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家毕蓉蓉:跟随作品,走向无法预料的终点

原创 2022-11-24

英国艺评家约翰伯格曾经写过:“我们画画的人,不仅想创作一些看得见的东西让别人观察,也希望能附带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陪着它走向无法预料的终点。”对毕蓉蓉来说(或者对大多数创作者),一个“无法预料的终点”是作品的命中注定,从最初的构想一路到成品展示,一切不确定最终都在最后一刻尘埃落定。“过程领着你往前走”,最终呈现了一个“与此前想象不一致但还比较有趣的作品”。
艺术家毕蓉蓉与她的作品《缝合的城市皮肤》
这件还比较有趣的作品《缝合的城市皮肤》,是劳斯莱斯两年一度的“欢庆女神挑战赛”的全球三件优胜作品之一。品牌方引入织物编织的主题,让艺术家阐述车标“欢庆女神”的精神形象。而编织是毕蓉蓉从2016年开始就在创作中使用的方式,曾读过7年国画系的毕蓉蓉最终将她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转换到绘画、影像、装置中去。


从传统国画到当代创作
专业是毕蓉蓉自己选的,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国画。但在固有的框架下突破非常不易。于是在进行了一轮密集准备后,毕蓉蓉申请到了荷兰Frank Mohr学院绘画专业的硕士项目。“变化在第一周就发生了。”
去荷兰学习之前,毕蓉蓉完全没接触过国画之外领域的创作,专注在传统创作中。到荷兰的第一周,导师安排他们每个人做一个作品展示,告诉大家你在做什么。毕蓉蓉在这一周时间里去观察城市,写生,之后将写生稿贴在墙上。她这样做陈述:这是我的草稿,我还需要再做转换。她的导师当时说了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你为什么认为它只是草稿?它也可以是作品。”
毕蓉蓉在荷兰学习的时候画的草稿,艺术家供图
在之前的经验里,毕蓉蓉从未将一个写生的草稿当作作品,那一瞬间她对“作品”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在当时的语境下,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我的绘画来自周遭环境,我是否可以再将绘画反馈到它被陈列的新的环境中去——即怎样把绘画同环境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导师说这个挺有趣的,鼓励我继续尝试。鼓励我去看更多的展览。我带着我的问题,去观察和学习,不断进行尝试。”
国外的学习模式基于自己提问自己思考,甚至于自己找答案。“展示作品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提问,每个人的角度和想法都不一样,迫使我去思考。导师的能力在于,他们能够根据你提出来的问题,给你列一个相关艺术家的列表,推荐你去看展和学习。剩下的工作都是你自己去做。”    
毕蓉蓉在荷兰创作的大型壁画,艺术家供图
课程一周一周地推进,节奏很快,毕蓉蓉基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了很多实验,包括创作更大型的壁画,她在一面墙上画完刷掉,然后再画再刷。这种模式“学习密度和效率都非常高”。国内奠定的良好基础,加上国外的城市观察与大量看展,毕蓉蓉顺利成章地从传统国画转换到了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中去。



行走与采集
不可否认早年进行的国画训练对毕蓉蓉影响深远,例如创作中对层次的运用和把握,以及“行走与采集”的工作方式。
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毕蓉蓉去过许多不同的国家做驻地艺术家,行走采集“城市皮肤”。“表面能观察到、触摸到的都可以是皮肤,就像能够观察到大自然的植物等等,但是它的内部或者地下,其实有另外一个更大的世界。像植物的根系一样。”

毕蓉蓉《平面生物——素描III》,2022,92✖️104cm,千高原艺术空间个展“平面生物”展览作品,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2014年毕蓉蓉去到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驻地。这个作为摇滚乐摇篮的城市街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海报,毕蓉蓉在驻留期间曾经观察几位丝网工作室的朋友上街张贴海报。海报是非常符号化的象征,各种符号在不同的地方被拼贴于墙面上,被人看到和记住,同时成为一个城市的面貌之一。这是毕蓉蓉理解的一种“城市皮肤”。
毕蓉蓉将这些自己观察到的、采集到的素材进行转换,不论是用织物还是别的材料。在之前的国画创作中,毕蓉蓉都会有一种转换的思考在其中,这是绘画里比较基本的一种思考方式。“最快速的方法是转换成一些手稿,然后进一步发展,转换成其它的媒介或其它的形式:比如油画、织物、动画等。我有很多作品是通过一个生成另外一个,比如我从绘画转换成织物,或者通过计算机程序,织物画面又会生成很多像素点。有时我觉得有趣,就把这个过程做成一个动画。”

