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罗平布依族姊妹箫的制作技艺与音响特性分析*

原创 2022-05-31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云南罗平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技艺与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sdyjs2020160

   摘  要:

     针对云南罗平县布依族民间艺人的田野考察,分析姊妹箫制作方法与不同材料对音响效果的影响,以及演奏乐曲的音乐形态,梳理姊妹箫的制作技艺、音乐形态、音响等特性。

姊妹箫在布依语中称作“比卵蚌”,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州与云南罗平县鲁布革布布依族乡的多依、罗斯、麻笼等村寨。其为簧管乐器,形制是由两根形状、粗细完全相同的竹管进行组合制作,如图1所示。

图1 布依族姊妹箫(陈自清艺人制作)


姊妹箫在云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文献中鲜有提及,为了深入了解其制作技艺,以及音乐形态、音响效果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实地考察了民间艺人制作姊妹箫的过程,分析制作方法与不同材料对音响效果的影响,以及演奏乐曲音高、音程、音域等的音乐形态,梳理出制作技艺和音响特性。

1 苗族艺人陈自清制姊妹箫


苗族艺人陈自清是云南罗平县苗族芦笙、唢呐传承人,他虽是苗族艺人,但常年生活在布依族聚居区,因此对布依族姊妹箫的制作技艺与演奏方式均能够熟练的掌握。他在位于罗雄镇的家中展示了姊妹箫的制作技艺,并试奏,此时天气晴好,无噪声干扰。


1.1 制作技艺

姊妹箫发声的原理是通过手指开闭不同位置的音孔,改变其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使得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的音高。因此,制作中确定开孔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环节。姊妹箫的音质取决于上方的吹嘴,充当簧片的作用,其采用虫壳制作,这一制作环节也至关重要。

据陈自清艺人所述,姊妹箫两根竹管的取材为当地的观音竹(薄竹),整根竹管为无竹节的开管。寻得观音竹后,将其放入沸水中蒸煮约十分钟,蒸煮的目的是防止竹子生虫,煮过后晾干备用。艺人将两根加工好的竹管的上下两端用皮筋缠绕,末端对齐,拿出之前制作完成的姊妹箫进行对照绘孔,如图2所示。

图2 陈自清制姊妹箫——对照绘孔

艺人采用长条状烙铁,并将其烧红,运用火烫的方式先开出正面的7个圆孔,而后开出背面的1个圆孔,如图3所示。

图3 陈自清制姊妹箫——铁条烫孔


据笔者观察,开孔过程中,首开定音孔,定音孔的位置是正面离管子末端最近的孔,其定音孔与管子末端的距离确定为2~3 cm,依次向上开孔,孔距约为艺人的1.5个手指(1.4~1.8 cm)长度。每个孔之间的距离并不完全相同,由于管子下端的孔发出的音是低音,下端的孔距较大,上端的孔发出的音较高,因而越往管子上端孔距就会越小,约为1.4~1.5 cm,如图4所示。

图4 陈自清制姊妹箫——开孔距离


完成正面的7个音孔后,继续开背面的1个音孔。这个音孔为整根管子的最高音,开孔的位置是管子正面最高处的音孔再往上加一个小拇指的距离,如图5所示。

图5 陈自清制姊妹箫——确定背面开孔的距离

开孔完成后,艺人将之前绑起两根管子的橡皮筋取下,分别在两根管子的管身上端套入吹嘴。吹嘴制作的材料为虫壳,将其捏成扁平状并不断打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如图6所示,如此便成为了一个双簧类簧片。虫壳吹嘴的打磨程度必须一致,双管才能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在制作时,首先将一个完整的虫壳进行裁剪,并放置火上进行烤制,使其变硬之后,用指甲不断地在虫壳上刮蹭,见图7所示,在刮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吹试与调试。

                        

