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巨鹿宋城:黄土之下的市井繁华

原创 2022-06-10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史学理论课程《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讲到史料一节时曾慨叹,在历史上已湮没的史迹,如果其全部能被意外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苟获其一,则裨益于史乃无量。”作为例证被提到的,除了世所众知的罗马庞贝古城外,是一处即使在今天也并未走进大众视野的中国古代城址“巨鹿宋城”。


巨鹿宋城是一座深埋在华北平原黄土之下的古城址,位于今天巨鹿县城的西南部。北宋大观二年(1108)秋,黄河决口,“河决旧堤,流行邑中……水既东下,退淤之地高余二丈”(北宋宣和三年《巨鹿县三明寺妙严殿记》)。当时的巨鹿城被滔滔洪水裹挟的泥沙埋在了地下深处,城邑中的街道、衙署、民居、店铺及寄于其上的市井喧嚣与烟火气息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被包裹进时间胶囊之中。洪水退去,劫后重生的人们重建家园,在被掩埋的城邑原址附近“兴复旧县”。就这样,厚重的黄土在空间上阻隔了时间,宋代旧城在巨鹿人民脚下安静地沉睡了八百余年。

华北平原历来是天灾频频光顾的地方,巨鹿宋城的命运与经常袭扰这里的灾害之间有着一种吊诡的联系。因为水灾,它被深埋地下,因为旱灾,又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初年,为了对抗严重的干旱与飞蝗,当地居民在一次掘井作业中,偶然挖出大量精美的瓷器和其他文物,地下的宋代城址由此被发现。大规模出土的文物为当地居民带来颇丰的收益,也使这一发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遗憾的是,关注度的提升却几乎使古城遭受了灭顶之灾。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古董商人及藏家蜂拥而至,或亲自动手,或收买当地居民,对旧城址进行疯狂的挖掘。由于他们只为获取宝藏,丝毫没有保护文物遗迹的意识,作为文物的城邑房屋及街道的肌理在盗掘过程中被破坏殆尽,而出土的文物也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造成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重大损失。虽然有刚成立不久的天津博物院(今天津博物馆前身)及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官方学术机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抢救性整理与编目研究,不少学者及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吁,要求对之进行保护,但这些微弱的力量对于阻止古城被破坏的命运无异于杯水车薪。

梁启超先生在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时,距离巨鹿宋城的发现还不到三年时间,盗掘与贩卖活动仍在进行,他对此痛惜不已:“惜乎国无政而民无学,一任遗迹散佚破坏以尽,所留以资益吾侪者甚希。苟其能全部保存,而加以科学的整理,则吾侪最少可以对于宋代生活状况得一明确印象,宁非快事?”他进一步指出,“若政府稍有纪纲,社会稍有智识者,能于初发见时即封存之,古屋之构造,悉勿许毁伤,而尽收其遗物设一博物馆于钜鹿,斯亦一‘小邦渒’(即庞贝)矣。”可惜的是,这一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

由此,仿佛被噩梦惊醒过一次一样,巨鹿宋城在狂潮逐渐烟消云散后,继续沉睡了下去。盗掘形成的一片狼藉,在物换星移的动乱年代里,再次湮没于黄土之下。巨鹿宋城隐迹了,但从地下出土的文物百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研究者的视野。陶瓷是古城出土的最为引人瞩目的文物种类,自发现以来多有著录,甚至在国际上形成过关于“巨鹿陶”的研究热潮;宋代是我国生活习俗从席地而坐向使用高脚桌椅转变的时期,木质家具的出土为了解这一时期的家具形制提供了罕见的实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城址中发现了三件宋代雕版,是繁盛的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重要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82年7月,河北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包括巨鹿宋城。自那以后,一方石灰质文物保护碑矗立于巨鹿县城南街路西的一处民房外,昭示着这里的地下就是八百年前的宋代故邑。巨鹿宋城在经历了20世纪初年的惨痛过往后,重新获得了历史身份,恢复了文化尊严。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于宋城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2016年,专门成立了巨鹿宋城文化研究会,作为对遗址展开持续性研究的学术机构,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巨鹿宋城被重新发现一百周年之际,由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共巨鹿县委县政府承办,召开了“巨鹿宋城发现百年专家学术研讨会”。2019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了宋城工作站,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未来的巨鹿宋城,将以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我们追怀遥远的宋代市井繁华,研究古人城邑生活提供生动的图景。梁启超先生百年前的祈愿,终将有了寄托之处。

刊于6月7日《中国文物报》8版
投稿:wwbbowuguan@163.com 



     许逸帆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巨鹿宋城 新媒体艺术

2386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