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理查德·迪肯:“制造者”与材料及形态的多重对话

原创 2022-11-06



记 忆回到2021年的青岛西海岸,三件来自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不锈钢雕塑,一度静静伫立在TAG·西海美术馆的入口大厅内。雕塑外观起伏的波浪形状既是作品标题《在海上》(At Sea)的生动写照,也呼应着周遭的海滨地域,塑造出一段段有关海洋的篇章。

理查德·迪肯,《在海上 #1》,2022,不锈钢,58 x 156 x 58 cm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Ken Adlard拍摄

彼时的《在海上》系列是迪肯在2021年的创作,流动的抽象造形、深邃的色泽与沉稳的质感,映射出艺术家心中对于“海”的感知与想象。他亦曾于一段自述中描写道:“……《在海上》系列作品,反映了我在海上的情景。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但是我像一条船一样颠簸、漂浮,前行。不锈钢的表面具有反射性以及动态感,和反射在水面上的光相呼应。所以这些作品是海和船、水和船的结合。”

理查德·迪肯,《在海上 #3》,2022,不锈钢,72 x 123 x 64 cm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Ken Adlard拍摄

这三件大型不锈钢雕塑延续了艺术家一贯对于材料和形式的思考,亦展现其过往对于运动和过渡状态的浓烈兴趣。有趣的是,这些雕塑起初为根据现有材料而创作出的“波形”,而在之后基于美术馆场地的研究中,逐步生长为“船”的形状,成为了一系列特殊场域创作,亦拓维探索了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功能。

理查德·迪肯,《在海上 #6》,2022,不锈钢,74 x 130 x 82 cm,©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Ken Adlard拍摄

而今年10月底,2022年创作的全新《在海上》系列在位于外滩琥珀大楼的里森画廊上海空间展出,连同艺术家另一系列的全新釉面陶瓷雕塑,一并拓展这一新的场域。展览“海港”(Harbour)作为理查德·迪肯在中国的最新个展落地于上海,仿佛与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而两组雕塑在其特有的造形与质感中,亦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视觉与情绪张力。正如迪肯在近期的一段自述中所写的:“这两组作品均拥有起伏的表面,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明确的关联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外形和材质。陶瓷作品似乎意味着不同的材质,而不锈钢作品的物质性则在最初对于表面的研磨中便显露出来,分散着光线。”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01

“制造者”而非“雕塑者”


作为1980年代“英国新雕塑”(New British Sculpture)的领军人物,理查德·迪肯将自己形容为“制造者”(fabricator)——创作过程中材料处理的痕迹是其关注的重心之一,因其突出了作品背后的构建过程。
迪肯的雕塑作品以多种日常材料制成,包括木材、不锈钢、粘土、大理石、泡沫、皮革等等,以一种略带俏皮的形式汲取了来自人体或自然的有机形态元素,在表达中将文化语境、周遭空间与视觉语言进行融合。他的作品是抽象的,却又时而带有一种解剖学的意味;他的作品通常也是自成一体的,时而通过底部截面的弧度与地面分离,而这一缝隙似乎亦指向“一个互动中的社会空间”。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在彼时兴起的“英国新雕塑”风格下,一群年轻的英国雕塑与装置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分享创作并共同展出——这其中包括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安东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理查德·温特沃斯(Richard Wentworth)等等。作为对于过去十年中极简艺术与观念艺术的回应,并与绘画中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运动同期,这些雕塑艺术家们选择采取更为传统的创作技法、材质与视觉语汇——雕刻石材,浇铸金属,具象或带有隐喻意味的形象再度回归,亦伴随着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标题。与之相关的早期展览包括1981年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和布里斯托阿诺菲尼画廊联合举办的群展“物体与雕塑” (Objects and Sculpture),以及英国著名艺术品经销商、里森画廊创始人尼古拉斯·劳格斯戴尔(Nicholas Logsdail)为若干艺术家举办的多场展览。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194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班戈,迪肯先后于萨默塞特艺术学院、圣马丁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以及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并于29岁那年(1978年)在伦敦南部的布里克斯顿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1984年,他因个人巡回展“For Those Who Have Eyes”而提名透纳奖,并在1987年获此殊荣。而2007年,迪肯以作品《威尼斯蓝绿/翠绿/粉红&电光蓝痕迹》(Venice Blue-Green/Spring Green/ Pink & Electric Blue Traces)代表威尔士参加了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童年时期在斯里兰卡看到的寺庙佛像对迪肯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看来,与悬崖融为一体的佛像亦暗示着塑形过程中被剥落的另一部分——他在正负对应的空间、可见物与想象之间游走,创造出一种“雕塑式”的思考方式。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然而,与迪肯对于材料和物质性的实践相反,他的创作亦承载着一个隐晦而带有精神性的核心:“虽然形体是明确的,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对可塑性或流动性的渴望,即便这种渴望始终保持着隐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一直试图将雕塑与感知或体验联系起来,而不是将其与外部世界相连。”他曾如是说。在他看来,“转变”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它将无形之物与不断变化的作用力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譬如“云、水流漩涡、火焰的形状、呕吐物、石堆、烟雾”……这些物质亦塑造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迪肯亦认为“抽象是一种让事物变得与众不同的方式”,抽象与写实并非矛盾的两极。其作品所坚持的抽象形态与其背后的有机含义之间往往形成了某种惊人的张力,亦时常让人想起分子生物学中出现的多种意象。此外,艺术家亦喜爱通过富有具象含义的命名来展现其作品对于感官与物质的比喻,以及自身收集信息的方法论。他的多年好友、著名雕塑艺术家隋建国曾将此概括为一种“抽象写实主义”。

