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李群率团国外会谈 | 又一遗址馆封顶 | 安徽十大考古揭晓
-
2022-11-16
2022年11月16日
■ 李群与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及国家考古局举行会谈
■ 国家文物局举办2022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
■ 文物保护经费有力保障全国文物事业发展
■ 安徽召开文物工作会议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
■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
■ 太原市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新路径
■ 黑龙江首家高校铁路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
【考古】
■ 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萨拉乌苏遗址公布考古新收获
李群与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及国家考古局举行会谈
当地时间11月13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率中国政府文物代表团,与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常秘阿迪卡里,国家考古局局长高塔姆举行会谈。
李群表示,中国与尼泊尔山水相连,是千年的友好邻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倡议写入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两国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在文化遗产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方面取得亮眼成绩。
李群指出,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重大倡议后,中方着力推动将共识化为行动,中方欢迎尼泊尔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加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在此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在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联合考古、展览交流、联合申遗、人员培训等多领域合作。
李群强调,2015年尼泊尔地震以来,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并积极支持尼泊尔震后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许多困难,保证了修复质量和进度。中国国家文物局愿与尼方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继续支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好援尼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推进努瓦库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项目的准备工作,助力尼震后恢复、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向尼泊尔人民和世界各地游客讲好中尼文化遗产合作的故事。
李群提出,中国和尼泊尔都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白塔(覆钵式),营造技术是由尼泊尔建筑师传至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化,是中尼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型见证。中国国家文物局愿与尼方开展联合考古、联合保护,在深化价值阐释的基础上,积极探讨联合申遗,让古老白塔焕发当代活力,成为中尼文化遗产合作中的一个新亮点。
阿迪卡里和高塔姆表示,尼方珍视中尼传统友谊,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感谢中方在尼震后给予及时帮助。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专家为尼震后文化遗产修复所作的巨大贡献,中方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典范。阿迪卡里和高塔姆同时希望中方加强对尼文保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对尼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尼经济社会发展。李群对上述提议均予积极回应。
会谈前,中国政府文物代表团与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国家考古局对九层神庙进行了联合视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了介绍。中国驻尼泊尔使馆临时代办王欣,国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
(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举办2022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
11月14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宁波市文物局承办的2022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在线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缉私局、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法学界、博物馆界专家,以及拍卖企业、青年学生代表等参加论坛。
解冰指出,国家文物局积极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已连续两年举办“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持续发出中国政府在该领域的声音和主张,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自1989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来,中国政府践行公约精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坚持恪守国际义务,有效监管文物市场,严打文物犯罪,并做好回归文物的展示利用,生动诠释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为推动构建文物返还的国际新秩序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解冰表示,中国愿积极推进“1970年公约”《预防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示范法》起草,强化公约的约束力与执行力,构建多边双边合作平台;承诺完善中国各有关部门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工作体系,对文物犯罪全链条施以精准打击;倡议讲好新时代流失海外文物“回家”故事,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参与防止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工作;强调让广大青年成为防止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先锋队”。
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应急局局长克里斯塔·皮卡特通过视频发言,对中国在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感谢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期待中国为全球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作出更大贡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缉私局、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物局的代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佳士得拍卖公司、宁波大学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人士以及青年学生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演讲,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论坛发布2022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专题网页,重点推介今年新增的3个在线展览和7个实体展览,与社会各界共享我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丰硕成果。
据悉,1970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1970年公约”,2019年将每年11月14日确定为“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国家文物局积极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全球率先举办“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活动,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扬,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国家文物局 李瑞)
文物保护经费有力保障全国文物事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开始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央财政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文物保护经费保持稳定增长。在中央财政的引导和带动下,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支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基本形成,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国文物事业费达556亿元,这四个省最多!
