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妮可·艾森曼 Nicole Eisenman | 生命是场孤独的狂欢

2022-04-23




Nicole Eisenman
妮可·艾森曼

纽约艺术界的宠儿、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1965年生于法国。她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创作,拓展了西方具象传统的批判和表达能力。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艾森曼涉及各种各样的媒体,包括绘画、雕塑、素描和版画,他复原了对人类形态的再现,这种文化意义在20世纪抽象主义占主导地位时已经减弱。


Nicole Eisenman, “Another Green World” (2015), oil on canvas





“我是在向由男性创造的艺术世界发出抗争。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一直看到的是被这样描述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艺术大师……我那时候十分恼火,因为我在那个世界里找不到属于我的位置。"
——Nicole Eisenman


纽约新美术馆的创意总监马西米利亚诺·乔尼(Massimiliano Gioni)在收录于展览画册中的艺术家访谈中说:“你(艾森曼)的作品已然成为了酷儿群体的声音。"这对于理解艾森曼的作品尤为重要,但是这也恰恰是艾森曼极力推脱的符号:“我不敢说我为某一群体划出了界限,也不能说我能代表他人的声音——我能代表的只有我自己。"

艾森曼毕业于罗德岛艺术学院。她在画册的访谈中回忆到,当时她在校时与硬核朋克联系甚密,但同时也在寻找LGBT群体的声音。1987年,艾森曼来到纽约,发现纽约那种“戾气十足"的风气对于自己,以及80年代那些张扬的绘画再适合不过。


Nicole Eisenman, Morning Studio, 2016. Oil on canvas. 66 × 83 inches. 


她在访谈中还透露:“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发现我沉浸在我自己的浪漫想象中。从根本上而言,我与家人和人群都很疏离。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够对这个由我们一手创造出来的疯狂的世界作出批判性的回应。当时,我的思考立即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从理智上看待我周围的世界,另一个则是从情感上回望我自己的经历。"


Nicole Eisenman, Long Distance, 2015. Oil on canvas. 65 × 82 inches.


她还补充道:“我的绘画其实与我所受的教育相违背;我是在向由男性创造的艺术世界发出抗争。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一直看到的是被这样描述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艺术大师……我那时候十分恼火,因为我在那个世界里找不到属于我的位置。"


Nicole Eisenman: “Tea Party,” 2011; oil on canvas, 82 × 65 in.


最终,她在酸涩的幽默、性心理研究以及画画狂的虚张声势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95年,她在旨在“回到绘画"的惠特尼双年展中展出了名为《自画像与爆炸的惠特尼》(Self-Portrait With Exploded Whitney)的壁画。她在画中描绘了一个占领博物馆废墟的自己。这种象征不仅野心勃勃,而且幽默感十足。


Nicole Eisenman, Commerce Feeds Creativity (200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usanne Vielmetter Los Angeles Projects.


因此,我们在这幅名叫《创意靠钱供养》(Commerce Feeds Creativity,2004)的绘画中看到的是一位头戴圆帽、眼神暧昧的男性(我们暂且认为这代表了“钱")正在向一位浑身赤裸但被五花大绑、表情痛苦的女性(我们暂且认为这代表了“创意")的口中递送一汤匙不知名的东西。这名女性口中流出的液体沾满了她的前胸。这幅作品对于充满敌意的父权世界以及所谓艺术新贵过剩的艺术界的诙谐讽刺是十分明显的。


Nicole Eisenman, Hamlet (2007). Courtesy of the New Museum.


然而大多时候,艾森曼的创作,甚至包括展览,与其倾向于关注故事性与象征意义,艾森曼更多地还是独自栖息在她所谓的“浪漫想象"中。例如她2007年的作品《哈姆雷特》(Hamlet)中,这位丹麦王子化身雌雄同体的形象,独自站在舞台上,聚光灯在他/她身上产生了奇异的效果,而哈姆雷特的手中握着的正是经典的骷髅头。


Nicole Eisenman, Copin (2008) 


“艾森曼在美国处于小布什这位保守、敏感的总统最后一年任期时反思着这个社会。"或许这的确是这件作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观看作品,这层信息实在难以获取。相比于《创意靠钱供养》而言,《哈姆雷特》缺少那种像讲故事一样的叙事性。


Nicole Eisenman: “Beer Garden with Ulrike and Celeste,” 2009; oil on canvas; 65 x 82 in.