毕蓉蓉在千高原艺术空间的个展“平面生物”展览作品,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毕蓉蓉每次创作,都会获得一些启发,一件生成另一件,作品不断生长。她的作品有时样貌上迥异,毕蓉蓉觉得,与其要图像上风格统一,不如建立一个自己的结构。当它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结构就是我的风格。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毕蓉蓉在千高原艺术空间的个展“平面生物”现场,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编织
在劳斯莱斯这件《缝合的城市皮肤》中,毕蓉蓉将金属、亚克力、LED、织物缝合在一件悬挂的装置中。多种素材编织在一起是她经常使用的方式,但像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媒介还是头一回。
毕蓉蓉《缝合的城市皮肤》正面展示
毕蓉蓉开始编织具体呈现于2016年的个展当中,那是她第一次展出“小小的织物织片”。“在2014年至2016年间,我在采集素材的时候,在美术馆中观察了一些的古代织物。因为当时我在采集‘城市皮肤’,织物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个部分,它不仅仅是我们身上所穿戴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同时,我也考察和采集了一些建筑物上的纹样。因为我是基于绘画进行创作的,我便将带回来的素材转换,应用到我的绘画过程中,然后一边画,一边思考是否可以把绘画转换成织物。”

毕蓉蓉《平面生物——风景III》细节图。在作品中,毕蓉蓉将织片与平面创作融合。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缝合的城市皮肤》有三层,已经脱离了绘画,是一件装置作品。这也是毕蓉蓉的一次“转换”,在荷兰上学期间,将绘画融合进环境是转换,尝试从平面的层次延伸到空间中也是转换。“这种转换在我的作品中特别关键。就这样从采集织物中的素材,到绘画,又从绘画,转换成织物,可以一直循环下去。在2014年至2016年间,这个想法就慢慢在脑袋里酝酿,一直到2016年个展前,完成了从绘画到织物的转换尝试。”

毕蓉蓉《缝合的城市皮肤》中间层以及背面展示

之后,从绘画到织物再到绘画,以及将更多媒介拼合编织在一起,直到现在的《缝合的城市皮肤》,这也是一个构想与协作合谋的结果。
2011年,劳斯莱斯“欢庆女神挑战赛”第一轮开始,2022年年初确定了毕蓉蓉的最初构想。年初后,毕蓉蓉开始和国际艺术公司及艺术制造商UAP以及劳斯莱斯的汽车设计师商讨方案。线上讨论的过程中,劳斯莱斯不会对方案做限制,计师们会不断提问,鼓励毕蓉蓉做更大胆的尝试。方案在不断地充实,不断做加法,材料越来越丰富。“也正因为疫情,留给我一个慢慢思考的过程。”
2022年6月,疫情有所缓解,毕蓉蓉的方案便开始正式制作。
工作中的艺术家


无法预料的终点
制作过程与方案讨论一样不易。UAP很有经验,但实施中有各种不确定,涉及到不同工艺,由不同的团队或工匠分头制作。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会不会很乱?会不会很碎?会不会结合不到一起?虽然有图纸,但图纸不能表达质感。内心还是有许多挑战和疑问的,最后一刻大家才放心,就是一个小小的惊喜的感觉。”
毕蓉蓉认为,创作经常是这样,就像画一张画一样。一开始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想象,直到它最终呈现之前,你都不会知道它最终的样子。就让过程带着你往前走,也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控制,到最后会呈现一个也许与此前想象不那么一致,但仍然非常有趣的作品。

毕蓉蓉《缝合的城市皮肤》正面展示

《缝合的城市皮肤》中,毕蓉蓉使用了“萧山花边”这种非遗技艺,并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非遗的存留成为近10年来讨论较多的话题,很多地方的非遗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下被遗忘,以致最终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
毕蓉蓉觉得,如果要使非遗继续流传,一定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及品牌的介入。“我和那位阿姨合作完这次作品后,之后还会继续合作,但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如果有更多机会能把他们的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非遗技艺就能得到传承。”

《缝合的城市皮肤》里所使用的纹样

萧山花边的阿姨起初是拒绝的。毕蓉蓉的要求对她来说无从把握,“我用了一辈子的白色棉线,没有用过金银线,这线对我来说太硬了。”不愿意做出改变,恐怕这也是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
“其实还是要融入日常,将老一代的技法传承给更年轻的人,再由新的传承人去尝试,用新材料转换。这需要外部环境去刺激他们。要让新一代年轻人对这个产生兴趣,还是不容易。”


未来新的可能性
在毕蓉蓉赛后的自述中,她写到:“ ……我对整件作品进行了多次试验性的探索与调整,最终使成品更具魅力。这段历程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为我未来的工作开辟了新视角。”

劳斯莱斯“欢庆女神”挑战赛最终胜出的三件作品

毕蓉蓉之前从未与这么多人合作过,这种协作本身能够打开另外一扇门。“我有一个想法,我能够把它们整合到一起,但是它们像很多双手一样分散,我自己实现不了。大家通过合作,把这样的想法全部带入,再带回到一起。这个尝试还挺好的。” 
“有些材料我以前也没有想过要进行创作,这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不是具体的材料带来的,而是打开了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 
毕蓉蓉个展“平面生物”展览作品,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在创作过程中,毕蓉蓉也同时在进行一些绘画创作,两者间或相互影响。劳斯莱斯的项目开启之后,马上就是她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的个展“平面生物”(已开幕),“我想,绘画与织物可以做更紧密的联系,于是我把两种不同质感的图像缝合在了一起。这也是我思考方式的一些变化。”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商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毕蓉蓉

1465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