安徽召开文物工作会议
11月10日,安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安排新时代全省文物工作。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省长王清宪分别作出批示。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郭强出席并讲话。安徽省副省长杨光荣主持会议。
郑栅洁在批示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结合实际,加大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把文化传下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王清宪在批示中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注重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注重建好用好文化遗址公园,注重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推动新时代安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郭强在讲话中对新时代全省文物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政治方向、坚守文化立场、坚持守正创新,自觉肩负起守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和时代重任。
会议表彰了安徽全省文化和旅游(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设分会场。(国家文物局 张理想)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
11月14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实现封顶。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南,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约4300年—390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是从时空上考古探索中华文明核心形成、最初中国诞生的重要节点,与“尧都平阳”高度契合。
陶寺遗址博物馆是全面展示陶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窗口,建设内容包括出土文物展示区、设备用房、保护、研究用房、陈列布展工程、安防技防工程等。
博物馆馆内功能区划主要有:陈列展示区、考古实验区、观众体验区、多媒体厅、观众服务区、藏品库区、技术研究区及设备设施区。主体工程项目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工期一年。
据了解,陶寺遗址展陈大纲编制提升、展陈方案设计等布展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中新网 任丽娜)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
11月14日,在历经近两年建设后,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首次面向媒体亮相,近日即将正式开门迎客。
该项目用地面积21367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2321平方米,由5个低层单体、宫墙、围墙组成。这座皇家宫殿建筑将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身份精彩亮相,立体展示以宋韵文化为主的历史建筑群落。
据悉,这是浙江省首次大面积展示南宋时期地下露明遗址;首次大规模数字化复原展示遗址;首次大面积开展南方地区潮湿土遗址保护;首次原汁原味复原南宋宫廷建筑;首次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及社会风貌。
(人民网 孙鹏)
太原市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新路径
太原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拥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山西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太原市博物馆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以青少年为受教主体,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建立多处宣教活动场所并通过举办各类社教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和体现。同时,太原市博物馆力求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积极建立馆校合作,通过“小小讲解员”“暑期研学课堂”等形式,践行“讲好太原故事,弘扬传统文化”宗旨。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起来。青少年社教活动作为太原市博物馆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坚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教学理念,不断研发有趣新颖、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以“文化解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蕴含在历史文物中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家国情怀,将博物馆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传播出去,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近年来,依托“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基本陈列及明清瓷器展等临展,太原市博物馆举办“喜迎元旦·新年纳福”“新春特辑——太原市博物馆与您携手过春节”“古风诗词忆清明”“文物里的中秋”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瓷器鉴赏修复、瓦当雕版拓印等专题活动;开展“万木有灵——非洲雕塑艺术展”“寻觅古人身影,感悟书画魅力”研学课程,让博物馆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校外课堂。另外,结合基地建设,还开展“守护童年·牵手共成长”“立足传承好家训、用情培养好家风、言传身教好家教”等亲子教育专题讲座,在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试点建设的同时,充分提高了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社教活动的知名度。
丰富暑期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来。每年暑期,太原市博物馆会选拔出80名“小小讲解员”走上岗位。在整个暑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和岗位锻炼,从讲解技巧到文物知识,从志愿服务到心灵培育,从感知历史到热爱文博,每一位青少年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文化殿堂的熏陶。
