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一曲关于死亡的悲歌——《死亡变奏曲》舞台设计创作谈

原创 2021-10-10


编者按


2021年6月10日,《死亡变奏曲》被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表演系、舞美系搬演到上戏实验剧院的舞台。作为约恩·福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与《一个夏日》、《有人将至》共同探讨了死亡、记忆与孤独对生者的纠缠。

本文作者张琬琳从舞台设计创作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如何运用舞美赋予这部有特殊含义的作品以更深刻的内涵。


一、剧目简介 


《死亡变奏曲》是挪威当代国宝级作家约恩•福瑟的作品。约恩•福瑟是挪威当代国宝级作家,有“新易卜生”之称,其作品不拘文体,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囊括了几乎所有最顶尖的国际艺术大奖。戏剧代表作品《名字》(1996易卜生文学奖)、《有人将至》、《一个夏日》(2000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秋之梦》(2002德国《今日戏剧》最佳外国戏剧奖)、《死亡变奏曲》(2002北欧国家戏剧奖)。


▲约恩•福瑟


《死亡变奏曲》,这个汇集了福瑟剧作重要特点的作品,就是这样一部讲述语言、缺席、死亡的戏剧。2021年6月10日,它被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表演系、舞美系搬上上戏实验剧院的舞台。

一对没有爱情的夫妇,在女儿死去后不得不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并在潮湿和痛苦的回忆中对女儿的死寻找答案。而剧中的女儿也在寻找,她一次又一次地在雨中的海边堤岸徘徊,与一个虚幻的朋友交谈,寻找自己的平静,最终跳入大海。福瑟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复杂的空间,汇集了老去的人、死去的灵魂、虚幻的想象、过往的时间,和“无垠之海”。人物从前的自己对未来不断发出美好的期许,而年老的自己则反复哀叹,“我希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多个声部在舞台上交织,一曲关于死亡的悲歌,急,慢,最终归于宁静。  


二、创作过程 

《死亡变奏曲》的创作过程非常漫长且艰辛。3月初我们接到由邹鲁路老师翻译的剧本,在初读剧本时,我们认为整个剧本的风格是非常独特的,是有强烈的福瑟风格的剧作,剧本偏意识流。所以在视觉形象上,我们做出了非常多的尝试。


▲《死亡变奏曲》前期舞美设计稿


在第一次和何雁导演的交谈中,我们确定了整个环境的氛围应该是阴暗潮湿的,包括导演认为年轻男人和年轻女人生活的环境仿佛一个地狱,他们在这里相爱、争吵最终分离。对于这个环境,首先我们确定的是阴暗、压抑、潮湿的氛围。在众多方案中,导演选定了一个大的方向,整个空间是空旷、干净、却又让人压抑的。使用的元素是大的灯箱以及下雨的效果。刺眼而眩目的白色灯箱压抑在整个潮湿的空间上部,滴答滴答的小雨、倾盆而下的大雨穿插在整个戏剧事件中。在确定了大方向的情况下,我们开始精确具体的创作内容,包括舞台结构、道具以及观演关系的重新分析(如图1)。


▲图1


第二版的创作我们希望更加大胆,甚至想要在舞台后方放置三个巨大无比的水缸,暗示这个“家”的非常规性,同时导演提出演员可以下水去演出,当然碍于现实条件,最终没有实现。接着我们在下方的舞台结构上又做了不同的尝试,希望不仅可以使舞台调度更加丰富,还可以使桌椅等道具隐藏在整个平台下方。在第二轮方案探讨后,大家一致认为,视觉形象不可以太过平庸和繁复,而是要用最简约的视觉形象表达整个剧作的内涵,要“简约”却不能“简单”(如图2)。从而有了最终版本的设计方案。


▲图2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取消了过于繁琐的高低平面以及细碎的灯管,而是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方形水池,上面担着一个长13米可快速推移的平台,从正面视角看这个平台仿佛漂浮在整个水面上。同时在整个舞台的前半部,遮挡一块纯黑色景片,把整个舞台演出区域缩小,使这个家显得狭窄、阴暗。在戏剧高潮时,黑色挡板升起,观众视角一下开阔从而看到后区大面积的水,也是女儿最终走向死亡的大海……

在道具的处理上,我们重新设计了这个家的家具,将桌子的长度拉长至3米,不仅使它的功能性发生改变,同时也符合整个视觉的构成,包括椅子也是根据人物的性格重新设计的。在这里我们重视道具的体现,认为道具往往是舞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同时应该也是符合整个剧作和舞美的风格的(如图3)。至此,舞台上大的视觉形象已经确定。