看上去,或许象征主义的风格仅仅是艾森曼的兴趣之一,就像她在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或是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甚至同时期艺术家,例如艾米·斯尔曼(Amy Sillman)之间跳来跳去一样。但是虽说如此,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元素将这些绘画从象征意义的层面上联系起来:这就是她画中人物明显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可能来自于酷儿群体的特点,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或是两者随意结合后的产物。


NICOLE EISENMAN | Sorry Lot #4



在大型绘画《适应》(Coping, 2008)中,一座阿尔比斯小镇看上去被棕色粘稠的排泄物覆盖。镇上的居民在粪便中缓慢地跋涉。这件作品就像是对此次展览中重复出现的人物面部表情的总结:冷漠的、梦幻的、疏离的以及(仅有的)无用的交谈。




Detail of The Triumph of Poverty. Photo by Ben Davis.


此刻值得注意的是,艾森曼并不是一个可以逗你发笑的艺术家。另一件名为《贫穷的胜利》(The Triumph of Poverty,2009)描绘了一群仿佛在另一个世界里蹒跚前行的人。画面正中央头戴礼帽的男人裤子被拉了下来,他的屁股翻转向前——根据画册中的介绍,这正代表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中黑白颠倒的领导者们。

但是即便这个幽默的讽刺也饱含着黑暗的虚无主义。那么在这次的展览中,还有没有其他对于人类之间疏离关系的暗示呢?


Nicole Eisenman, Beer Garden with Ash, 2009.


大尺幅绘画《夜啤酒园》(Biergarten at Night,2007)将马奈的《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Music in the Tuileries Gardens,1862)转化成嬉皮的啤酒园。当你的眼神在拥挤的人潮中搜索时,你会发现,人群中几乎没有相会的目光,也几乎没有真实存在的友谊。在艾森曼的画笔下,这是一个充满大量个人主义、自我陶醉的世界。

艾森曼在2015年与《Bomb》杂志的大卫·汉弗莱(David Humphrey)采访中说:“作为情侣而言,你可以完全放松,失去自我;或者在这种经历中,你会想去死。"


Nicole Eisenman, “Biergarten at Night” (2007), oil on canvas


如果说《夜啤酒园》击中了这个世界致命的黑暗面,那么艾森曼最近的一幅作品《是这样吗》( Is it So, 2014)则表现出了解放的张扬。在这幅或许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作品中,我们先看到了一个人的头顶;视线往上,我们看到了分开的两条腿;视线在向上移,我们看到的是两腿之间的另一个人头。


Nicole Eisenman via Anton Kern Gallery


画面近景处蜷缩着一只猫——这是满足的象征。从画面中,你无法看清两张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几乎成为了抽象的形状——即“失去的自我"。唯一你能看出两人特征的是两人身旁紧握的双手。

背景中的一摞书,从《毕加索的雕塑》到另一位纽约骄傲的酷儿艺术家——乌尔里克·穆勒(Ulrike Müller)的画册提醒着我们:我们看到的的确有可能是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

因此,此次展览可能为其自身创造了一则寓言,将疏离这个概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人群与相伴并无直接关系;而传统意义上艺术的孤独可能反而创造除了真实的情感。


Nicole Eisenman, left, at her studio in Brooklyn, New York 



Econ Prof 2019


Morning Affirmations 2018


Heading Down River on the USS J-Bone of an Ass 2017


Procession 2019


Monument to a Politician 2017


‘Tis but a scratch’ ‘A scratch?! Your arm's off!’ ‘No, it isn't’ 2016




展览中的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库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展览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726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