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下寺记忆
-
原创 2022-05-20
近日,在河南淅川县委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几张淅川下寺旧影。我关注下寺文化多年,朋友发来的这些老照片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重要发现让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淅川下寺,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说起下寺,首先要说香严寺。该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是豫鄂两省周边佛教名刹。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年(714),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寺内《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载:“香严寺有二,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之旁,相望三十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一座寺院分两处,这在国内佛寺中并不多见。香严寺为唐代慧忠国师的道场,历史上一度规模宏大,拥有大量地产,但又几毁几建。明代永乐年后曾几次大修香严寺,尤其是成化年间寺院得到空前繁荣。清代经过不断整修,寺院达到极盛,有房舍470余间,围墙700丈,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曾挂过万顷牌,上下两寺共有僧人数百,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当时其地位和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与道教名胜武当山不相上下。下寺在1967年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被淹没,目前说起香严寺仅指上寺。该寺位于深山之中,环境优美。寺院内外众多古建筑、壁画、塔林、碑刻、古树等,独具特色。2006年香严寺以其重要的文物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寺琉璃塔

下寺殿堂

下寺古建筑
为探寻下寺模样,笔者曾多次采访1959年参加过下寺文物调查的著名古建专家、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先生。杨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发掘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沟湾遗址,调查的第一个古建筑项目香严上下两寺均在淅川。他和他的同事曾两次到下寺调查古迹。他回忆说:“当时下寺地处丹江西岸,环境优美,隔河相望就是李官桥古镇。寺院过去是当地名胜,前来朝拜的香客信士很多。寺院当时宗教活动已基本停止,下寺成为下寺公社一所学校和公社其他单位所在地。寺内还有殿堂数十间,寺院周边竹林里大体还有数十座古塔。”他们在当地调查古迹时,听附近群众讲,上寺的房子,下寺的塔,意思是说上寺建筑气派,下寺塔林精美。当时下寺周边数十座历代古塔种类多样,有青砖塔、石塔、琉璃塔等。其中他尚能记得名字的有慈顺和尚塔、慧禅和尚塔、黄龙上人石塔等,另外还有几座琉璃宝塔更为精美。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调查条件很苦,他们这些年轻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夜里休息时房子后面时常传来狼群的嚎叫声,大家不但要把房间门窗彻底关牢,屋内还要放置一些防身木棒、钢叉。虽时隔半个世纪,杨老对当年调查的情况还记忆犹新。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不但调查了下寺古塔规模、形制、时代,还留下几张极为珍贵的下寺塔林照片。
下寺古建和塔林虽经历代战乱及毁坏,新中国成立后还基本保存完好。可惜的是1967年后因丹江水库蓄水下寺被拆除。当时寺院内外还有好多建筑碑刻根本没来得及抢救就被淹没。寺院各类古树名木多数被砍伐。而下寺塔林则是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全部被炸毁推倒,闻名周边的下寺及塔林建筑从此消失,成为丹江水库库区。在采访杨焕成先生时,年过八旬的杨老也痛心地说:“当时国家建水库,水位上升,古建筑虽在淹没区之内,但在清库底时,下寺及其塔林本来可以在异地迁建。如果当时古迹可以保全,那上下两寺组成的大香严寺景区完全可以像如今的少林寺、白马寺那样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佛教名胜。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古建筑都被称为四旧。我们这些年轻人除了呼吁保护外也无能为力。”杨老希望类似的悲剧千万不要再重演!他还希望将来如果有条件,可以启动水下考古,勘探出下寺古塔准确位置,将这些古塔残件整体打捞,在当地复原出来。让人们看到下寺古塔真容,也是对古迹的一种保护和对营造者的尊重。
时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当年闻名豫鄂两省的淅川下寺已成为记忆。笔者曾多次查阅淅川下寺相关资料,但很多都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极为少见。杨焕成先生曾给笔者提供过几张下寺古塔的照片,这次朋友又提供几张下寺殿堂等建筑的照片。这几张旧影均摄于下寺淹没之前,它们虽不是下寺古建的全部影像,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淅川下寺曾经的辉煌,一座座精美的古塔、成排的殿堂、精美的木雕门窗历历在目。这些影像为下一步研究下寺文化、古建筑及宗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