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演讲 | 文旅演艺的实践之路 “演艺+”的探索之行(下篇)

原创 2017-12-08

下篇之“演艺+”的探索之行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全党告诫的这一段话,让林树森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行业,想到了文创产业的未来之路。

在他的分析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正经历着三大“在变”——其一是大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变”;二是产品的样式、组合、种类“在变”;三是市场的需求“在变”。面对这些“在变”,文化演艺从业者们必须“要变”。

“演艺+”就在这样的观念下破土而出,并逐渐生根散叶。在他看来,“演艺+”正是变革的需要,是经济形势的需要,更是市场的需要。这是他和团队在文化演艺的探索之道上脚踏实地趟出来的一条路。

总体而言,“演艺+”概念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延展、融合、跨界”是其核心思维模式。这一体系以文化为核心确立主题,外延主题,变化手段,强化主题的思维逻辑,由此衍生出多元的产品(文化+演艺+博物馆+互动+装置+……)。最终产生的效应是强文化,树品牌,聚游客,增效益。

而在“演艺+”的理念下,演艺与商业综合体、城市、小镇等等都可产生化学反应,不再限制我们对于传统演艺形式的想象力。


1故事与城市


“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才会有昨天的城市记忆和明天的发展空间”,从杭州G20晚会的切身体悟谈到演艺于城市的意义,“世界给了杭州一个机会,杭州抓住了这个机会,还给世界一个惊喜;G20给了艺术家一个平台,艺术家们利用这个平台,还给G20和世界一个惊艳。最终这是一个属于杭州属于这座城市的精彩故事。” 这台带给世界“惊喜”与“惊艳”的演出让林树森从另一角度看到了文化演艺的故事塑造能力,看到了它逐步向城市新名片转变,和城市的关系愈发密切的未来前景。

他意识到,目前中国城市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同质状态,城市的差异正在缩小。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密码和城市灵魂。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他的“骨架”,而文化与故事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而演艺与城市的对接融合,则是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作为构建文化品牌的载体。具有“城市记忆”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文化品牌。

在保持文化演艺的相对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去强调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强调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强调更广角的市场潜力与辐射力。

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那文化演艺者就是那个“编故事的人”。作为地域文化的翻译者,打造城市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他们的文化使命。而通往这一理想目的地的路径是要接地气、顺天时、合人脉、拓市场

不论是主题公园的演艺,还是文化演艺的产品,甚至是未来的文化产业,我们要想办法改变的是思维,要让社会需要我们,让城市需要我们,让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这才是文化演艺与城市对接的涵义所在——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就是未来我们的市场。让需求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的魅力。


2知识与趋势

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消匿了,新华书店没能抵抗住亚马逊的冲击,录音带和胶卷随着芯片的出现一夜成为历史……身处在瞬息变化的环境中,“很多时候行业的衰落不是你的无能与懒惰,而仅是你的“基因”不在历史的趋势里。”

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潮涨潮落更是常态。“全域旅游”、“城镇化”、“文化大湾区”、“美丽乡村”等概念正一个个抛出来,映射的是社会趋势的更迭、生活形态的转变,市场需求的转化。站立潮头,我们需要认清形势,跟上行业变化的趋势,进而调整改变我们的“企业基因”。

在林树森看来,身为文化演艺从业者,也需要思考如何找准行业与社会趋势的对接,找到演艺产品的精准定位,率先提出“经济大湾区下的文化大湾区的建立与思考。”在时下“文化大湾区”的浪潮中,去寻找大湾区下的“文化演艺+”路径,谋划文化大湾区的蓝图,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3“演艺+”与“旅游+”

 “演艺+”小镇模式

林树森重点分享了“演艺+”与城镇化融合下所研发新生的主题小镇开发路径与实验。

这一特色小镇的打造思路,是结合华侨城提出的“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植入“演艺+”思维模式,在突显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把演艺主题和小镇经营之间衔接同时思考城镇化概念如何在规划层面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对接。

在他看来,这样的小镇打造模式应该具有强烈的唯一性、可复制性与不可替代性。它不同于以建筑规划先行的传统范式,所坚持的是以策划、创意先行,追求全盘的“策”动与“活”化。在不断的实践中,便愈发感受到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始于策划,终于产业链。规划永远不能代替策划,那种在小镇中建一个剧场,做一台晚会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演艺+”下的主题小镇,是对小镇概念的重新定义——是“产业概念”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有收益、有效益而没有院墙的主题公园。最终目的在于以“文化”去联动产业的发展,促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体,构成满足“生命”需求的产业链条。

产业概念:即小镇打造的基础前提是需要思考国家的需求、城市的需求、人民生活的需求。以运营先行,打造符合生活需求的产品,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统一,就有了生命力。“文化现象”,指的是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立镇之本,是小镇灵魂的注入,是“千镇千面”的又一有效路径。

在这一定义下,经由主题的确立、文脉的搭建、主题的外化三大步骤,萃炼而形成以演艺产品为核心,具有体验性、娱乐性、多元消费结构的小镇产业链条。具体手段为:

“六化”

是以景区化、节庆化、娱乐化、体验化、运营化、IP化为核心,形成可复制性、融合性、延展性、操作性与多变性于一体的模式。

 “演艺+”小镇的模样

“演艺+”小镇模式在不同的小镇项目长成了不一样的模样。甘孜海螺沟的米拉小镇以“朝圣”为精神内核,打造了一条拾级而上、情感递进的“心路”,成为贯穿小镇的灵魂;宜宾酒樟小镇是以酒文化为核心载体,烘托而出一个以“现代的骨架,民族的味道,地域的产业,未来旅游的中心”为定位的酒文化产城综合体;资中农业旅游小镇则意在将美丽田园的景色以山水说画的创新形式、浪漫的思维变作整个醒目的引爆点,以田园综合度假目的地为坐标向阳而生……

 

“演艺+”从文化层面上树起的是一个品牌,从故事线上变成一个可以传说的事件或者传奇,从经营上会带来大量客流量。由此,小镇的产业化就具备了。有了产业,也就有了文化。文化和产业是小镇的两大要素。“演艺+”这一发展路径的前景和空间仍然很大,也正是在迎合整个市场需求下的大势所趋。



从文旅演艺的实践之路到“演艺+”的探索之行,林树森认为文化演艺的远行没有捷径,“以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精品为载体,效益为根本”是寻求长远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依托城市的基础上,跟上社会的步伐,研究资本运作的可能性,重视互联网思维,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延展、融合、跨界”的理念去突破局限,在多方融合的基础上做出勇敢的跨界,也许是文化演艺从业者需要长期秉持的观念。(全篇完)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侨城文化演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572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