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增强展览的可及性:故宫两个展览引发的思考

原创 2023-01-05


      近日,“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众生百态——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分别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与文华殿展厅对公众展出。两个展览在展陈设计及文物阐释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有效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使得展览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更易被大众所理解。


  易阅读的说明牌


      一是高低两处说明牌,照顾不同身高人群。有观众表示,高度只有80厘米至100厘米的说明文字需要长期保持弯腰姿势观看,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难以承受。“照见天地心”展览中部分展柜采用了两处说明文字的设计:文物正前方的纸质说明牌位置较低,照顾青少年观众视线;展柜玻璃外侧右上角粘贴透明展签,在照顾成年人视线的同时不干扰文物观赏。

      二是三级文本设计,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文物说明牌通常是两级文字,即基本信息(名称、年代、出土地点、材质等)和文物详细介绍。“照见天地心”展览中,每件古籍展品的说明牌上都增加了古籍中名句作为第三级文字,在增强阅读焦点与兴趣的同时,帮助观者建立由已知到未知的链接,有力促进了认知与记忆的发生。

      三是增加篆刻类文物的细节展示。在印章文物的展示上,除以镜面展现底部雕刻外,还在说明牌上增加了印文及图章表面雕刻的拓片,增强观众对文物篆刻艺术的全面把握。


  讲故事的背景墙

“众生百态”展厅中“讲故事的背景墙”


     经过学术研究,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得以揭示。但在展览空间中,文物的阐释常因说明牌文字或展示空间原因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在“众生百态”展厅中,策展团队将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卷这件珍贵文物放大喷绘作为展墙,通过对画面不同局部进行打光与文字投影,观众得以聚焦画面中的各处细节,依次闪现的文本将文物所蕴含的文学、民俗、宗教等多元信息揭示出来。此种展示方式也有效避免了大幅数字互动屏幕对展厅其他文物产生的光源干扰问题。



  轻盈的展柜陈列

“照见天地心”展中设计了伸出玻璃展柜之外的“边框”部分


     博物馆展厅中展柜的惯用形式是长达数米、“顶天立地”的长方体空间,将多件成组文物与外界隔绝开来。当观众想近距离观看文物时,常因忽视低反射玻璃的存在而磕到头部。“照见天地心”展览中,展厅中央展区设计了许多独立的小型展柜,将单件套文物进行分列展示,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此外,有别于棱角分明的方形,圆柱形展柜中的陶瓷耳杯在曲型展台上罗列陈放,增添了灵动与轻盈的展示效果,更好营造曲水流觞的文人意境。

      展厅玻璃展柜上常出现的观众“手印”,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博物馆礼仪的青少年观众对于展品的指向造成,另一方面也源于观众逛展产生体力耗竭等“博物馆疲劳”症状时下意识的身体支撑行为。“照见天地心”展览中设计了伸出玻璃展柜之外的“边框”部分,供观众支撑与倚靠,增加了欣赏文物的时长与舒适感。


   语音导览与云端外延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人工导览因易导致观众聚集暂缓,展览的语音导览显得更为重要。故宫两个展览的语音导览均依托微信平台的“云观博”小程序,扫码付费10元即可收听。小程序上的语音采取连续播放形式,从展览单元框架文字到每件展品介绍,全程语音时长达2小时,满足观众深度了解文物的需求。与需要频繁打开微信、逐件扫码的导览形式相比,小程序连续播放并不影响手机前台软件使用,而观众可以略过阅读说明牌的行为,跟随音频仔细端详文物,使观展体验更加连贯与自由。

      不能前往现场的观众也可通过“故宫展览”APP实现云游展览。“照见天地心”展览页面分为简介、信息、展品、全景四个部分。不仅有常规意义上“云展览”的标配——展览实景360°扫描,观众还可以浏览展览中全部文物的高清大图及各单元文物的精讲短视频。由此,云展览从实体展览空间的简单复刻转化为文物相关数字资源的云端聚合,对实体展览起到了很好地补充与扩展作用。


  更多元的阐释媒介

      博物馆展览的本质是知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受到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制约。因此,拓展展览信息的传播媒介是增强展览影响力与效能的重要手段。“照见天地心”展览在语音导览、云展览及图录以外,还以《紫禁城》杂志专刊、《三联生活周刊》专刊及《因为书房》纪录片等多种媒体形态,将展出文物及背后的策展故事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由浅入深地进行解读与呈现,极大拓宽了展览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其覆盖更广阔的人群。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媒介将展览主题的阐释者由策展人扩展到专家学者、当代艺术家、记者等更为多元的人群,为展览与文物阐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为大众更好理解文物的多重意涵提供更多可能。


  虚实结合的空间塑造

还原“香雪”书房意境的沉浸式体验展示


      “香雪”是养性殿西暖阁的一间书房,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营造,以白石依墙堆砌出山景,表达了“仰观香雪海,坐觉太虚宽”的精神意趣。展览第三单元入口,以还原“香雪”书房意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展示,成为公众了解紫禁城原状空间的新方式。雪花以投影形式打在寿山石立体模型之上,而雪景竹林掩映在实体花窗之后。雪花、雪景的“虚”与寿山石、花窗的“实”有机结合,以裸眼3D形式动态还原出“香雪”的三维空间。与四面垂直、空空如也的墙壁投影相比,在不规则立面上的投影及与实体建筑装置相结合的媒体展示更能营造出生动、真实的氛围环境。

       2022年8月,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通过新的“博物馆定义”。新定义指出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accessible)和包容性(inclusive)。值得注意的是,单词“accessible”在牛津词典具有三重意涵,包括可到达的、可进入的、可使用的、可见到的;容易理解的、易懂的;易接近的、易相处的。按定义所示,未来博物馆的展览在设计上应进一步增强受众意识,不仅以审美为准则进行展柜与说明牌设计,更应考虑观者的观看与认知体验。通过更友好的展柜设计、更易阅读的说明文字撰写、更多元的阐释主体与媒介、更丰富的云端数字资源,不断强化展览的可接近性、可理解性、可使用性,提升文化资源共享中的温度,增强观众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刊于《中国文物报》2023年1月3日5版


编辑:翟如月 蔡雨卓

审核:卢   阳

复审:崔   波


转载投稿联系

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展览 故宫

1117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