年却从延期到取消,让许多画廊重新思考这个资深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重要性。

从历史发展、主办单位(台湾画廊协会)、经营策略、市场特性,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注定得就是一个“包山包海”的综合型博览会,主办单位一直致力于会员服务与展会品质之间的平衡。
十年前,台湾当代艺术市场起飞,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迎来了最辉煌的全盛期:贝浩登、立木、香格纳、麦勒、北京公社、马凌、日本澡堂、小山登美夫等海外知名画廊都先后前来参展,两岸三地同样有不少藏家前来给予支持。但2013年香港博览会正式成为巴塞尔香港后,台湾的优势顿时消失,博览会的声势每况愈下,最后在疫情的残酷条件下也必须恢复成为一个仅能面对在地藏家的博览会——这一现实至关重要,也让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呈现了极具“台湾口味”的内容与成交结果。

国际、潮流当道的挤压效应
2019年开始,台湾便成为亚洲推动潮流艺术的主力,例如拍场高度火热的Mr. Doodle,就是从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点起了第一把火。2020年开始参展的DOPENESS ART LAB也继续去年的热度,同样是一开展就传出售罄捷报的画廊——潮流、国际、西方艺术,似乎变成了保证魔咒,这次博览会几乎有一半的参展画廊都以这个趋势规划了展位,在台北已经落脚四年的白石画廊的展位变化,或许最能够充分反映这股市场趋势:过去日本战后艺术、具体派的松谷武判、元永定正、到草间弥生、奈良美智,总是占满了显眼的好墙面,现在仅剩下一个角落,取而代之的是彩度鲜艳的Todd James、Philip Colbert占据最鲜明位置,日本战后也以矢柳刚等具普普风格的艺术家为主打。




潮流、国际、西方——吸引的当然多是年轻新藏家。索卡艺术带来两件NKSIN的作品,早在艺术家放上Instegram就已经售出,博览会现场则排出了长达30多位的waiting list,据说都是画廊第一次接触的年轻藏家。也趣艺廊这次也以欧洲年轻艺术家为主打,色彩丰富、价格合理,快速地就被收藏一空。而很特别的,两三年前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处处可见、件件秒杀的日本具象木雕,今年可能因为日本画廊难能参展,热度似乎降温下来,仅剩也趣艺廊带来需排队的小泉悟作品。当然,画廊也很聪明,再由这个线索开发了意大利的木雕艺术家Willy Verginer,果然同样受到台湾市场欢迎。



对于国际、潮流作品的追求,当然挤压到了原本的台湾年轻至中坚辈艺术家的市场——有画廊主表示,这次台湾艺术家的作品确实非常难卖。不仅台湾艺术家,大陆艺术家也几乎完全缺席,仅有诚品画廊带来的张安作品。张安宁静而细致的风格,获得许多资深收藏家的喜爱。


亚洲、台湾战后转换的新气象
针对文前提到日本战后艺术的转换,其实更反应出台湾市场的现实面——市场本身小、容易饱和。笔者回台观察几年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下来,每年博览会的面貌都大不相同。因为几乎每两年,各家画廊带来的内容都得彻底转换,否则藏家都买过了,不大能像国际画廊参加国际型博览会持续呈现画廊本身的艺术家结构。
这种在规模与地域性上的限制,追根究底与台湾本身历经国际化上遭遇的问题是相同的——即使现在的线上交易无远弗届,但被选择的立基点还是相当低。因此,尽管台湾收藏群体在人口比例上可能已经名列世界之冠,但它永远是个盘不够大的腹地,画廊必须不断更换新的内容,以促进交易的热络。

且在新旧藏家交替之际,多数画廊选择了降低亚洲、台湾战后艺术的比例,或是增加西方战后艺术的作品,例如德鸿画廊带来了Christo,买气非常旺。但也有过去被低估的亚洲、台湾战后艺术家因而获得更多的瞩目。一直在市场上拥有固定支持者的董小蕙,尤其这两年具象绘画的重新回归下反应更为热烈,敦煌艺术中心所带来的作品销售非常好。
艺星艺术中心带来梅丁衍的新作,从马列维奇到新闻时事,也大量获得媒体和藏家的关注。琢璞艺术中心策划了杨识宏个展。家画廊则策划林寿宇收藏展,秀出数张林寿宇早期难能可见的油画。笔者画廊亚纪画廊的陈昭宏作品也有出售。此类别中表现最可圈可点的,尤属汉雅轩的叶世强作品。汉雅轩此次仍以叶伟立的创作计画带出叶世强的作品,现场展出了多件叶世强的大幅画作,价格多是百万以上,并有不错的销售成绩。

中小型画廊为主的台湾市场
星象学老说,疫情最终让所有事物回归本质。台北国际艺术市场所面对的,其实也代表了台湾整体艺术市场、艺术产业的本质。这里并非没有“热钱”,而现实是,台湾本身的条件很难培养出大型画廊——这牵涉到在地市场的规模、国际化的程度、以及过去因产业不够健全而没有诞生出良性的循环结果。

至今,台湾是一个以中小型画廊为主的市场,但是反观其他台湾产业,仅能满足内需市场永远无法使产业永续经营——更遑论艺术产业在巴塞尔来到香港後已完全进入国际化竞争,“引进国际”似乎是解决现今问题的最佳解答,但绝对不是让所有画廊生存下去的那帖药。
所以,存在在这个市场、加入这个市场的每一份子,无论是博览会主办方或画廊,都应该以这份认识去重新思考对整个产业最有利的策略,而非一昧以“引进国际”的形式去评断——正如艺术品一样,徒有形式没有内容是无法走长远的。
文丨黄亚纪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