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AI打开未来文化创意的大门?未来AI应用思考

01-12



2023年,人工智能(AI)取得长足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尤为引人瞩目,只需输入简单指令,就能自动“创作”出优美的文字、图画等,还能与人类对话交流。


今日上网便可及的AIGC留给大众的印象是“易如反掌”,因而更快飞入寻常百姓家,令人们表达创意、开展创作变得愈发容易。



眼下,当AI智能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又表现出忧虑乃至惶恐。AI将击败乃至取代部分人类创作者的论调,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现实危机?在AIGC大显身手的2023年以后,这些疑问成了相关从业者无可回避的话题。


让创意“智能化”大有益处



AI尤其是AIGC诞生于创意需要被批量生产的环境中,其在文本生成、视觉设计、音乐制作、视频处理等方面展现出超凡的能力和广阔的应用场景。



艺术创作方面



目前,通过AIGC生成新闻稿、发言稿、宣传海报等尝试已经屡见不鲜。但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内容生产,AIGC根据指令生成诗歌、小说抑或视觉设计作品等,更有文化创意的意味。


▲2022年8月,AIGC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在举办于美国的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中获得“数字艺术/数字修饰照片”类别一等奖。


如果说AIGC生成文本、图画等方便了个人用户进行自我表达,那么其在影视领域的应用则更显其行业与产业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张锐表示,从开发创作、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后期反馈等环节,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实践中展现出全流程价值


  • 在前期开发创作中,可用于票房预测、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制作等;

  • 在拍摄制作阶段,可以参与虚拟摄制、特效制作、自动剪辑、图像处理、动作捕捉、虚拟角色创建等;

  • 在宣传发行及后期反馈阶段,可以开展大数据发行、以数据反哺创意等。




文化管理方面



除了参与具体内容创作,AI还能够在项目运营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由此,AI甚至改变了文化生产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


据了解,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网易云音乐等机构、平台均广泛应用AI技术进行音乐推荐、歌曲版权管理、用户行为分析等。未来,音乐流媒体平台上可能会出现更多AI应用场景,比如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歌词、制作歌曲标签以提供更准确的搜索推荐结果,进行自动化合成、混音以提高制作效率等。


谈及AI在音乐领域的作为,“AI孙燕姿”大约是2023年热点话题之一。所谓“AI孙燕姿”指的是创作者通过某开源AI工具完成提取、训练、合成编辑等步骤,让AI以歌手孙燕姿的音色“演唱”各种歌曲,诸多网友认为,其效果已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


▲AI孙燕姿


无独有偶,2023年3月,歌手陈珊妮发布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正当粉丝发出“好听”“风采依然”等赞美时,陈珊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这首歌曲并非她演唱,而是由她花费大量精力训练的AI所生成,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的单曲封面也由AI生成。


▲歌手陈珊妮发布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


正视AI的作用和价值



近年来,虽然利用AIGC进行创作的热度居高不下,也出现了不少AIGC的创作工具,但是内容创作的工作尚未被AI完全替代


例如,分分钟可以利用AIGC成电影海报的今天,电影海报设计师黄海作为“中国最贵海报设计师”的地位依然稳固;在AIGC带来巨大便利的时候,国内知名科技公司小米仍然肯花数百万元邀请设计师打造品牌商标。一系列事例表明,创意、创作的核心枢纽在于大脑而非工具。


▲黄海设计《一代宗师》电影海报


AI大举取代人类而霸占创意行业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微乎其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AI带给创作者的现实冲击。


AI正改变着创意生产的流程、方式,敦促从业者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技能,简单以重复性劳动干行活儿的从业者,可能被AI逼入尴尬的境地。



机器的程式、套路一方面可能带来创意、趣味、新鲜感的丧失,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偏颇、局限与谬误的累加。AI开发者的眼界决定了AI的“先天禀赋”,AI基于既有数据开展机器学习,吸收数据库中精华的同时,也难免复制其糟粕,一时泥沙俱下。具体到文化创意领域,恐将造成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甚或阙如的局面。


AI对创意产品之相似物的低成本、大规模生成,很可能淹没真正的文化创意价值,造成高维度审美创造、审美经验的贫乏。


学会与AI好好相处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人与机器的关系等命题始终为社会所关注。


在参与推动人类技术、社会、文化进步方面进行思考,仅仅讨论AI是否能取代人类创作者,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仍未跳脱人与机器二元对立的框架。事实上,AI已经切实地为文化创意领域乃至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实践与理论课题。



AI在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比人类更具优势,这要求创作者更加充分地发挥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AI提供灵感、方向和规约。


同时,在对人的主体性怀有充分自觉的前提下,对AI的开发、利用还可更加深入


以影视行业为例,限于研发成本、商业模式等原因,从业者用来辅助创作的AI模型通常是较易获得、使用成本较低的“通用版”,做不到实际创作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点对点适配,如果未来能够出现针对某一具体创作环节的、专业度更高的AI效率、效果都将更为理想。抛弃对立思维,人与AI可以携手把文化创意活动完成得更好。


总结



在时代的脚步、现实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市场的激励等共同作用下,在创意实践层面实现人机关系良性互动、向好发展,并不是困难的事。如同牛津大学教授马库斯·杜·索托伊所说,通过AI生成的作品进一步探寻计算机底层代码中的本质,也可以通过对人机关系、身物关系的反复思量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发明,其带给人类的挑战在本质上是人类向自我发起的挑战,人类的艺术与文明也总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走向更大的辉煌。人工智能这列快车如何与全民共享其速度与激情、不抛弃任何一名乘客,深刻考验着人类大脑的智慧和心地的良善。




版权声明:本文由城市光网整合,图文素材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hazzawork)~


END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光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559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