虫壳与管子中间有个金属连结物,金属物上端套虫壳,将载有金属物的虫壳插入管子后,如图8所示。

图8 陈自清制姊妹箫——套入吹嘴与金属连结物

完成吹嘴安装后,艺人开始试吹调试,不断调整金属物与管子连接处的密封性。金属物的作用是可以使得虫壳比较顺利地与管子连接,并且调节管子的直径。

调试完毕后,使用之前的橡皮筋重新将两根管子绑起。在调试乐器的过程中,艺人不断拿水冲洗管子内部,使其内部保持通畅。


1.2 音响特性

在对陈自清所制姊妹箫的演奏旋律进行测音时,笔者对常用音高小字一组的A与小字二组的D在吹奏时所呈现的频谱图进行了分析。从图9中可以看出,小字一组的A的基音呈现两个波峰,两个波峰的音分值分别相差65,频率相差17.23 Hz;小字二组的D的两个波峰的音分值分别相差55,频率相差19.14 Hz。

图9 陈自清制竹管姊妹箫的演奏频谱图(1)

图10为陈自清使用pvc胶管代替竹子所制的姊妹箫的音高样本频谱图,可以看出,基音的波峰依然由两个音高组成。FFT A中基音的高音为F4-5,低音为F4-32,两个音相差27音分,频率相差5.39 Hz;FFT B中基音的高音为#D4+18,低音为#D4-2,两个音相差20音分,频率相差3.59 Hz。

图10 陈自清制竹管姊妹箫演奏频谱图(2)

1.3 演奏乐曲的音乐形态

图11是陈自清使用自制姊妹箫吹奏的一首布依族传统乐曲的旋律片段,试奏片段的节奏为四二拍,共14小节,分为两个乐句。前六小节为第一乐句,后八小节为第二乐句,是前第一乐句的扩充发展。

图11陈自清使用自制姊妹箫吹奏的旋律片段

虽未进行乐曲的完整吹奏,但可以基本确定姊妹箫的常用音域与音高,如表1所示。其旋律较为简单平缓,音程以二度、三度为主。从表1可以得出,音域集中在小字一组与小字二组之间的一个八度的范围内,音域较宽,常规音程关系以大二度、大三度为主。


2 布依族艺人谭良举制姊妹箫

2.1 制作技艺

居住于板桥镇的布依族艺人谭良举,一直在进行布依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工作。他在自己的工作坊现场展示了姊妹箫的制作工艺,当时天气晴好,无噪声干扰。

在制作开始之前,艺人针对姊妹箫取材观音竹(薄竹)的缘由进行了解释。观音竹的竹筒较长且薄,适合作为姊妹箫的材料。首先是制作竹管,选取竹子锯出两根长度为23~25 cm的竹管,它们长度的必须完全一致,再使用砂纸将两根竹管的首尾两端同时进行打磨,如图12所示,其中的上图是竹管的砍削,中图是打磨竹管,下图是测量竹管的长度。

图12 谭良举制姊妹箫——竹管制作

两根竹管准备就绪后,用透明胶带将双管粘合固定,即可用铅笔在管身绘出中心线。绘制完成后开始绘孔,这一步骤陈自清的做法一致,同样拿出之前制作完成的姊妹箫作为标尺绘孔,如图13所示,前七后一,孔距也与前期考察的一致。


谭良举制作姊妹箫开孔时同样通过火烫的方式,如图14所示。为追求完美的效果,开孔完成后继续打磨两管首尾两端,使其平整。

谭良举制作姊妹箫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即吹嘴的打磨,如图15所示,左上图为修剪虫壳,右上图、左下图为打磨虫壳,右下图为调试虫壳。吹嘴有虫壳和塑料两种材质,由于虫壳十分难寻,现今较多选取塑料管代替。将两根竹管用刀削尖套入吹嘴,无论是虫壳或是塑料管均需不断调试,在砂纸上反复打磨吹嘴适配竹管,其音响效果明亮、声音大小合适即为制作完成。

图15 谭良举制虫壳的步骤

2.2 音响特性

谭良举采用自制的姊妹箫演奏了一曲《好花红》,其常规音高最高音(FFT A)和最低音(FFT B)的频谱图如图16所示。从图16可以看出,谭良举制作的姊妹箫各个音高的基音能量均相对更强,第一泛音较弱,第二泛音较强。这可能与姊妹箫管身较细,空气柱体积相对较小有关。