▲图3


三、关于观演关系 

由于这个戏定于上戏实验剧院演出,但在谈论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大剧场的环境并不适合这个戏的氛围,整个气场比较散,坐在后排或者二楼的观众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到这种压抑阴暗的环境。我们更想去营造一种整体性的包围感,希望观众从坐进剧场里就感受到强烈的戏剧氛围。所以在何雁导演以及舞台姜明会老师和灯光沈倩、罗林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大胆的把整个剧场反过来,放弃使用原大剧场的观众席,而是在后舞台重新搭建观众席。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观众视角遮挡,消防安全等等非常多的问题。最终在多次修改后,我们将观众席成功的转换过来,同时重新做了引导观众入场的路线。此举使观众入场后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我们创造的整个环境的氛围。同时导演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观众坐在舞台上看戏,但是观众自己本身也在舞台上,观众又是什么角色呢?这也是可以引人思考的一个角度。包括姜明会老师也提到是否可以把天幕拉开或者天幕在灯光的作用下可以达到半透明的效果进行演出,让观众清晰的认知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原本的观众席。这些新奇的想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的。略有遗憾的是,只有在最后两场的演出中,在演员谢幕之前,我们把大幕拉开,让观众看到了图4的场景。对观演关系的探讨,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但是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才会让一出戏在表现形式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图4


四、结语 

通过这次的创作,让我无论在对剧本的理解还是整个一台戏的运作,以及舞台技术等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在前期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剧本所给出的特定环境外,同时还要使整个舞台的大环境大氛围符合剧本所传达出的气质。同时要“整体设计”,除了舞台上的一方天地,舞台外的所有因素我们也要考虑到,比如观众席、比如整个空间的声音、比如观众进场的路线等等。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我对观演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一个镜框式舞台,是否也可以两面坐观众,中间演出,形成类似中心式舞台的表演空间。这些在实践中都值得我们去尝试不仅对舞台设计是一种挑战,对表演来说同样也是。

在一台戏的呈现过程中,技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在舞台上使用水的元素,其实在国内外舞台上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案头容易,实现却难,在剧场全都是电路的情况下使用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此次实践也充分了解了下雨装置和水循环技术,这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实践出真知,这在剧场中是显而易见的,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演职人员


原 著:约恩·福瑟 (挪威)

剧本翻译:邹鲁路

导 演:何雁

副导演:张曦月

形体指导:孟小军

舞台设计指导:姜明会 王履玮 徐肖锋

灯光设计指导 :沈倩 罗林 努尔夏提·艾合买提

服装设计指导:潘健华 陆笑笑

化妆设计指导:冯燕容 石磊 徐旺

声音指导:张志勇

舞台设计:黄逸 张琬琳 李欣颖  秦晨 佟明辉

灯光设计:吴雨峰 姜金伶 曹天成 叶斯宝力 尹汀兰

服装设计:张帆 施欣怡 张迪 李彦芯

服装助理:陈晴 徐航 吴沛坚 刘墨研

化妆设计:咸新页 夏斯文 汪书戎

化妆助理:闻碧霄 徐航

道具设计:秦晨

海报设计:张艺飞(特邀)

场刊设计:佟明辉

 

制作人:徐晨子

技术总监:吴天一(特邀)

制作助理:斯佳圆 范睿仪

舞台监督:斯佳圆 李培艺 范睿仪

袁鑫慧 张紫月 张金金

宣传:廖荣吉 张金金

造型拍摄:尹雪峰(特邀)

剧照摄影:尹雪峰 王犁(特邀)

 

演员:刘怡辉 方怡然 杨真多杰 陈雨贤 李君婕 王旭 闫猛 赵梓淇 薛楚俊 张贺雯 尚品余


剧场技术总监:杨翎翔

剧场统筹:刘盛元

剧场灯光技术:徐干

剧场音响技术:管颖颢

剧场技术统筹:羌海霖、周进

剧场木工:陆平

剧场物业:刘艳达


特别鸣谢:

陈子平老师、傅建翎老师、沈亮老师、石昊老师、朱志钰老师


剧照来源:尹雪峰

剧情简介及作者介绍来源:何雁、廖荣吉

设计图来源:张琬琳 李欣颖 黄逸 秦晨 佟明辉

责编:mt


媒体合作平台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3197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