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关注丨江西金溪游垫村:用数字艺术唤醒一座村庄
-
2022-07-31

用数字艺术唤醒一座村庄
——以江西金溪“数字游垫”为例
当前,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伴随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全新动能,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赋能和重塑。2022年1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3月,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数字化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正悄然发力,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智慧科技正融入到乡村百姓生活点点滴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
乡村传统文化藉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日渐复苏。以国风(包括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已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象征,而成为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自信现象。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索,研发出品的“游园听梦”沉浸式展演融合文化品牌,在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信息“大动脉”初步建成时应运而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东方美学精神为灵魂,创意新媒体科技应用加持赋能,沉浸式体验展现出每个人心中的梦之花园、田园向往。

在广袤的土地上,在古老的乡村里,隐藏着古老的民居,蕴含着博大宽厚的情怀。民居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并不是纯粹只具居住的功能,它更是家温暖的象征。策展团队对赣东传统民居文化进行深挖掘,运用多媒体数字艺术对乡村文化进行赋能,呈现出数字化美学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寻回在这片土地上近百年里深埋于时光深处,即将被遗忘的生活,引发了更多的人从自我认知到传承文化、回馈自然的思考。以“遗产焕新、艺术赋能、产业振兴”作为数字技术介入数字金溪游垫建设的工作指导原则,用数字化技术结合明代美学激活村落资源,在金溪游垫打造一个“山水田园中的明式幻境,乡土传承里的戏梦人生”。以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历史厚重的游垫古村为载体,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作传播展现金溪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研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充分运用数字艺术、知识服务等产业形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金溪特色的主题形象,致力将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将明式美学与新媒体艺术同框展示,塑造出一个全新的IP:数字科技古村。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一方面,农村及城镇化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人们返璞归真渴求回到原生态的绿色生活状态之中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一部分农村的生活状态肯定会产生本质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就是文化上的升华和艺术的介入。因为这种回归自然和本质的诉求本身也与艺术的追求不谋而合。艺术被从生活中抽离和提炼出来,但终将返回其中。“数字游垫”室内展厅通过星梦咖啡、文化民宿和北大厅三大板块运用多媒体数字艺术对乡村文化进行赋能,呈现出数字化美学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在宏观环境、政策支持、技术驱动等因素的驱动下,出现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等不同的发展态势,体现为创意在线、文化上云、场馆用数、景区赋智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在虚拟现实边界融合、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数据要素优势凸显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探索价值。“数字游垫”避免大拆大建,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提升乡村生活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
数字民宿厅主要以住、食、织、书、中堂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多媒体投影技术与互动装置的结合,以传统民居为载体,还原一个个旧时光里生活的场景;同时展现了一个有温度的“家”的概念。北大驻地厅主要分花园和茶厅两大部分,“花园”是沉浸、托物言志,“茶”是交友、感悟人生,民居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并不是纯粹只具居住的功能,它更是家温暖的象征。




“数字游垫”户外展览采用双故事线的设计,在古代建筑里用现代技术看古村故事,白天看古村,晚上看夜景,打破传统舞台美术的灯(灯光),景(布景),服(服装),道(道具),化(化妆)的固有模式。正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曹林教授提出的“大舞美”概念,通过新媒体艺术实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艺术升华,更强调观众进入到特定场域的综合体验:从单纯的“看剧听戏”,发展到完整而立体的多重感官,这是它从行业专业丰富性角度的对内指向。此外,其对外的指向性则是建立在以前单纯服务于剧场和舞台这一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即要更广泛的介入生活,介入经济建设,介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中,走下舞台,走向自然,推倒“第三堵墙”,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最大化。


公共艺术是激活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乡村更新的助推器。通过主要景点人物的讲述,汤显祖桃园幻梦,寻访胡桂芳。以及配合真人、皮影戏、新媒体戏曲映射等形式,让观众逐渐了解胡桂芳这个人,参观游垫特色建筑、宗族祠堂等景观、了解金溪游垫这种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的“家”的文化。2021年5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八大美院30余名师生慕名来到金溪游学,期间邀请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梅健开展“数创时代”主题的文化讲座,带领学生及金溪基层干部走进“数字科技与艺术”,激发线上线下师生们数字艺术创作的热情与灵感。


在游垫古村改造中,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梳理、艺术视觉的创意产品转化、文化体验与艺术介入,以及周边商业推广模式架构的搭建,实现地域特色文化同文化创意产业的碰撞,在文化融入生活的过程中,细雨润物般的重塑了民众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春节期间,“数字游垫”迎来5.7万人次的客流量,实现收入163.8万元;清明小长假期间,客流量达3.6万人次,实现收入82.5万元。不仅营造新的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而且不断创造乡村的新场所与新文化内容,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的精神文明消费需求,提升新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数字游垫,找准地方特色,挖掘潜在优势,实现数智金溪,掀起一场古村活化的新媒体艺术革命——正在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抚州为切实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深入实践。策展团队将思考与多产业领域跨界与拓展的可能,未来将以“大舞美”的学术理念统领研究课题发展方向,强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引入数字乡村公共艺术建设过程,打造全新的、具有示范性与推广价值的地域旅游模式。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吕佳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