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凤凰艺术 | 回应热点?从“大象出走”看艺术与突围的复调交响

2022-01-17



 

大象出走



云南野象北迁事件承包了去年大半年的荧幕热点,但突围的大象并不仅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与生态变化事件,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传播符号和复调话语场域。


2022年1月15日,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美凯龙艺术中心实体空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由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富源策划的开馆展览“大象出走”揭幕。展览通过解析“大象北上”这一话语,试图回应后疫情时期不断变动的当代社会及生活形态,通过五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方迪、李明、彭祖强、沈莘和陶辉的全新委任影像创作,呈现出独立与纠缠、失序与突围的复调交响。以下是“凤凰艺术”带来的现场报道。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览“大象出走”动态海报,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当固有秩序搁浅以及对应的时间结构失效时,我们如何休耕? 

2022年1月15日,位于798艺术区内的美凯龙艺术中心实体空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馆展览“大象出走”在象群迁徙的话语场上试图探讨在中国当代社会的语境下,旧秩序的紊乱和如何应对变动的新系统间的关系,借此来回应后疫情时期的社会及生活形态。


作为一所非营利艺术机构,美凯龙艺术中心由红星美凯龙控股支持,由艺术赞助人车宣桥创立。它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将联合全球艺术家、策展人和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种形式持续构建一个专注于视觉发明的实践场域,以事件和研究的方法建构实体和网络社区,重聚艺术家群体。

 

▲ 美凯龙艺术中心建筑外观,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在筹备北京实体空间的同时,美凯龙艺术中心已启动三个艺术项目和一个特别项目空间:《黑齿》杂志、数字影像委任项目“赤屏”、声音播客项目“卡壳”,以及上海特别项目空间“花厅计划”。这些项目以文字、影像、声音和空间等为多样载体,切入当代艺术创作的肌理,深入参与当下社会的思想建构,积极塑造艺术机构在瞬息万变的当代语境中扮演的新角色。

 

▲ 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项目,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大象出走”展览由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富源策划,助理策展人陈於建和黄格勉协助呈现,展览空间由 Ballistic Architecture Machine 设计。通过五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方迪、李明、彭祖强、沈莘和陶辉的全新委任影像创作,呈现一个独立与纠缠、失序与重构的对话情景。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本次展品皆由影像构成,在展陈布置上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艺术中心一层的无柱空间开阔敞亮,策展人并没有刻意营造传统观影的暗室氛围,不同展区的空间分隔仅由蜿蜒盘折的轻钢座椅半开放式圈定。观众可以自由落座,从不同方向向幕布建构的视觉中心投射视线。展厅在允许流线自由的同时也为历史和记忆的绵延创造了一种流动场域,回应了展览关于个人与集体、过去与当下的对话和反思。

 

与一层的轻透开放不同,二层展厅由相对实质的弧形片墙引导游览路径,与垂隔的帘幕一起围合出一个个既流动又相对独立的暗室空间。这里没有黑匣子的封闭和沉闷,展演作品明明灭灭的光影在空间中闪动,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在此间震荡、交织,言与像在情感与欲望中暧昧纠缠。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仪式暨“大象出走”展览开幕式上,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车宣桥致辞,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大象出走”展览开幕式上,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仪式现场,发起人车宣桥致辞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仪式暨“大象出走”展览开幕式上,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富源发言,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仪式暨 “大象出走”展览开幕现场,剪彩嘉宾左起:红星美凯龙北京项目部中心总经理李林威,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富源,美凯龙艺术中心发起人车宣桥,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杨北辰,七星集团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总监刘琛,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开馆展“大象出走”开幕现场,展览团队合影,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1

“一路象北”的复调话语  

 

2020年3月开始,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十余头野生亚洲象离家北上,尽管迁徙途中"肇事"不断,其一路悠游、憨态可掬的模样还是引发了全民的“云吸象”热潮。网络与现实一同构建的活泼可爱的大象形象加速了民众与象群的情感连结,在潜移默化中也使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观念更深入人心。




