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精品案例|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上地·元中心)照明设计

原创 2023-11-21


恍惚间,自己办公的园区,似乎脱离了所属的区位性格,思绪不由自主驰骋到了世界的某个角落,比如芝加哥,比如丹麦,比如新加坡。这种独特感受的环境创造,我们不妨称之为抽象的格调。格调的形成显然与人有关系,开发商的黄总是个见多识广的文人,自己也运营美术馆,并引进前卫的艺术,包括电影等,视野广阔。建筑师徐磊先生对材料的敏感度和应用也是叹为观止,在曾经的项目上就已经领教过。把砖的、水泥的、混凝土的、金属板的、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结果是那么理所当然是需要功力的。

▲设计意象图

▲像太阳洒下的光,让折曲的金属板波光粼粼。
园区位于上地的科技产业园区内,功能以办公为主,占地约有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6万平方米之多。如此规模,就是一个街区了,按栋数计也有15栋之多。楼体设计如果排着队的摆,是严肃的通常做法;如果错落着来,会丰富了街区;如果再增加围合,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院落。上地·元中心,设计师组合了几方面的选择,加之艺术元素的介入,显然建筑群是个有格调的有艺术氛围的存在,当你实际进入园区就会有那种地域的错位感恍惚出现。

▲有格调的街区和少量的光共同促成舒适和有活力的园区。

▲院落内也有多个层次的光,内外呼应,上下关照。
夜晚的光环境怎么办?我想到了三种光:溢出的光,连接的光,洒下的光。溢出的光首先来自室内办公空间。去过北京上地科技园区的人都知道,夜晚灯火通明是常态,比如旁边的小米,还有腾讯等。这光是使用的光,犹如科技精神,向外散出,在院子里、在街道上、在多栋组合的楼体间隙中、光线溢了出来。其中夹缝中的光,又起到分割建筑体量,促进街区化的作用,向外部传递信息。我们在山墙上装了投光灯,强化了溢出光的存在,正所谓借势,这种照明方式效率是最高的。​

▲光从室内溢出,外光映墙照地,水面丰富了地面的场景。

▲底层空间的处理手法多变化,有色彩,有光,也有情调。
作为溢出光的拓展就是连接的光。连接的光在底层、在檐下、在交通空间,这些光与室内对接,向景观延伸。照明手法主要利用檐口下照,强调特色红墙、入口等,然后延伸至上下楼梯。连接的光也是街区引导的光,在那些景观休闲的广场,布光有意识稀疏,引导光有意识减弱而放松。

▲立面的材质是多元的,光也是弥漫的,景观是大尺度的柔,不一样的光环境格调。

▲外部微光照建筑,建筑群在街区内获得存在感。建筑立面上要有光,牵涉到材料的表现、体量的认知、空间的渗透。表面的光过了就是浓妆,与环境性格不符,就像人上街打扮一样,略施淡妆,是对城市客厅里其他成员的尊重,浓妆艳抹,角色就变了,像参加临时的特殊节日一样。投光的照明方式在转角处与内外立面上都有,只是皆为淡妆。园区内的功能照明,也只是利用了投光灯杆增加一只下照的灯和草坪灯。徐磊先生在立面设计上采用有折面的金属板,折向不同,光不同,阳光下有金属光泽,特别丰富,很有创意。夜晚试验了灯光的照射方式,从下向上照,金属反射,飞到天空,没有效果。从上向下照,有效果,设备就露出来了。好在与建筑师与业主商量,他们觉得真实的需求设备,作为建筑构件,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支持意见很重要,见光见灯。于是大着脸加码做成了摇头灯,模拟太阳的位移,做了可移动的光束。从实际效果看,还是挺激动人心的,波光粼粼的,展现着街区的热情,与繁忙的人群交织在一起成为夜的场景,我们把这个摆动的光称为洒下的光。

▲这些处于转折处的小建筑是调节器,赋予建筑群艺术园区的性格,光影自由随性。

▲入口处的建筑像雕塑一样,有了泛光在上,造型细节材质都生动了。

▲有艺术装置在,定义环境性格,与普通的办公楼划了线,照亮他们,也是对街区的贡献。
街区对角处在规划上插入了如雕塑般的小建筑,成为入口的特色。有色彩,有造型,亮起来,就是焦点了。在景观中也有真正的艺术雕塑,不争宠不张扬却另有味道,也与其他园区的铁栏杆大门在感受上划了界线,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文化的园区。这文化,不是具象实指,也不是无聊堆砌,整体是和谐的。

▲其实外部用光不是很多,甚至感觉不到,这淡淡的光,却是相互之间联系的纽带。

▲夜间室内工作的人很多,整个楼都是亮的,室外布光,也消除了室内外的亮度强对比,室外氛围是友好的。

▲空间没有僵化地限定,光也是自由的,于是,人们会很放松。采访过软件工作者,其一说: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加班很晚,所以希望环境是放松的,安静的。其二说:我们一天编程下来眼睛很累,甚至专门佩戴蓝光保护眼镜,因此希望环境是松弛的,弱化的。因此该项目选择了适度的光、漫溢的光、局部加入趣味之光,整体来说是很松弛的光贯穿了整个园区。

▲保持自我的建筑格调,体现与环境友好的光,恰当地把握专业需求,无为而无不为。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上地·元中心)照明设计

委托业主:北京首农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

建筑师:徐磊、弓蒙

照明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许东亮,张国强、张敏芳、袁莉、夏卉、王善鑫、袁野、杨盛洲、郑菁菁、吴灏宸等

项目施工:北京爱尔益地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楼洪忆

主要产品应用:

投光灯 功率550W 色温6800K 角度2.5°-30°

投光灯 功率120W 色温3000K-4000K 角度15°-30°

投光灯 功率70W 色温3000K 角度16°-30°

投光灯 功率70W 色温4000K 角度16°

投光灯 功率60W 色温3000K 角度30°

投光灯 功率40W 色温3000K 角度10°-30°

投光灯 功率18W 色温3000K 角度30°-50°

地埋灯 功率10W 色温3000K-4000K 角度12°*60°

地埋灯 功率10W 色温3000K 角度50°

贝壳地埋灯 功率70W 色温3000K 角度30°

筒 灯 功率15W 色温3000K 角度36°

壁 灯 功率10W 色温3000K 角度120°

壁 灯 功率5W 色温3000K 角度4°

明装筒灯 功率16W 色温3000K 角度30°

软灯带 功率9W 色温3000K 角度120°

------------------------------------------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照明设计》杂志坚持学术探讨与价值分享。免费发布招聘信息、进交流群、品牌推广、投稿分享、商务合作请添加照明设计小编微信:PLDmagazine。《照明设计》杂志新媒体团队全力开展《照明设计》杂志“全媒体”运营服务。2023年将会持续分享世界最前沿照明资讯,以及近百个全球照明设计精品案例,并成立中国照明设计师学会,每年编辑出版专业照明设计系列丛书。打造一个照明知识分享新平台。欢迎大家关注,敬请期待。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照明设计杂志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园区 照明设计

1340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