理查德·迪肯个展“海港”现场图,2022.10.29-2023.01.14,里森画廊,上海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02

材料、形态与技法的嬗变


迪肯的雕塑创作基于自己制作的模型而展开——先制作模型,而后将它们等比放大。在一段自述中,他曾详尽阐述自己创作这些陶瓷雕塑的过程:首先以圆形木棍反复敲击一块粘土直到塑造出自己满意的形状,继而将其制成陶瓷模型;随后,仔细测量并放大该模型,就像使用传统的测点仪那样,最终以石膏模型制成模具,再以铸浆成型的方式塑造出最终形态。

理查德·德肯,《皮革》,2022,釉面陶瓷,45 x 56 x 30 cm,©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Mareike Tocha拍摄

不难看出,展览“海港”中的陶瓷雕塑均来自同一个模型,而不同的颜色与迥异的釉面质感使它们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面貌。艺术家将它们各自与一种物质作出连结——明亮鲜活的绿色釉面指向色泽青葱的“翡翠”(Emerald),光滑润泽的棕色釉面仿佛是油光锃亮的皮革(Leather),刻有细碎肌理的雾霾蓝色被命名为“蓝花岗岩”(Blue Granite),而带有金属质感的则是“亮铜”(Burnished Copper)。

理查德·德肯,《翡翠》,2022,釉面陶瓷,45 x 56 x 30 cm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Mareike Tocha拍摄

迪肯从2017年开始将陶瓷作品中的弧形波面转移到不锈钢材料上。而《在海上》系列中的原始模型则由废弃的纸管制作而成,这些纸管均来自诸如卫生卷纸、厨房纸巾、包装纸卷等废弃物。迪肯将它们纵向切割成若干块,然后重新连接成一个个波形,再将其优化为起伏的波浪,并以膨胀的泡沫填充。制作开始前,艺术家先用研磨机对不锈钢材质的表面进行质感处理,令其表面光线产生散射,而后在生产中,相较于以往对于模型的放大,迪肯选择依据不同的圆弧直径而将材料折叠以塑形。在他看来,这种刻面为雕塑增添了“一种机器加工的意味”。

理查德·迪肯,《在海上 #6》,2022,不锈钢,74 x 130 x 82 cm,©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Ken Adlard拍摄

而对于这种制作方式,迪肯亦曾描述道:“以前,我都是先做模型,然后将它们等比放大。但后来,我有了新的想法,我把小的部件进行合并和组装,并把拉坯制成的陶器部件合成一件作品……我非常喜欢这种工作方式,调制的(作品)表面、内部外部连接的方式、(作品)表面的形态,以及(作品)在地面上的形状。”
迪肯在2012年开始思考钢管以及钢管的切割和连接方式——在曾经的一幅名为《外国习俗》(Foreign Custom)的草图中,艺术家对此进行了全面剖析。而自1980年代至今的近三十年来,从早期创作中光滑圆润的曲面到之后刻意凸显厚重与僵滞的形态,正是在对于形体的反复解构与重塑、推演与发展中,迪肯的创作形成了一种甚为壮观的系统。

理查德·迪肯作品《外国习俗》

艺术家隋建国更是于一次对谈中将迪肯的创作脉络比作“一个星系”:“比方说我们的太阳系有太阳、土星、火星等,和我们的地球。然后土星、火星、地球也都有各自的卫星,所有这些行星都绕着太阳转,就是这样一个星群。迪肯先生从他最早八十年代开始做作品,他各个星群结合起来都能合成一个银河系了……”

理查德·德肯,《亮铜》,2022,釉面陶瓷,45x56x30 cm © 理查德·迪肯。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Mareike Tocha拍摄

仿佛是这一描述的延续,这些雕塑好像坠落的陨石,在里森画廊上海空间的展厅内形成了一片带有奇异气息的场域。有机的形态、质感与木质的方形底座形成某种微妙的对比,形态与色彩中,抽象与具象交织,编织出属于自身的寰宇。


文丨林山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391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