▲ “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策展人富源导览讲解,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云南野象北迁事件揭示了自然界长期变迁过程中人对环境不可逆转的影响,但象群迁徙不仅仅是一个动物保护与生态变化事件,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传播符号和复调话语场域。大象的突围动机可能只是觅食与寻找生存资源,但这个举动背后也暗示了旧有环境的紊乱失序,出走的姿态意味着对固定边界的打破,它们亟需在变动的系统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新可能。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同时,大象也具有典故寓意。无论是“太平有象”中安定平和的祥瑞之兆,还是“盲人摸象”中难以辨别真实轮廓,以及在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猎象记》中经常破坏庄稼、不断激化着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复杂关系的大象,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一种稳固而不可捉摸的权力有关。大象持续给予我们关乎权力变化和旧有权威失序的想象和警示。在此,大象出走,或庞然大物的缺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待定状态:当固有秩序的搁浅以及对应的时间结构失效时,当个体故事不再沿着整齐的进步弧线展开时,我们如何休耕?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2
 时代变迁与个体突围  


路内于2020年1月出版的长篇小说《雾行者》在追踪个体时代命运的同时,谱写了一个关于从1998年洪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复调叙事。通过非线性的故事情节,《雾行者》塑造了时代变迁中的诸多角色,他们各自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和独立意识。透过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物质世界,可以窥见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中国社会塑造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其背后的全球化、市场化的驱动力至今仍然值得反思。思考当下,这十年的当代史也为我们提供了记忆回溯的通道与心理建构的支撑。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相较于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急速发展,今天社会的节奏已经由急板转入了渐慢,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观念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冲击,尤其是不同代际、阶层的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解裂痕。从长程的历史观点来看,这些现象是自然的,但当下受困于思想和身体交流的种种障碍的个体自我身份定义与价值追寻变得模糊,每个人多少都会感到困扰和失落。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旧有系统的失序是无常世界的常态,唯一能保持恒久的是及时调整与自我更新。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世界格局都发生巨变的当下,寻唤真正的自我也许也是化解认同危机的一种出路。旧有的评价体系随着系统一起成为过去式,在新体系尚未成型前思考自身在新常态中的处境和方位、愿景与诉求就成了当下的要义。同时反过来说,社会环境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包容性,正视和允许多样心态和做派的存在,并给予它们足够的尊重、接纳和保障,就像人类社会给予大象的旅途保护和耐心引导。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象出走”展览现场,图片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人象共栖的和谐形态尚需共同构建,人际之间的理解和共情更需相互维持。出走的大象使人惊愕,它提醒我们要去面对那些显而易见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将耗尽的养分恢复到土壤中、将步速放慢,等一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待定并非必然,失序也不意味着崩溃,重要的是学习拥抱无始无终的当下,甚至学会赞美僵局。


3
 艺术家与展览作品  

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建构可能,它试图为不断熵增的系统注入“负熵”、催生新的内驱力。在面对已然到来的乱潮,漩涡与波动时,它以敏锐的利刃切入社会和历史,提请我们关注习以为常却视而不见的力量,以及揭露缺少协调,甚至充满了冲突和误解的现实处境。但另一方面,艺术也能帮助我们跳出当下和现实,寻找另一种或诗意或戏剧化的可能性。


展览将个人记忆与情感经验糅合,结合社会结构和时空方位的变迁,探寻人在失序与困顿的现实中如何实现突围的可能。艺术家“大象出走”的话语场域解析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实则无不牵连的叙事模块,语言与图像、凝视的目光、流徙的人群、变动的身份、个体记忆与集体想象等等在同一空间下共振交融,谱出复调的交响。



—/ 方迪 /


“在过去的两年工作里我关注研究海洋产业和发展,也想自己有机会去体验,去创作一些和海洋、港口相关的作品。过去十年我一直住在不同的城市,有漂泊的状态。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在观看和创作过程中以不同身份介入角色,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去审视当地的文化状况。”