2022年暑期,太原市博物馆首次推出的“锦绣太原·研学课堂”,从远古时期“石头的故事”到名城涅槃“走近太原”,将太原城市发展变迁史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相连接,透过文物向青少年讲述古城发展的兴衰存亡。活动运用专业解说、实地参观、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方式,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溯千百年人类文明的浩瀚和浪漫,开启邂逅晋阳之旅。其中,最吸引青少年的当属动手实践环节,“竹简临摹古诗”、雕版拓印、扇子涂鸦等项目,都让参与者跃跃欲试,兴趣满满。
建立馆校合作,促进文物资源“活”起来。为有效促进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太原市博物馆会同来自高校、中学的多名教师,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课程,同时会同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等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目前共研发完成小学、初中阶段系列课程各14节,高中阶段课程10节。
此外,太原市博物馆还于2022年年初向全市中小学发出邀请函,希望与各学校建立良好联系,共同讲好太原故事,做好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本年度已与10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22次,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体验。2022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太原市博物馆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为主题,前往太原市实验小学开展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与该校400余名学生共同探索太原市博物馆历史展陈列之“东山大墓”的秘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文物知识,激发文物保护热情。
积极探索转化,线上活动“火”起来。目前,太原市博物馆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基本陈列、专题临展及往期展览共10项展览通过VR同步呈现,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同时,还开通“文博讲堂”“文物科普”等网络云课堂,通过直播与青少年进行知识共享。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推出“线上专题活动”“线上系列课堂”,为大家带来别有风味的“网课”,“云享”独属于博物馆里的文化盛宴。
下一步,太原市博物馆将全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加成熟,“博物馆+”研学线路更加完善,进一步打造“博物馆里学思政”“博物馆里学考古”“博物馆里学非遗”等新的系列实践活动和专业讲堂,努力蹚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新路径,不断彰显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 徐宝军)
黑龙江首家高校铁路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
近日,全省首家高校铁路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博物馆位于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南校区。铁路文博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服务社会科普教育的“打卡地”,形象展示和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黑龙江工商学院铁路文博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内博物馆是依托铁道学院搭建“学科专业+博物馆育人”新平台,精心设计建设中国铁路历史文化博物馆,回顾中国铁路奋斗历程,品味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中国铁路精神谱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打造独具魅力的“沉浸式”文化育人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
学生“打卡”新地标
据了解,博物馆分为室内综合展厅、室外车辆展厅和铁路文化广场,面积约760平方米,以图文、多媒体、实物、浮雕、壁画、机车造型(模具)、枕木铁轨、科普场景等,全面科普铁路知识,系统展示中国铁路蹒跚起步、步履维艰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探索推进筑路报国、兴路强国的伟大实践。
室外车辆展厅
室内综合展厅
融媒体资料库
火车展示
此外,文博馆整体引入了“黑龙江红色交通融媒体资料库”,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地区领导建立红色交通线的历史,在拓宽特色“活态化”影像电子资料同时,增强了高校文博馆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厚度和底色。
(黑龙江日报 周姿杉)
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记者获悉,“2020-2021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考古工地"评选结果近日公布。通过细致严谨评审,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等10个项目脱颖而出,获评为2020~2021年安徽省重要考古新发现;合肥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合肥市安定寺大墩遗址、凤阳县明中都城(宫殿区及涂山门)遗址同时获评优秀考古工地。
据了解,此次参评的18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和优秀考古工地在地域上遍布安徽省全域,在时间上由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以居址、墓葬和城址为主,从不同侧面反映、见证了安徽在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入选项目年代排序)
1.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之一,将中国古人类生存的时间推至距今200多万年前,对探讨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生存方式及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与文化遗物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百余件,包括一具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的门齿、下颌骨、前肢骨和后肢骨,为江南中华乳齿象完整骨骼的研究和装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考古学证据。
2.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
