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人民日报:博物馆文创新思考!

2022-12-05

核心阅读

从杯子、本子、钥匙扣,到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原创动漫、舞台演出等衍生形态……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着人们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也面临着如何避免同质化等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提质升级?《人民日报》记者对话3位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



对话人:

吴 明(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胡 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宋 华(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

现 象

品类丰富,从实物用品向文化服务拓展

记者:近年来由文物衍生出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如何看待博物馆文创热?


吴明:博物馆文创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需求。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怀探索的热情,所以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开发出的文创产品,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体现了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以考古盲盒为例,这几年考古文化备受关注,海昏侯国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考古现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对于文创推广来说,博物馆不妨主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发挥其最大作用。


宋华: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播出,博物馆通过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比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就是遵循新的研发思路,融合解谜、游戏属性的沉浸式产品,2021年作为精品文创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录汇编》。一个个文创爆款的诞生,一方面体现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加集中在情绪和精神层面,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品牌的社会价值、文化和历史认同。


趋 势

立足文化内涵,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记者: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应用了哪些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等,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胡钰:当代文创理念有3个突出视角: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博物馆文创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趋势上看,设计愈发个性化、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而不是复制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质,又与日常生活需要结合。


新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当代博物馆文创发展中极具显示度和内生力的趋势。可以说,没有新科技的博物馆文创是边缘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推动科技运用时,可以打造文物的数字形态,形成文物的数字空间,推动文物的数字互动,各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博物馆发展机遇。


吴明:博物馆文创是博物馆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科技+文创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元宇宙等技术之于博物馆文创已不仅停留在概念上,上海博物馆“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及“上博链”技术已上线;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博物馆文创,这些都展现出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趋势,即在坚守传统文创产品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技术。与此同时也要坚守初心,科技只是手段,不能因为炫技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发掘,忽略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目标。


宋华:近年来,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发生了代际转换,传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呈现个性化特征,在面对95后、00后这类成长型文化消费群体时,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云逛展、云体验。对此,河南博物院推出“数字文创”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四神云气图等,让人们来博物馆参观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通过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与馆藏文物的高度交互;开发“一起考古吧”小程序,游客在观赏文物的同时,发表的评论可以通过“弹幕”发出来,与其他游客隔空交流;推出动漫与历史相融合的“虚拟公社”,网友评论说“我最喜欢这个系列了,一定要一直做下去”;“豫博仕女之贴秋膘”表情包突破了传统的文创形式,更具有趣味性。

思 考

推陈出新,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目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有哪些需要加强的环节?


吴明:文创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并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产品同质化、定价高、盗版屡有发生等现象,要引起重视。这些问题要一体两面地看待。一方面,随着博物馆文创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原创性,同质化现象初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是文化、创意与生活的结合,产品形式多是生活用品,同类产品很多,但创意往往体现在文化元素提取和设计上。


随着文创走红,增强版权保护意识是各个博物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开始开展版权登记和商标注册等工作。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对于博物馆版权保护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胡钰:博物馆文创是这些年兴起的新现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贴标签”“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这是对博物馆文创的文化属性理解不深导致的,也是因为缺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当然,市场还没有给出有效的反馈也是一个原因。一旦过了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博物馆文创的文化性、专业性就会越来越强,现有的这些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宋华:有观众反馈,以往参观完展区后,再到文创区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现在我们的文创设计打破了“割裂”的印象,实用性和功能性也更贴近日常,走近大众生活。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创产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每件产品都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与此同时,博物馆“以史育人”的功能不能淡化,要避免给观众留下“纯粹在卖东西”的印象。


每一个IP的形成都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河南博物院文创非常注重版权保护,已注册50多个商标,打造了“考古盲盒”“仕女乐队”“光明之杯”等系列品牌,策划了“博物雅堂”文化沙龙、河南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川上曰”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品牌。


记者:博物馆文创未来如何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吴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助力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文创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此外,要认真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注重文物研究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掘文物内涵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文化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独特、贴近时代生活的文创产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宋华:博物馆的文创工作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比如研发产品,我们有专业的文博专家解读产品涉及文物元素背后的精神价值,同时市场、渠道、策划、仓库等各团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产品研发,给出前端信息反馈,产品落地后会通过我们自创的博物雅堂、“豫来遇潮”直播间等平台统一规划宣发,重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胡钰:博物馆文创是当代文创发展中的亮点,是文创开发的富矿。现有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规模、质量与中国博物馆文物的丰富性、人民群众需求的旺盛性相比,还远远不够。下一步要推动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发展,在“吃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创意、运用科技、进入生活、做大产业。这就需要有更复合型人才的团队参与,要懂文化、懂经济、懂科技、懂社会,既有文化使命感,也有文化创造力。博物馆也可与高校紧密合作,开展文创专业人才培养。文创产业是青年的事业,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让更多的青年创意人才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事业中来。


《人民日报》(记者 陈圆圆 王珏 毕京津)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 打开新空间

图片为编辑后加,与文无关,来自文博圈图库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人民日报 博物馆文创

1177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