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扎克伯格天天念叨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原创 2021-10-12


艺术家Vincent Di Fate创作的“超元域”主题作品



《哈利·波特》因构建魔法世界的手游而热度重现,“爆款”影视如《失控玩家》《西部世界》层出不穷,Facebook、字节跳动和腾讯等海内外巨头争相布局“元宇宙”。作为活跃于各个领域,并斩获多项大额投资的“新风口”,“元宇宙”究竟有何魅力?艺术家们又怎样看待它?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何为“元宇宙”?

《头号玩家》电影片段


“元宇宙”(Metaverse)即在互联网世界中建造一个与现实平行且具有持续性的虚拟世界。它源自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史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的设想:假以时日,人们可以生活在某个“超元域”世界,通过虚拟角色扮演和沉浸式体验拥有自己的“第二人生”。美国游戏公司Roblox为相关产品定义有八个属性: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性、经济系统和文明。


《攻壳机动队》电影片段


元宇宙无疑是今年最火爆的互联网概念之一,它席卷资本市场,是腾讯反复提及的“全真互联网”背后的概念,扎克伯格将之评价为“整个科技行业的愿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并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Facebook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过渡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扎克伯格与VR技术


今时今日,元宇宙已不断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播、导航和电子支付都可能是明日世界的雏形。《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手游上线首日就迎来全平台578万玩家下载,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2.3亿……


该游戏让玩家们纷纷化身霍格沃兹新生,相互分享心得、共同完成挑战,已具备较完整的社区交互概念,广义上符合元宇宙概念。有网友调侃道:毕业后离散多年的舍友,因为这款游戏又住进了格兰芬多的同间宿舍。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游戏海报
《赛博朋克2077》游戏场景



纸上宇宙


古斯塔夫·多雷《堂·吉诃德》,1885年


其实,诸如“元宇宙”的乌托邦式设想在艺术作品中早已屡见不鲜。艺术家们在仰望复数宇宙的同时也生发出无限绮丽遐想,他们在作品中诠释超自然现象、探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反思并暗喻现实社会。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家们尤为热衷于借艺术作品展现交叠时空、构想平行世界。


阿诺德·勃克林《死岛》,布面油画,111×156cm,1883年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曾预言:“今天的乌托邦很可能变成明天的现实,各种幻想莫过于早产的真理。”诚然,艺术家预见未来,科学家实现未来。这些遥不可及的“想象之邦”与“未来都市”,不仅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宴飨,也是艺术家们立足现实问题而抛出的关于重建社会结构的设想。它们为虚拟世界提供搭建范式,为人类生活贡献创意源泉,甚至为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引方向。


保罗·莱尔《Eye Over theDesert》,木板丙烯,1991年

保罗·莱尔《Starcave》,木板丙烯


“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保罗·莱尔(Paul Lehr)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因创作科幻题材绘画作品而闻名,且被众多科幻杂志喜爱并收录。他善于运用视觉叙事,强烈的剧情感使观众陷入这些油画、丙烯与水粉作品中。


眼球、蛋状图形与泡沫般的城市建筑是艺术家笔下的独特符号,星星与火焰元素则将神秘氛围尽数烘托。这些“异世界”景观使人感到怪异的同时,也因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具有莫名的熟悉感。


保罗·莱尔《The Laughterat Night》,木板丙烯,67.3×48.3cm

关于“如何想到并创作这些作品”的疑问,保罗·莱尔回应道:“我试图利用在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生的直觉和意外。我喜欢在精神上自由,让潜意识进入创作过程。像许多艺术家一样,我的意识一直被创造的冲动所支配......”


艺术家Vincent Di Fate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超元域世界


入选“科幻名人堂”的艺术家Vincent Di Fate则因畅想太空而闻名,他多次获得雨果奖,并在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举办个展。其绘画作品被超过三千本科幻小说与杂志刊登,部分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它们大多由鲜艳色块构成,笔触清晰,仿佛为观众打通了连接平行世界的宇宙通道。宇宙广袤而未知,渺小的人类该如何学会自处?凝视这些太空艺术作品,你或许会有答案。


艺术家Jean Giraud创作的漫画作品


法国著名漫画家Jean Giraud(笔名为Moebius)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在西方享有盛誉,他擅长将明亮色彩与奇幻场景相融合,并通过迷人的视觉想象力制造富有梦幻氛围的异域世界。大洋彼岸的宫崎骏、大友克洋和浦泽直树等许多知名日本艺术家皆受其影响。此外,Jean Giraud还为《异形》《创世纪》和《第五元素》等众多奇幻电影贡献了概念设计。


《大都会》电影剧照


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将目光投向荧幕。1927年上映的电影《大都会》无疑是“未来都市”系列的开山之作。神色木然的劳工们生活在楼宇密集的地下城,而城市的另一端——资本家们却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厦之内纵情享乐。导演弗利茨·朗(Fritz Lang)借由雄伟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大胆预测人类社会进程。


赛勒·米德创作的《银翼杀手》电影视觉概念图,1982年


“赛博朋克视觉之父”席勒·米德(Syd Mead)擅长描绘未来世界蓝图,他参与视觉设计的电影《银翼杀手》至今引领着科幻美学的发展。色泽诡谲的霓虹灯与雾气朦胧的混乱街景,将后乌托邦世界渲染得淋漓尽致。


《银翼杀手2049》电影剧照


践行幻想


如何将这些想象照进现实,艺术家们也给出了答案。比起现有的网络交互方式,元宇宙更强调一种临场体验感。而数字技术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动态影像、交互装置、新媒体灯光与投影作品等,能够一定程度上地实现元宇宙概念中所提到的“沉浸感”“低延迟”和“随地性”。


虚拟现实技术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和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都属于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的范畴。进入XR世界,意味着人与屏幕之间的物理屏障消失。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真实世界与固有经验,一切身份、观念与立场都将面临重建。

皮皮洛蒂·瑞斯特创作的影像艺术作品《忧虑将消失在地平线》展览现场,2014年


艺术与科技联姻,一方面,那些“冷冰冰”的新兴产品能够被赋予感染力、引人遐思;另一方面,具有高度沉浸感的技术也可以让作品更加全面地呈现,并提高观众在肢体与思维双重维度上的互动体验。 

保罗·麦卡锡《C.S.S.C》,虚拟现实作品,2017年


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创作的虚拟现实作品《C.S.S.C》于2017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其灵感来自1939年的西部片《关山飞渡》。他创建了一个电影衍生场景,并邀请众直接参与其中。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工作中


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通过XR技术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Rising》,呼吁人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面对冰川消融、浪涛袭卷的自然景观,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拯救环境和即将被淹没的艺术家。


对她而言,X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世界艺术创作的局限性,并放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她这样描述道:“你身体能做到的事情,虚拟化身能做。你做不到的事情,它也可以做,而且可以无休止地做。”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Rising》,虚拟现实作品,2018年


现有的VR头盔显得笨重,长时间置身多媒体交互装置下的人们会感到晕眩,但放眼不久的将来,足不出户地办公、社交和娱乐或许会成为常态,这个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可能会被另一个属于“元宇宙”的世界覆盖。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势不可挡,艺术家们以积极态度顺应潮流发展,以奇诡想象开启异域世界,以新兴艺术创造感官极限,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占有一席之位。


编辑、文  何羽青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2298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