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数据背后的三大信号:14家中国科技公司研发支出仅等于亚马逊

2022-05-17

第3535期文化产业评论



截至5月11日,美股、港股、A股企业2021年财务报告全部出炉,各家企业研发支出在财报中也随之披露。为了解“逆周期”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以及研发投入在国内、全球的位置,本文统计了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台积电等14家ICT领域的科技企业近七年的研发支出,还选取了5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中国企业、10家ICT领域研发支出最高的国资上市企业、1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全球上市企业作为参照对象对比统计数据。综合来看,14家科技公司的总研发投入已经处于中国企业的龙头地位,但和国际同类企业相比,不仅差距仍大,且还在拉开差距 。


作者 | 吴俊宇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财经十一人


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技术,技术创新高度依赖研发支出。

 
截至5月11日,美股、港股、A股企业2021年财务报告全部出炉,各家企业研发支出在财报中也随之披露。为了解“逆周期”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以及研发投入在国内、全球的位置,《财经十一人》统计了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台积电等14家ICT领域的科技企业近七年的研发支出。


《财经十一人》还选取了5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中国企业、10家ICT领域研发支出最高的国资上市企业、1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全球上市企业作为参照对象(包含美股、港股、A股以及部分定期公布财报的非上市企业)。综合对比上述统计数据,有几个核心基本事实。

 

一、华为、阿里、腾讯是中国ICT产业中研发支出规模最大的企业。5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中国企业(包含美股、港股、A股以及部分定期公布财报的非上市企业)研发支出总额为8768亿元,其中华为、阿里、腾讯等14家科技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总额为4281亿元,占比为48.8%。

 

二、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支出规模和国际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半导体、基础软件等领域研发投入不足。亚马逊2021年研发支出为560亿美元,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美团、京东、快手、网易、小米10家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总和为575亿元(约合85亿美元),仅比亚马逊高15亿美元。英特尔10年累积研发支出为1259亿美元,远超阿里、腾讯、百度三家企业10年年累积研发支出总和815亿美元。

 

三、疫情、经济承压以及复杂国际环境背景下,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美团、京东、快手、网易、小米10家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增速逐年下滑,2021年增速下滑至14.1%。但国际企业研发支出增速呈上升趋势,2021年增长至18.4%。研发支出增速下滑,可能会对中国ICT产业在下个周期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信号一:关注主营业务
技术深入,关注人才积累


和国际大型科技公司普遍适度布局更远基础技术的情况不同,目前国内14家科技公司的研发支出主要方向仍是主营相关业务技术。为吸纳技术人才,股权、薪资、福利成为当下各大科技公司研发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为、阿里、腾讯、台积电、百度、中兴、美团、京东、快手、网易、小米、联想、滴滴和拼多多是中国ICT产业(包含美股、港股、A股以及部分定期公布财报的非上市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最高的14家科技企业。

 

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支出指研究、开发过程中所使用资产的折旧、消耗的原材料、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以及借款费用等。国际会计准则中,薪金、工资及其他人事支出,材料成本和已消耗的劳务,设备与设施折旧,制造费用合理分配等五个领域的费用可纳入研发支出。
 

工业、医疗、制药,尤其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服务,以及通信、半导体、互联网等领域)产业通常被认为是研发支出最高的领域。研发支出通常可直接衡量企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从各企业研发支出规模看,内地前10的企业分别是,华为(1427亿元)、阿里(578亿元)、腾讯(519亿元)、台积电(287亿元)、百度(249亿元)、中兴(188亿元)、美团(167亿元)、京东(163亿元)、网易(141亿元)、小米(132亿元)。

 

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美团、京东、快手、网易、小米10家内地研发支出最高的科技企业2018年支出总额为25.3%,但2021年已降至14.1%。



从各企业研发支出增速看,华为、阿里增速下滑明显。华为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公司经营受到影响,研发支出增速从2019年的29.8%下滑至0.1%。阿里研发支出增速从2020年的32.3%下滑至2021年的6.1%。腾讯研发支出增速相对平稳,近四年来,腾讯研发支出增速均保持在30%左右。
 