▲ 方迪,艺术家,1987年出生于广东深圳,目前工作于深圳,照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方迪的作品《Zayton Nugget》是关于远洋的记忆。他试图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审视迁徙人群的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身份和自我认同的变化。《Zayton Nugget》是关于身份流动性的三段式叙事拼贴:宋元时期元宵佳节的奇遇;十五世纪,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到达了古代中国航海版图中最远的地标“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 ;1997年,一位从蒙巴萨出发停靠香港下船的船员,在寻花问柳的“放风”期间与“爱”相遇。


在港口的漫长时间里,种族、政治与爱交融并沉淀,但漂浮的困境总是一成不变,陆上的灯红酒绿总是朝生夕死,无甚新意。港口始终处于两股势力、两种状态的竞争之间,承载着人潮的流动和涌动,见证着时代和社会结构的迁移,以及物欲和人欲的变幻。漂泊之人,不禁咏唱“江海虽深,无恁人情深”。


▲ 《Zayton Nugget(静帧),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影像,21分52秒,2022,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李明 /


“我觉得超级英雄电影和黑客电影也可以被视作一种侠客电影。‘侠客’其实无处不在,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常戏剧化的,甚至有某种命运色彩的时刻,一定是非常具有侠客感的,可以将这些场景挑选出来放在某一个范畴里面。”


“我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动作和招式对一部‘武侠’电影非常重要,它们就是符号。这些动作和招式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要流畅,有美感,有节奏感,整个电影的节奏就是以这些固定的动作和招式、流动的动作和招式所构成的。比如车辆的追逐这个动作,翻车、超车,又爆炸、旋转,搞来搞去其实就是这些动作,区别是怎么拍更好看,画面怎样更有穿透力,速度感怎么表达,时间的微妙的状态怎么呈现。


▲ 李明,艺术家,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居住并工作于杭州,照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李明的《托埃斯》畅想了一段关于侠客与远行的故事。这是一个有着程式化符号的戏剧性场景合集,旅人的归途完全符合武打类型片的预期,在烟雾、云层、飞机、火焰中如约而至热情的拥抱和热泪盈眶。作为一种另类的想象和可能,却还要遵循一定的叙事模式,突围和自由何以可能?


▲ 《托埃斯》(静帧),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影像,21分49秒,2022,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彭祖强 /


“我发现,凝视的动作跟凝视、被凝视的感受,好像不是一回事。真正的凝视和被凝视带给人的复杂心理不是仅仅用视觉化的语言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所谓的‘gazing as an effect’,也是一种情状、情动,一种脆弱感、暴露感。


“我一直以来也在挣扎一个点,就是想寻找方法带入阶层视角,但我同时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作为艺术家,不可能仅仅继续于记忆中的阶层经验和复述作为再现的证明和对于现在的证据。 


▲ 彭祖强,艺术家,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照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瞥漏》用意识流的诗意影像表达了个人化的情感经验,从追踪罗兰·巴特的足迹开始探寻“目光的线索。影像中的男主角穿越不同的日常空间和建筑,配音中夹杂着闲聊、流行乐、锣鼓喧鸣、独白,他似乎从未看向谁,却又默默地看着谁,在晦暗不明的空间中转向某种在沉默中协调差异的想象共通体。


“街道有时很昏暗,树影绰绰,天气有点热……总算有了几分潜在的情色感受(来自湿热的夜晚)。”1974年罗兰·巴特到访中国时,对于异国年轻同性的暧昧想象成为他的《中国行日记》的一条副线。温热的手,擦肩而过的眼神,予人以些许距离感的身体,艺术家在长沙的街巷与河畔之间以追索、漫游和反思的感受重构了原书中的情欲意识。同时他还希望用目光间的交错传达出个体由于具身经验和意识观念的不同呈现出的复杂和多义。


▲ 《瞥漏》(静帧),单频16mm和超8胶片转录数字高清影像,12分07秒,2022,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沈莘 /


“有时我非常困扰地去思考所研究的和所要写的之间的联系,看到水一直在石头上打磨,出现了一些形状,这时候就会想到一些联系。其实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实践,把自己的问题带到自然之中去发问。”