图16 谭良举采用自制姊妹箫演奏《好花红》的频谱图(1)

在对谭良举所制姊妹箫的演奏旋律进行测音时,笔者对常用音高小字一组的#G与小字一组的#A在吹奏时所呈现的频谱图进行了分析,如图17所示。从图17可以看出,FFT A的基音呈现出两个波峰,两个波峰的音分值相差49,频率相差12.31 Hz;FFT B 的基音的两个波峰的音分值相差53,频率相差14.36 Hz。

图17 谭良举采用自制姊妹箫演奏《好花红》频谱图(2)

2.3 演奏乐曲的音乐形态

谭良举演奏的《好花红》谱例如图18所示。据艺人所述,这首乐曲为布依族的传统民歌,姊妹箫的演奏主要用于歌曲伴奏。从记录的谱面可以看出,该乐曲的节奏为四四拍,主要由五声调式中的宫、商、角、羽四个音构成,且每一小节均为这四个音的变化组合。乐曲一共八小节,四个乐句,后四小节是前四小节的重复变化,除了第七小节将第三小节的宫音替换成角音之外,其余旋律均一致。谭良举姊妹箫演奏《好花红》的旋律线条较为平缓,音域集中在小字一组的范围内,约为一个纯五度,常规音高数据见表2,音程关系以大二度、小三度为主。

图18 谭良举演奏的《好花红》谱例

3 总结

通过对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制作技艺方面

从开始的选材直至最终的组装、调音,两位艺人的制作方式基本一致。云南罗平的姊妹箫大多为七孔,开孔方式采用铁条火烫的传统技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察中,笔者发现艺人们开拓思维,不断尝试新型制作材料,以创新型材料配以传统型技法的方式推动姊妹箫这件传统少数民族乐器向前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音响特性方面

其一,姊妹箫在进行演奏时,每个音的基音能量均较强,谐音也较多,尤其是高频谐音。因此,姊妹箫呈现出明亮的音响效果。

其二,杨琛的《云南少数民族单簧类双管乐器的音响特性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有关簧管乐器“拍音”①的问题。“由于簧管乐器发出的音响是频率谐波丰富的复合音,所以,两根管不仅是基音与基音,泛音与泛音之间也还会产生数量丰富、能量极强的拍音效果。这种多重拍音就形成了双管簧管乐器独特丰满的音色效果。”[1]正如本文中两位艺人制作的双簧类双管乐器姊妹箫”,两管具有相同的音高,笔者进行音高的频谱测量时发现,两根竹管在音分值及频率上皆有差异。“当两个纯音之间的拍音数在15个以内时,二者融为一体”,人们听到的是一个抖动的声音。拍音数在15~30之间,音响由融合效果逐渐变为生涩、刺耳。”[2]谭良举制作的姊妹箫”的拍音数在15以内,而陈自清所制姊妹箫的拍音数则超过了15,因此,谭良举制作的姊妹箫的拍音效果较陈自清更为明显,也可侧面反映出谭良举的音准宽容度②比陈自清较窄一些,其对音准的把握程度比陈自清艺人更高一些。

(3)乐曲的音乐形态

通过记录两位民间艺人所演奏的乐曲可以看出,布依族姊妹箫无论是作为歌曲的伴奏或是单独演奏的乐器,均以平缓的旋律进行为基础,以二度、三度的级进为主体,并未出现较大跨度的音程变化。


选自《演艺科技》2022年第1期  汪 月罗平布依族姊妹箫的制作技艺与音响特性分析*转载请标注:演艺科技传媒。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投稿、转载、合作


邮箱:cetamag@163.com

 QQ:329826367(丁女士)

 微信:lixiaokai1224(李女士)

          emmadm806(丁女士)


 杂志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97408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演艺科技传媒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制作技艺 音响特性分析 云南罗平县 科技艺术

1835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