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Bauhaus,德语意为“建筑之家”)是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包豪斯早在1933年就被迫关闭,但在此之后依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拥有根本性的影响力。
1919年,一战遮天的硝烟和血腥的空气刚刚散去,德意志帝国改制为魏玛共和国。百废待兴中,一个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学校——包豪斯成立了。包豪斯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建,该校的建校理念源自艺术与工艺运动,旨在将手工艺提升到与美术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专注于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包豪斯教学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家有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约瑟夫·阿尔贝斯(Josef Albers)、保罗·克莱( Paul Klee)、安妮·阿尔伯斯(Anne Albert)、玛丽安娜·勃兰特(Marianne Brandt)和马塞尔·布罗伊尔(Marcel Broad)等。这些艺术先锋认为当时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缺乏设计感,因而在保留传统美术教学之外,还着重教授学生实用技能和手工艺创作。包豪斯的许多独创理念对整个20世纪乃至后世的艺术、设计与建筑领域影响深远。学校最重要的核心来自它最早设立的教学大纲,即通过几何形式强调功能主义,并将实用技能的训练加入到艺术实践教学中。重点提示:这些在包豪斯任教的艺术与设计界先锋都是“技艺精湛”的原创大师。他们中有人用新的方式探索色彩理论,有人相信技术可以与艺术和设计完美结合并最终改善社会。包豪斯在艺术、建筑、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和排版设计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方法的核心是其原创且有影响力的课程。格罗皮乌斯将其描述为由同心环组成的轮子,外环代表vorkurs ,由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发起的为期六个月的“基础课程”,专注于设计的基本方面,特别是各种形式、颜色和材料的对比特性。中间的两个环代表两个中间的三年制课程——formlehre和werklehre,侧重于与形式相关的问题,一个以技术工艺和技能为导向的实用的、以研讨会为基础的教学计划。这些课程强调功能主义,特别是使用可以轻松复制的简单几何形式,这是未来几十年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概念关键。在车轮的中心是专门针对建筑施工的课程,向学生传授建筑设计、工程和建筑的基本知识,但强调在现代建筑过程中被认为已经丢失的个人工艺和工艺。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方法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消除竞争倾向,不仅培养个人创造力,而且培养社区意识和共同目标。前卫画家约翰内斯·伊顿和莱昂内尔·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以及雕塑家格哈德 ·马克斯(Gerhard Marcks)是格罗皮乌斯的首批任命教师。伊顿对学校的早期精神特别重要:凭借他在表现主义方面的背景,他负责最初强调定义包豪斯的浪漫中世纪主义,特别是他设计的“基础课程”。众所周知,他的表现主义和深奥的倾向使他与格罗皮乌斯的科学、社会学思维方法不一致,两人很快就发生了冲突。魏玛包豪斯艺术天坛对19世纪学校的新运动新风格的回应到1923年,伊顿离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匈牙利画家和摄影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他是格罗皮乌斯更自然的志同道合者。莫霍利·纳吉在某种程度上与构成主义的技术精神有关,但包豪斯早期还任命了重要的表现主义和受表现主义影响的画家,如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拉兹洛·莫霍利·纳吉(MeyerLászló Moholy-Nagy)不仅如此,包豪斯还包含跨媒体工作的艺术家,从雕塑到编舞,包括乔治·莫奇(Georg Much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1925年,包豪斯搬到了德国工业重镇德绍,开启了其最富有成效的活动时期。格罗皮乌斯为学校设计了一座新建筑,该建筑不仅被视为包豪斯的精神护身符,而且被视为现代功能主义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也正是在这里,学校终于创建了一个建筑系,这是其前身明显缺乏的东西。然而,到了1928年,格罗皮乌斯被他的工作以及与学校批评者日益激烈的斗争所累。他退了下来,把掌舵权交给了瑞士建筑师汉内斯·迈耶(Hannes Meyer)。领导建筑系的迈耶是一名活跃的共产主义者,他将他的政治思想融入学生组织和教学计划。他在包豪斯的战斗口号是:人民的需求,而不是奢侈品的需求。此时,学校继续发展壮大,但对迈耶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越来越多,他于1930年被降职为主任。1932年的地方选举使纳粹在德绍掌权后,包豪斯再次关闭并搬迁,这次迁往柏林,在那里它将看到自己存在的最后一年。在柏林,包豪斯在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指导下短暂地幸存下来,后者是功能主义建筑的著名倡导者,后来与格罗皮乌斯等所谓的国际风格联系在一起。然而,密斯·凡德罗的资源比他的前任所享有的资源要少得多,而且其师资已被剥夺去了许多最耀眼的明星。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Lugwig Mies van der Rohe)他试图将政治从学校的课程中解脱出来,但这种短暂的品牌重塑努力没有成功,当纳粹于1933年在全国上台时,学校在强烈的政治压力和威胁下无限期关闭。