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延时服务 文化扶贫——“重博新‘声’代”教育项目走出创新路

原创 2022-06-20

近年来,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022年文旅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博物馆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创新利用阵地开展服务、推动优秀服务进校园、设计适合下基层的教育项目等内容,以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项目“重博新‘声’代”,通过12年办学实践,在阵地服务、进校服务、入村服务中走出一条创新的教育之路。

领先的教育理念

“重博新‘声’代”(原名小小讲解员)创办于2010年,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声音为活动载体,集展示、教育、宣传、服务为目的的教育品牌。博物馆以展览和文物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面向青少年学员进行教学,合格学员最终走进展厅为观众提供义务讲解。放眼十年前,以博物馆为载体,以文物资源为支撑的教育活动在全国为数不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率先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青少年教育有机结合,创办小小讲解员(后更名“重博新‘声’代”)。既更新了博物馆教育服务理念,拓展了教育服务领域,又创新和丰富了教育服务手段。不仅为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发积累了经验,又培养了讲解员策划、研究、讲授等综合能力。2016年“小小讲解员”全新升级为“重博新‘声’代”,新“声”代指新一代的声音传播者,强调“抓定位、重质量、树品牌”的教育项目理念。

立足场馆的阵地服务

“重博新‘声’代”立足场馆开展阵地教学服务,以年龄划分班次,设置新苗班(7-9岁)、新草班(10-12岁),做到阶梯式教育、分段化教学、主题类授课,以满足各年龄层的知识文化需求,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每年设暑期班、春秋季班,其中暑期班周期5-8天,实行30人/班教学,春秋季(周末班)20人/班。按照一班一主题、一期一展厅的教学安排,围绕“壮丽三峡”“重庆:城市之路”“远古巴渝”等常设展览设计一系列特色课程。针对小学低段儿童,选择“壮丽三峡”展厅为教学内容,设计出《三峡文物去哪儿了》《博物馆里的动物乐园》等课程;针对小学中段儿童,选择“远古巴渝”展厅教学,通过《“陶”宝》《“铜”趣》等课程讲述巴渝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史。针对小学高段儿童,选择“重庆:城市之路”展厅,在《探寻重庆记忆》《一座城三次都》《跟着地标看重庆》等课程中探寻重庆的过去,了解家乡的历史。讲解专业课包括口腔操、绕口令、普通话、参观礼仪、讲解技巧、形体课、展厅指导、馆外研学等专业课程。既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阶段衔接,又充分兼顾学生的理解力与兴趣点,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和衔接性的完美统一。

走进学校的延时服务

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要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力推进与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合作,既请进来也走出去,让“重博新‘声’代”在实现教育、宣传功用的同时,成为一档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教育品牌。2018年博物馆与重庆市中华路小学开展合作,以采购服务的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将 “重博新‘声’代”以社团的模式置入学校兴趣班,作为固定的每周五延时课内容。以学期为周期教学,加强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博物馆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为该校五年级学生量身制定课后社团班课程,以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为授课选题,编撰课程16节,包括《初遇博物馆》《诗与峡》《重庆三次建都》《三峡舟楫、船夫和栈道》《峡谷风云》等讲座课12节、讲解指导课4节,让小朋友通过了解博物馆文物体会家乡背后的故事,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多样化”的课程建设目标,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向青少年公共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社团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的互动模式,受到学生、家长和校方充分的喜爱与肯定。2018年底,中华路小学黄素颖老师和博物馆员工以中华路小学小小讲解员为例申报了重庆市渝中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为《大美育之下的馆校合作探索研究——以中华路小学博物馆社团为例》,为进一步探讨馆校合作、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

“重博新‘声’代”走进重庆市中华路小学

走入乡镇的文化扶贫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深度贯彻落实“志智双扶”政策,大力发挥博物馆公益属性和社会责任,从2019年开始联合区县博物馆、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双扶”教育,根据山区青少年学习认知情况量身定制“重博新‘声’代”区县班,让山区青少年共享博物馆优质文化资源,实现广泛的社会效益。课程上因地制宜,因材施讲,结合乡村孩子特点,重点围绕“扶志扶智”主题,设计《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画吾自画——齐白石与他的山水画》《恒心》《峡江上的追梦人》等若干课程,着重体现“奋斗”“努力”“自立”等关键词语,展现“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重要精神。同时,根据当地博物馆提供的巡展内容进行家乡文化和专业讲解技能的培训,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学习,讲述文物故事,让文物发声,让文化传承。该班已先后在重庆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巫山县双龙镇乌龙学校举办,形式好、内容好、效果好,受到好评,市内多家博物馆纷纷期望开展合作,共同走进农村开展多元文化扶智活动。
“重博新‘声’代”品牌运营重口碑质量,教育共享赋社会责任,通过阵地服务、进校服务、入村服务等多种教育传播模式,12年间累计培养“重博新‘声’代”近千人,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展厅为观众义务讲解,参与到三峡博物馆重要接待讲解、讲解比赛、博物馆之夜、短视频拍摄、音频录制等活动中。作为三峡馆第一个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教育项目,“重博新‘声’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刊于6月14日《中国文物报》7版

投稿:wwbbowuguan@163.com 
     许逸帆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化扶贫 文物资源

1320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