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未·未来」| 影像的艺术生态系列讲座 【影像·回溯·反思】

2022-11-12


2022「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
摄影方向学术交流活动


-
“影像 · 未来”——
「影像的艺术生态」系列讲座
 
 
讲座时间
2022年11月14日 18:30-20:30

【影像·回溯·反思】
Image·Recall·Reflections
 
声影不息:影像实践何以解冻历史记忆?
Never Stop Documenting: 
How Photographic Practice 
can Thaw Historical Memories?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讲座主持 |Host
林彤 Lin To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方向召集人

主讲人|Lecturer


何伊宁
He Yining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者、策展人

何伊宁(b.1986)是一位当代视觉艺术研究者、策展人。她的专著、编著以及参与撰写的合集包括《记忆寓所》、《世界女性摄影史》、《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译著有《摄影与旅行》、《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数十种。她是《浮屿:摄影与视觉文化研究》独立期刊的主编,其中英文论文先后发表于Photographies,OVER Journal,《现代美术学报》等同行评议期刊;其他百余篇文字曾先后发表于国内外艺术、摄影、视觉文化杂志与网络平台,包括FOAM Magazine,Aperture Photobook Review,IMA,ArtForum中文网,《艺术世界》、《画刊》、《中国摄影》等。

在策展方面,何伊宁擅长挖掘当下全球具有挑战性的视觉艺术实践,并将其编织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下。她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大型群展,包括“图汇未来”、“想像中国”、“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记忆寓所”、“港口与影像”、“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与“虚构叙事的转向”等。她是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同年成为OCAT研究中心第一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 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何伊宁近年来活跃在全球视觉艺术的评审现场,她曾先后担任OCAT研究中心“2022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2022/2021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青年艺术100、三影堂摄影奖、意大利Photo Vague、瑞士A New Gaze、韩国Reference Asia Awards、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公开奖等国内外摄影与艺术奖项的评委。

何伊宁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目前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其博士研究围绕2008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去殖民性(Decoloniality)所展开,考察艺术家个人经验、全球地缘政治互动与解殖艺术话语之间的联系。


讲座简介 | Introduction

声影不息:影像实践何以解冻历史记忆?

解殖理论最先是围绕着新兴的拉丁美洲运动使用的思想流派,以阿根廷裔美国文学、符号学家瓦尔特·米尼奥罗(Walter D. Mignolo)的论著为核心,此后被全世界学者运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不同学科的分析和纲领之中。解殖理论的核心是呼吁人们与权力的殖民矩阵及其西方现代性和全球资本主义的 “普遍性”脱钩,并参与到为争取尊严和生命而反对死亡、破坏和文明绝望的争论和斗争中。

在我们所身处的全球艺术领域,解殖理论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史、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学院和策展的研究和实践当中,目的是对1500年之后的殖民历史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进行广泛的批判。更具体的说,解殖化必须需要创造学习的空间,以某种方式回应前殖民地的历史和当代现实。

“Decolonize This Place“抗议,纽约,2018。图片来源:Twitter

“声影不息”将聚焦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利用影像创作回溯、反思和挑战西方殖民历史与文化霸权的创作实践,着重思考以下问题:殖民历史的暗涌如何通过瓦尔特·D.米尼奥罗的解殖理论中的“权力殖民模式”(CMP)持续对全球人们生活产生广泛影响?当下影像实践者如何将档案材料和影像创作联系起来,在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提供多元的叙事方法?创作者如何调用个人经验和知识结构,并为更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全球解殖语境提供中国的声音。

讲座从讲者过往两年间围绕该议题的写作、创作委任、展览和出版的实践分享进入,试图在分享艺术家实践的同时,为听众提供进入这一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多元方法。

陈旻,《JATP集合体》展呈,“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2019

《记忆寓所》出版物,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丛书,2021

《上海摄影》杂志,“新地缘”专刊,2021年第一期

郑安东,《塔斯卡罗拉的罂粟花》,选自《A Chinese Question》系列,2018年至今,图片来源:艺术家。

程新皓,《致海洋》展呈,“港口与影像III:口岸的回响”展览,中国港口博物馆,2022。图片来源:范玉
 
张北辰,《11,565公里》展呈,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2022

参与方式 |Participation

B站直播ID:影像的艺术生态
主办 | Host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School of Design, CAFA
 
 
海报核心图片致谢
郑安东
 
海报视觉
吴怡凝
 
工作团队
肖天怡
吴兆伦




【影像·未来】- 「影像的艺术生态」系列讲座

《影像的艺术生态》课程是第二届「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背景下,摄影方向开设的研究型教学课题。此课题由一系列与影像相关的课程版块相互交错结合构成。包含了影像的艺术世界理论阐述、影像的艺术市场产业链条及未来、影像的媒介语言转换、影像的多元呈现、实验影像等多个领域的方法论与认知体系。

人类基于意识形态、历史和社会因素的视觉表达体系正不断受到算法、互联网社交活动及智能机器的冲击,人们对于影像的理解正在不断延伸。

在此背景下开展“影像·未来”系列讲座,是2022「未·未来」的拓展活动,也是去年摄影方向同名活动的延伸。共商当代影像艺术的本体问题、扩张领域、摄影艺术的边界等众多“关系重塑”话题。深入探讨影像媒介与消费社会共时版块下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共生生态关系。


摄影艺术方向

摄影艺术方向教学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传承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在成功兼容国际优秀摄影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以摄影为主要艺术语言、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水准、全面影像理论知识、涵盖艺术摄影、应用类摄影等众多摄影领域的优秀艺术跨界人才、视觉工作者以及影像策划编辑人才的教学目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艺术生态系列讲座

1641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