研发支出增长明显的企业包括百度、中兴、小米、快手、美团等。2021年百度研发支出增速为27.7%。百度相关人士曾对《财经十一人》称,百度为强化产业数字化投入大量引入了相关雇员,因此推高了研发支出。


中兴研发支出增速从2018年的-8.4%增至2021年的27.0%。原因是中兴2018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缴纳10 亿美元罚款和4亿美元托管金解除出口禁令,随后逐渐恢复正常经营。中兴管理层今年4月在投资者答复中称,公司在强化网络业务和终端、服务器、存储、数字化转型应用等技术投入。
 
小米2021年研发支出增速为42.3%。小米年报中称,其研发支出重点投入方向包括研发人员的股权激励、电动汽车业务研发团队扩张。快手2021年年报对研发支出大幅增长解释是,“持续投资大数据及其他先进技术而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及股权、薪酬及福利开支”。美团2021年年报显示,其研发支出涉及优化配送算法,自动配送车、无人机配送等技术。
 


研发支出规模和企业营收规模直接相关,无法完全代表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率(研发支出/公司总营收)是了解企业研发强度的关键指标。
 
《财经十一人》查阅公司财报了解到,芯片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高通)研发费用率通常超过20%,电信设备企业(如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研发费用率通常超过15%,基础软件相关企业(如Oracle、SAP、Salesforce)研发费用率也普遍高于15%。成熟期的零售电商企业(如阿里、京东、美团)研发费用率通常低于10%,消费电子企业(如小米、联想)研发费用率则通常低于5%。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研发费用率通常低于2%。
 
从研发费用率来看,华为研发费用率为22.4%,为国内最高。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研发费用率还在逐渐上涨。百度研发费用率仅次于华为,为17.8%,且2018年以来逐渐提升。若仅计算百度核心(剔除爱奇艺的收入和研发),百度核心的研发费用率为23%,甚至超过华为。
 
阿里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9%左右,但2021年研发费用率降至6.9%。腾讯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8%左右,2021年已提升至9.3%。腾讯相关人士对《财经十一人》称,腾讯2018年末启动产业数字化战略后,在云计算、企业服务、芯片等领域提高了研发力度。



信号二:科技公司仍为国内研发投入龙头


14家科技企业是中国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不仅研发支出在国内处于龙头位置,也是社会研发经费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经十一人》统计了中国(包含美股、港股、A股以及部分定期公布财报的非上市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前50强企业。14家科技企业(华为、阿里、腾讯、台积电、百度、中兴、京东、美团、快手、网易、小米、联想、滴滴、拼多多)均进入了50强。
 


一个关键数据是,50家中国企业在2021年研发支出总规模为8768亿元,14家科技企业当年研发支出总规模为4281亿元。也就是说,仅从研发支出数据看,14家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占中国研发支出50强企业近“半壁江山”,占比为48.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研发投入为2.79万亿元。50强企业在国内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中,占31.4%。14家科技企业在国内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占比为15.3%,是中国研发创新的主力军。
 
从所属行业看,计算机软件与服务领域的企业9家,计算机硬件与设备领域的企业7家,工业制造企业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6家,家电企业4家,生物制药企业2家。


研发支出最高的10家中国企业,华为(1427亿元)、阿里(578亿元)、腾讯(519亿元)位于前三,百度(249亿元)位于第六。其中还包括两家台湾地区企业,分别是台积电(287亿元,第5)、鸿海(241亿元,第8)。四家国资背景企业也进入了前10,其中有中国建筑(399亿元,第4)、中国中铁(248亿元,第7)、中国石油(237亿元,第9)、中国交建(228亿元,第10)。
 
《财经》记者还根据Wind统计了ICT领域10家研发支出最高的国资背景上市企业(包含美股、港股、A股以及部分定期公布财报的非上市企业)。10家企业多数是电信运营商、IT硬件制造商、半导体企业。
 


