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装饰》2022年第5期介绍
-
原创 2022-08-01
艺术设计月刊
写在前面
人在不同阶段对“养老”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年轻人会觉得很遥远,想象与共情也难以消除距离感;中年人则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中有直观感受,但仍难有切身的感觉;进入老年的人们往往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己把握平衡。对养老“理想状态”的设定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各方面衰退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心理上大家仍然保留着自己体力、精力盛期的记忆和想象,所谓的“理想状态”可能还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同时,养老也受制于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等。渐渐老去是人生的一部分,正如人生难言理想模式,养老也是如此。
养老之所以日渐成为一个热点、焦点话题,原因在于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类总体文明水平提升,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另一方面则的确对社会服务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因此,设计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不仅关乎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日用民生服务,也关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今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疫情管控对老年人群的影响成为社会热点,现象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老龄化比例超过了40%,远超国际定义的严重老龄化(10%)的水平。其中许多社区是很典型的“自然退休社区”,即当初的社区居民都是青壮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社区进入老龄化状态。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中国是有着悠久尊老传统的国家,但泛泛的“尊重”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养老问题对设计思维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也引发了广泛的反思。针对老年人能力衰退的现实,设计首先从易用性入手,改善老年人对产品的使用状况,但这种特殊对待的产品分类(如功能简化的老年手机),往往带来了一种“被歧视”的感觉;接着业界提出通用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的策略,照顾到用户的尊严;之后随着对老年人群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功能方面的策略仍有很大局限性,“快乐生活”的状态才是更为理想的目标。此外,也有研究者不仅在思考老年人群衰退的一面,也看到了老年人群具有优势的一面,即知识、经验的积累,如何让老年人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无疑是保持健康的有利因素。
从上面的过程不难看出,养老问题的讨论对设计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养老问题有其深刻的复杂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不同,背景、原因和人群构成也不相同。落实到具体的人,则老年人之间的健康状态、能力状态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设计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设计不仅要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更要解决特殊性的问题,设计更大的价值在于能有效针对“特殊性”。本期《特别策划》以“设计·养老”为题,邀请了多位学者从设计思维、伦理思考、具体的设计策略和经验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提供了思考设计与养老问题的立体视角,相信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老年设计的研究现状。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且永无终点的课题,如何让人能够优雅地老去也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个命题需要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养老问题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一个社会系统性的支撑,希望设计学可以先取得一些突破。
方晓风
主持人语
从《装饰》2012年《特别策划》“老年设计”专题,到本期专题“设计·养老”,十年过去,老龄化问题持续加剧。除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背景外,技术发展亦使人类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人类在随时间不可避免地步入老年时,也不可回避周遭一切的飞速变化。数字技术带来的生活智能化究竟是福祉还是壁垒,已成为全世界共同思辨的问题,不仅对于老年人,也包括那些不能充分享有科技平权的人群。而突发的如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更使此类矛盾的显现加剧。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更加重视超越于生理基础之上的精神、尊严与价值实现等需求,以及全社会整体的平等、包容与多元化的服务,这才是社会更加“健康”与“智慧”的体现。积极养老已成为全世界提倡的养老模式,它不仅能充分发挥老年人本身的优势,尊重其自主性与多样性的需求,也进行着更为系统性的代际融合、社会双向互动等探索。设计在科技发展与人文视角的支持下,为这一切提供着更多、更为友好的可能性。
本期专题邀请的学者与研究团队,不约而同都在持续关注着上述问题。赵超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系统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根据技术与文化语境中的直觉认知、先验知识和熟悉度,构建出人本设计双螺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方法模型,借以指导对适老化智能技术产品的应用场景的构建;李煜基于纽约自然退休社区(NORC)的案例分析,探究社区设计支持居家养老“全龄共享”模式,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参与感;蒙克以社会学视角,从消费者、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三方的角度,辨析为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设计缺乏来自市场的回应,希望以更包容的设计理念缩小或填平代际间的数字鸿沟,让所有群体共享数字社会发展的成果;林璐基于与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的围绕“老年优势”的设计应用实证研究,提出优势视角下的老年“增智设计”,加强了设计对老年人先前经验及优势能力的思考,以及与技术和全社会层面的正向互联;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进行的系列探索老年设计的工作坊,以特定老年群体的参与式设计为基础,探讨面向居家养老人群的精细化智能服务设计,以及设计伦理视角下的老龄化智能产品的数字包容性。在这些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设计与养老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不仅是更精准的产品与服务,还有更为积极和公平的柔性融入。(赵 华)
赵 超
李 煜、李麦琦、徐跃家、刘平浩
蒙 克、马婷婷
林 璐
江加贝、孙童心、[韩]郑址洪
张为威、刘明惠、王 韫
栏目主持:赵 华
王 菲
栏目主持:李 拓
沈 康
栏目主持:萧 冯
赵毅平
栏目主持:周 志
栏目主持:贾 珊
栏目主持:王小茉
栏目主持:赵毅平
栏目主持:田 君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