“我希望语言和文字是一起运作的。在中国画和日本绘画里,文字和图像是结合在一起的。眼睛不断地扫描文字和图画,它并不是一个冲突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形式,是希望能够成为新的物体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所以一直以来持续主导我实践的线索就是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所产生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传统,所谓诗性大概也可这样开展,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不断流动。”


“藏文和北美原住民的语言之间有类似的地方,即语言本身已经包含了生物性,无论是人称、动词还是形容词都基于文化本身和看待各种关系的基础去散发。它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机械的系统,不是一个为了图方便、图经济效应而发展出的语言怪胎,而是包涵了价值观,这是我学习它的前提,对它的价值的认可。所以也希望在学这门语言的时候,能够去理解并珍惜这样的一些价值观。”  


▲ 沈莘,艺术家,199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照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新的光》 从动物、语言与观看诗性的关系出发,在动物园这种特殊的权力场域中通过相互观看的目光展开对话。作品摄制于明尼苏达州几座不同的动物保护区和动物园内,观看方式在这里承载着共存关系。其内容呈现了透过不同语言学习数数的过程,在默念的同时目击着许多野兽、猛兽、动物、怪物、造物、小家伙、存在和生成。8mm胶片的影像处于均衡的静态,接近点彩画派的绘画光影。镜头并不对观众做任何引导,因而保留了将一切视为光线以及令影像透过被看形成“新的光”的可能性。


在这段实验性的时间中,主线是去学习各种与个体的复数性相关的语言,并将珍视的价值注入到个体的关系中。两块悬挂于展厅内的屏幕被安置于美凯龙艺术中心玻璃外墙之间的透明光照环境中,呼应了本次展览关于对话的形式和意义的探讨,使场域产生回响。


▲ 《新的光》(静帧),数字高清影像,12分钟,2021,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 陶辉 /


“在我的记忆里,溜冰永远是一种特别有希望的运动。如果你的速度够快,就会觉得自己达到了某一种境界,看到你很平时看不到的未知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超越了时间。”  


▲ 陶辉,艺术家,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目前生活在北京。照片由陶辉、马凌画廊(香港、上海)和施博尔画廊(柏林)提供

  

陶辉的《奔放》表现了一个女孩穿着轮滑鞋穿越大学城、旧纸厂、影视城、中央商业区,哼唱着中国台湾1980年代的民歌手邰肇玫和王海玲的歌,这些歌词与艺术家写作的台词相混合并展开对话。轮滑运动在中国大陆同样兴起于1980年代,在1989年杭州成功举办第三届亚洲轮滑锦标赛后变得更加普及,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陶辉的童年记忆。


展示屏幕前还放置着一双轮滑实物,与虚拟的影像构成了异质空间中的对话。日常的轮滑在此成为了时代速度的隐喻,似乎在运动中,渺小的个体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测量城市的尺度,用自身的运动衡量经济的节奏,并摸索着如何打破它的束缚。通过对个人记忆的追溯呈现当代人的集体经验,陶辉试图带动观者正视自身的文化历史、生存现状和社会身份。


▲ 《奔放》(静帧),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影像,12分03秒,2021。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关于策展人富源  



美凯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富源自2019年开启艺术中心的筹备工作。此前,她曾在纽约非营利艺术机构Independent Curator International、美国雕塑家Mark Di Suvero的纽约工作室Spacetime C.C.以及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工作。2016年至2019年期间,富源联合创立和运营非营利艺术空间Salt Projects,为青年艺术家和从业者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富源是美凯龙艺术中心支持的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之一,也是Artforum、ARTnews、BOMB、Flash Art、Frieze等艺术杂志的撰稿人。


 关于创始人车宣桥  



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车宣桥是一位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赞助人,她也是设计家居品牌THE SHOUTER的创始人。



 展览信息 


▲ “大象出走”展览海报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览“大象出走”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5日 - 4月16日

艺术家:方迪 李明 彭祖强 沈莘 陶辉

策展人:富源

地点: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梁卓君 责编/Sophie)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465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