从各企业研发支出规模看,前10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移动(186亿元)、中国电信(96亿元)、海康威视(83亿元)、中国联通(78亿元)、紫光股份(49亿元)、中芯国际(41亿元)、烽火通信(37亿元)、大华股份(35亿元)、北方华创(150亿元)、浪潮信息(141亿元)。

 

其中共有4家进入国内研发支出前50强,包括中国移动(185亿元,第14)、中国电信(96亿元,第30)、海康威视(83亿元,第40)、中国联通(78亿元,第41)。处于芯片和半导体这一“卡脖子”领域的紫光股份(49亿元)、中芯国际(41亿元)未进入50强。

 

2018年,10家国资背景上市ICT企业研发支出总额为284亿元,2021年研发支出规模总额为662亿元。其研发增速2018年之后进入了快车道,2019年、2020年、2021年整体增速分别为33.5%、25.1%、39.7%。10家国资背景上市ICT企业研发支出增速均高于同期10家科技企业。

 


信号三:和国际差距大,增速在下滑


从研发支出总额看,14家科技企业在国内是主力军,但和国际同类企业相比,不仅差距仍大且还在拉开差距,而且在半导体、基础软件等领域长期投入不足。
 
《欧盟工业计分牌》是欧盟委员会科学和知识服务机构联合研究中心(JRC)的一份科学报告,该报告每年会对欧盟及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2500多家企业的研发成效、优势领域进行比较评估,旨在为欧洲决策过程提供科学支持。
 
《欧盟工业计分牌》中一项指标是“全球研发支出50强企业”。欧盟在2021年11月根据2020年数据发布最新排名中,共有4家中国企业进入其中,分别是华为(第2)、阿里(第17)、腾讯(第33)、中国建筑集团(第46)。
 
由于《欧盟工业计分牌》最新仅记录了2020年研发数据,且未将亚马逊统计在内。为进一步科学对比,《财经》记者选取了2021年研发支出前10的中国内地科技企业,与全球研发支出排名前10的海外科技巨头进行对照。
 


从各企业研发支出规模看,2021年前10强的海外企业分别是,亚马逊(561亿美元)、谷歌(316亿美元)、Facebook(247亿美元)、苹果(231亿美元)、微软(222亿美元)、三星(190亿每元)、英特尔(152亿美元)、高通(75亿美元)、Oracle(68亿元)、思科(6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华为研发支出规模为全球第3,2021年已成为全球第6。

 

从研发支出规模看,中国内地科技企业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研发支出仍有一定差距。仅亚马逊一家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就高达560亿美元,几乎约等于中国内地研发支出最高的10家科技企业当年575亿美元研发支出总额。


在全球ICT产业链,半导体、云计算、基础软件产业均已产生专业分工。在半导体领域,英特尔2021年研发支出高达152亿美元,10年累积研发支出为1259亿美元。在基础软件领域Oracle 2021年研发支出为70亿美元,10年累积研发支出为567亿美元。

 

以半导体领域为例,华为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阿里、腾讯、百度在2021年也公布了相关研发进展。但中国企业研发力度和历史积淀不足。从数据看,2021年阿里、腾讯、百度研发支出分别为89亿美元、80亿美元、39亿美元,10年累积研发支出分别为323亿美元、302亿美元、190亿美元。其总和为815亿美元,和英特尔的1259亿美元有较大差距。

 

半导体、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投入迫切且必要,但研发创新是高成本、高风险的技术经济活动,有大量不确定性。半导体、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投入需要保持长周期的耐心,需要稳定宽容的国内外环境,还需要尊重敢于冒险创新的企业家,更需要遵循客观市场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经济承压以及复杂国际环境背景下,2018年以来10家科技企业总体研发支出增速逐年下滑,2021年增速下滑至14.1%。但国际企业研发支出增速呈上升趋势,2021年增长至18.4%。研发支出增速下滑,可能会对中国ICT产业在下个周期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2022年,中国科技企业普遍在考虑增效降本。“逆周期”下,维持健康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是确保下个周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话题互动 
您对中国科技公司发展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中国科技公司

1412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