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惟新前沿丨李麟学:元宇宙为抓手,技术如何改造城市空间?
-
2022-12-07
李麟学,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Graham Wills访问教授(2020-2022),法国总统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2000)在巴黎建筑学院访问交流。
1
一、从互联网+到元宇宙+,站在更具想象力空间的维度思考未来
财联社连线:曾经我们热议互联网,提出互联网+,那么现在更多大家会关注元宇宙+,您如何理解和看待元宇宙与产业结合之间的关系?
李麟学:扎克伯格用8个词来描述未来的元宇宙:参与感、虚拟形象,个人空间、瞬间移动、互通性、隐私安全,虚拟商品和自然交互。实际上元宇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搭建,其中面临着很多技术的瓶颈。如果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说,元宇宙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互联方向,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未来互联世界的一个新形态或者升级形态。
理解元宇宙,我们一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目前发展遇到的瓶颈,另一方面也应该从更有想象力空间的维度上去思考。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元宇宙未来的发展,既能避免过于夸大,也能找到可以着力的点。
财联社连线:根据您的观察,元宇宙与产业应用的结合点会在哪里?
李麟学:最近,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2022~2026年)》,其中就提虚拟现实的概念,主要有10个重要的行业领域,包括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障碍、残障辅助和智慧城市。
从这个文件里,我们可以看到元宇宙在传媒方面,主要体现在融合媒体的建设,而在城市建筑方面体现为智能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会体现为一虚一实的结合。
2
二、人机共生的时代 如何理解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财联社连线: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认为元宇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平台,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您如何看待元宇宙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作用?
李麟学: 未来元宇宙的时代里,城市建设既包括生活的实体城市,也包括人类搭建的虚拟城市。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地着重于在现实世界里植入更多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内容,实际上也可以把虚拟世界想象为对现实世界的拓展,这是很有潜力的一个领域。
城市建筑是很多公共活动展开的载体,如果说这个载体慢慢地数字化,它便有了更多与未来空间的关联,现实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财联社连线:是不是意味着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元宇宙生态过程中,新的概念也在重新改造和影响着我们对于建筑或者城市生活的理解,或者说重新定义它的价值?
李麟学:是的,智慧城市实际就是在谈新的数字化的虚拟概念会对城市或者空间带来巨大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几部分可能是蛮重要的:
一个是空间作为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艺术的角度可能提出来叫空间交互的艺术,也就是在现实空间里如何思考未来虚拟的可能性。
我主导设计了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艺术中心,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建筑实体空间,近期我们也在筹划如何使用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产生一些虚拟场景。
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大家也在不断挖掘其媒介的作用,比如说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在福州的河流上空打造了一个实景多媒体展示,在城市的尺度上,展示了未来空间的潜力。
另外一块则在于人机共生的时代,未来建筑与城市如何提供人机交互的载体。元宇宙,它既是人机共生,未来可能也是人机共情,从而创造更多有意义的场景。
3
三、以艺术元宇宙为抓手,激发创作新灵感与新方向
财联社连线:目前,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在相关方面有哪些实践?进展如何?
李麟学: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于2021年成立了元宇宙研究中心。因为学院本身专业涵盖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广电广告、音乐、表演等多个专业门类,不同学科之间也会有一些交叉。在元宇宙概念下,这个交叉会激发出很多新灵感和新方向。
以艺术元宇宙为抓手,我们提出三类主要的艺术形态:第一类是未来的影像与表演艺术,它既有影像的又有表演的,比如沉浸式的演出和场景;第二类是数字绘画艺术,第三类则是空间交互艺术。
我们希望在上述三个板块里边,以元宇宙艺术为载体,推动技术发展与产业协同,基于此构想,我们跟业界的很多元宇宙开拓者进行互动和合作。
财联社连线:据了解,学院目前也在跟一些企业合作展开推动数字化建设,在元宇宙与产业应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难点亟待破除?
李麟学:建筑元宇宙、智慧城市的打造涉及到艺术、技术和产业等不同方面的前沿创作,目前在新兴艺术形态、依托技术的支撑、未来场景的搭建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地脱节。
第一个难点是如何探索元宇宙视域下的影像艺术、表演艺术、绘画艺术、空间艺术的创作路径。
第二个难点是技术的研发,现在技术的合成还比较复杂,如何开发出更简洁易用的技术,或者技术的集成来获得更好的体验是关键。
第三个难点是产业孵化、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怎么跟未来的产业链升级、产业转化结合起来,我们也在寻找更多端口的机会和场景。通过产学研的闭环流转,才会可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转载自“财联社”
编辑丨毛苒玉焯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