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瓷枕上的“蹴鞠童子” 与宋代“国球”

原创 2022-12-20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开始,看球说球又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经专家学者考证,足球最早起源地应是中国,古代中国的蹴鞠(蹋鞠)是现今足球运动的雏形,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为现代足球。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

      蹴鞠,曾在古代中国长期盛行。尤其宋代,蹴鞠空前火热,从皇帝高官到平民百姓,皆以踢球为乐。众多与蹴鞠有关的文物,直观证明了宋代“国球”的热度。

1

蹴鞠,源远流长的古老运动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目前可见的文献中,最早有关“蹴鞠”的记述见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9年—前301年,说明距今2300多年或更早,蹴鞠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

      汉代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中,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表演。但是,刘太公却并不满意,整日闷闷不乐。原来,他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贩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下旨在长安城东百里处,仿照沛县丰邑的规模造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到新城居住。刘太公也迁到那里,终于又过上了“斗鸡、蹴鞠为欢”的日子,这才心满意足。另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汉代还出现了一部专门研究蹴鞠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可惜后来失传了。

      唐朝时期,蹴鞠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技术革新,制球工艺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成用八片尖皮缝成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内塞毛发改成放一个动物尿脬,演变成为吹气的球。这样一来,球体轻了可以踢得更高,连女子也开始踢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成为民间常见的情景。到了宋代,蹴鞠更是空前火热。司马光的诗句“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描写的是城市踢球;陆游的诗句“乡村少年哪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则是描写乡村踢球……可见蹴鞠在宋代发展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无论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对蹴鞠情有独钟。蹴鞠,堪称当时的“国球”。

2

蹴鞠,深受孩子喜爱的游戏

      河北磁州窑有一件“童子蹴鞠图”瓷枕存世,现藏河北博物院(图1)。该瓷枕枕面绘画的就是一个正在全神贯注踢球的小童子。小童梳双丫发辫,上穿左衽窄袖花衫,下穿肥腿长裤,腰系缎带。“童子蹴鞠图”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个瞬间动作:上身前躬,双臂外张,手藏袖内,左腿支撑,右足抬起击球。画面形象生动,人物呼之欲出。“童子蹴鞠图”瓷枕,既是古代瓷器中描绘儿童形象的代表佳作,也是反映宋代蹴鞠历史的重要实物。



图1 童子蹴鞠图瓷枕


      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二中“蹴鞠”条称:“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踏为戏乐也。”这种游戏,不但成年人喜欢,孩子们更是趋之若鹜。因此,宋代“蹴鞠童子”题材的文物很常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卷》,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整幅画笔法工整,人物衣着细腻,四季景色分明,孩童个个天真活泼。其中,有四个孩童蹴鞠的场景(图2):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个人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画中的鞠球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细节生动,具体可感。苏汉臣是北宋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以画儿童题材的作品见长,他下笔纤细、准确,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动态,并通过儿童的活动来反映风土民情。


图2 《长春百子图卷》(局部) 

3

蹴鞠,宋代的全民运动

      画《长春百子图卷》的苏汉臣,还有一幅著名画作——《宋太祖蹴鞠图》。自宋、元以来,这幅画被广为临仿传流,诗文吟咏。所以,《宋太祖蹴鞠图》摹本颇多,这些摹本,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元代钱选、元代胡廷晖、明代文徵明、清代黄慎,都曾摹画过《宋太祖蹴鞠图》。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摹本(图3),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群臣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设色淡雅,用笔细劲有力,线条顿挫有致,蹴鞠者竞技之动势,与围观者凝神之静态,无不生动形象,各臻其妙。画中,除宋太祖、宋太宗外,还有石守信、党进、楚昭辅等宋朝开国元勋——“球员”们如此这般的“身份”与“规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届“国家队”了吧?连开国皇帝和朝中重臣都钟爱蹴鞠,宋代“国球”的盛况可见一斑。


图3 《宋太祖蹴鞠图》(钱选摹本) 


      关于宋人踢球,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生动描述:“才踢几脚,端王就大声喝彩,高俅随即将平生的本事都使出来取悦端王。说实在话高俅踢球的样子确实好看,那气球仿佛充满黏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弹起落下再弹起……”宋代蹴鞠的踢法,有用球门和不用球门两种,不用球门的叫“白打”。所谓“白打”,有“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之说,意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部位完成的一套踢技,“白打”高手能使“球终日不坠”。由此可见,宋代蹴鞠已由最早的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人对于鞠球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球壳须用“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球的成品要“正重十二两”;规格要“碎凑十分圆”……关于这一点,无论《宋太祖蹴鞠图》,还是“童子蹴鞠图瓷枕”,都是极好的实物例证,画面上的鞠球在缝制外形上与现代足球并无二致。

      虽然,宋代鞠球与现代足球用球并无二致,但古代中国的蹴鞠,与现代足球运动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二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体现在:蹴鞠的竞技和激烈程度远远不及现代足球。早期蹴鞠,一类属于表演性质,另一类单纯是为了愉悦身心。唐宋以后,蹴鞠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展现技巧的游戏。

      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蹴鞠厄运降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首先在军士中颁布禁令:“鞠圆者卸脚”。这种酷刑军纪,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禁止蹴鞠运动的目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兴趣,进而阻碍了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清朝时,统治阶级将原有的足球运动改为冰上游戏,蹴鞠彻底走向衰落。


刊于《中国文物报》12月13日6版


编辑:翟如月  蔡雨卓

审核:王龙霄

复审:崔    波


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蹴鞠童子

1550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