柳家2号遗址是安徽省迄今出土和发现石制品数量最多的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优质燧石原料的广泛应用。其中,以石片在工具毛坯中占据优势等技术特征的石片石器工业,在安徽属首次发现,为解析华南早期现代人演化与行为模式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材料。
3.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
禹会村遗址因古史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而得名。近年来,在聚落考古视角下开展的考古工作表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禹会遗址北部定居生活,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规模剧增,200万平方米范围内均发现人类生活遗迹。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发现了外城垣的线索。内外两重城垣的新发现,极大促进了对禹会村龙山文化聚落的认知。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作为淮河中游地区的中心,反映了史前涂山氏族群(或涂山古国)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4.怀宁县琚新屋遗址
琚新屋遗址完全揭露了一处850平方米的商周时期台墩,经初步清理,可修复的商周时期陶器约200件,陶器标本不少于2000件,遗址的发现对于建立健全长江中下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同时,琚新屋遗址还首次发现了相当于殷墟时期的炉壁、陶范、炼渣等遗物。
5.合肥市安定寺大墩遗址
安定寺大墩遗址是西周晚期椭圆形台型遗址,面积约6000平米。此次发掘是安徽对此类台型遗址最完整的一次揭露,首次发现了夯土围墙,对研究派河乃至江淮之间台墩型遗址的聚落布局意义重大。综合考虑遗址的发掘成果及其与周边遗址的关系,专家推测遗址或为拱卫枣树颗城墩遗址的军事据点。
6.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
小宋家台子北墓地共清理墓葬250座,出土随葬品300余件(套)。其中,一批战国早中期典型吴越系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随葬清一色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现象以及采用"独木棺"的葬俗,均为长江下游地区吴越系墓葬的典型特征。这批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江淮西部地区吴越系墓葬的空白,为研究东周时期该区域内文化变迁背后的人群分布态势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7.天长六里墩汉代墓地
六里墩汉代墓地年代自西汉早中期延续至东汉时期,墓地性质为中小地主或士族阶级的家族墓地,其中双棺墓为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员发掘墓葬29座,墓地以竖穴土坑木椁墓为主,出土漆器、铜器等各类器物约200件(套)。六里墩汉代墓地出土的青铜镜、漆木器等随葬品和葬具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8.宿州灵璧凤山大道隋唐大运河遗址
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清理出完整的两岸河堤、河道、木岸狭河遗迹、船印痕迹、脚印、沟槽遗迹。遗址首次在运河考古中发现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证据,实证了《隋书》中关于通济渠开通的记载;考古工作完整地揭露河段并呈现运河开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废弃的全过程;确认了主、副航道的漕运模式。此外,大量出土文物反映了南北瓷器贸易广泛,为研究当时社会背景提供了参考。
9.芜湖市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是一处“五代-北宋”时期的大型瓷窑遗址。本次发掘新发现“晚唐-五代”早中期文化层,为研究繁昌窑创烧年代、中国青白瓷起源等课题提供了新资料。考古工作首次发现繁昌窑遗址生活居住遗迹,为研究繁昌窑的生产和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线索。另外,发掘工作还在皖南龙窑技术传统区域内揭露出馒头窑,深化了唐宋时期安徽地区南北窑业技术交流的认识。
10.凤阳明中都城遗址
考古发掘工作较为完整地揭露出明中都宫城内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为进一步探讨建筑的开间尺度、营建次序、建造工艺等奠定基础。其中,明中都前朝宫殿区的主殿总体为前后殿加穿堂结构,与宋元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而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建筑组合十分相似。发掘工作首次解决了40余年来对于明中都宫殿形态的疑惑,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对研究古代都城营建理念、规划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荣瑞)
萨拉乌苏遗址公布考古新收获
内蒙古文物学会14日对外消息指,闻名于世的萨拉乌苏遗址在今年的发掘中有多处新收获。
官方表示,今年萨拉乌苏遗址发掘范围主要集中在邵家沟湾和范家沟湾两处地点。发掘的新收获包括:明确了两处发掘点的文化层,通过查阅资料档案和开展田野调查建立了与萨拉乌苏遗址早期考古发掘点的联系,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等遗物将继续充实未来萨拉乌苏遗址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展示。
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自1922年发现以来先后开展数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地质调查和研究,采集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标本和人骨。然而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不连续,该遗址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和厘清的问题。
图为萨拉乌苏遗址发掘现场。 王大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高星建议萨拉乌苏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工作,以搞清遗址整体面貌,尽快建立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重视河流侵蚀对遗址的潜在危害。
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认为,萨拉乌苏遗址经过两年的持续考古工作有了地层基础,可以得到更系统的认识,持续的研究工作将有利于对工业面和石器制作技术更彻底的揭示。
吉林大学教授陈全家建议持续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工作深入对原生层位的认识,同时石器研究、骨器研究、动物考古研究等要尽快开展。
(中新网 李爱平)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