在关闭后的几十年里,包豪斯的影响力传播到其前任教职员工之中,然而由于法西斯主义的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迫逃离欧洲。格罗皮乌斯在1937年移居美国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并被视为将国际风格建筑引入美国和英语世界的重要人物。凡德罗也是如此,他与格罗皮乌斯同年抵达美国,成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的负责人。而四年前,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在北卡罗来纳州并被任命为黑山学院的绘画项目负责人,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是他的学生。在1933年从德国逃亡后,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匈牙利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成立了后来的新包豪斯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包豪斯的民族遗产也得到了复兴。马克斯·比尔(Max Bill)、莫霍利·纳吉和安妮·阿尔伯斯在将包豪斯哲学适应新时代上尤其重要。纳吉和阿尔伯斯将其改造成更适合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中运营的现代研究型大学,比尔则以混凝土艺术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几何抽象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后续运动。
1.Club Chair :Model B3(1925)Club Chair :Model B3, 1925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的经典B3型椅子是对19世纪客厅经典软垫“俱乐部椅”的革命性演绎,它是弯曲、重叠的不锈钢管的时尚融合,紧绷的矩形织物面板像几何形状一样漂浮在空间中。艺术家本人将这把椅子描述为“我最极端的作品......最不艺术、最合乎逻辑、最不‘舒适’和最机械的作品。”但这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体现了功能设计的突破性发展——这些是1920年代中期包豪斯的标志。它重量轻,易于移动,易于批量生产,符合学校设计理念的所有要求;其组件排列清晰,使其结构和用途清晰可见。布劳耶于1902年出生于匈牙利,是原始包豪斯一代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18岁时离开家乡佩奇,于1920年就读于格罗皮乌斯革命性的新学校,成为第一批学生之一。作为神童,他被任命为木制品店的负责人,并在巴黎逗留后于1925年回到包豪斯担任教师。他作为一名坚定的自行车手,将自行车视为现代设计的典范,并着迷于弯曲的车把——它由Mannesmann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管状钢制成。他意识到同样的材料可以弯曲而不会断裂,也可以用于家具设计:“俱乐部椅”是这一灵感时刻的结果。年轻的Marcel Breuer坐在1925年设计的B3椅之中正如艺术史学家谢默斯·佩恩(Seamus Payne)指出:“布劳耶的作品是有史以来第一把采用弯曲钢框架的椅子,它标志着现代家具新时代的开始,其设计即使在今天也保持着先进的外观。”二战后,意大利公司Gavina开始生产这把椅子,确保其对设计历史的长期影响,并将其作为“Wassily椅子”进行营销。1968年,美国公司Knoll收购了Gavina并开始生产Model B3,因此今天仍然可以购买。2.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 Germany(1919-1925)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 Germany, 1919-1925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以其矩形形状、玻璃幕墙和独特的垂直标志体现了包豪斯建筑的精神,并预测了未来几年将出现的许多发展方向。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出生于柏林一个文化和政治上人脉广泛的家庭,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退伍军人和公开信奉的爱国者,他对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倡导使他受到纳粹的追捕。与凡德罗、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现代建筑巨匠一样,他年轻时曾为颇具影响力的原现代主义建筑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工作,并于191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工业建筑的发展的文章,其中包括诸如谷物升降机之类的实用结构,这将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形式跟随功能”哲学的经典表述。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 Germany, 1919-19251919年,格罗皮乌斯从现有的两所学校——萨克森大公工艺美术学院和魏玛美术学院,组建了包豪斯学院,重新定义20世纪的工艺美术美学。上面著名的学校总部是于1925年搬迁到德绍而创建的。该项目由市议会资助,市议会也为该校址提供了土地。当时,包豪斯被视为德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正处于将自己重塑为现代工业中心的过程中。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 Germany, 1919-1925该建筑的创新特点之一是它在观者和整体建筑空间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三个翼楼根据其功能分开,不对称地相邻,呈环绕式分布。同时,在凹梁上使用玻璃墙,不仅创造了光线充足的内部,而且还允许从外部看到建筑物的内部功能,暗示了一种开放和透明的精神。该建筑提供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视角反映了格罗皮乌斯对社会进化的愿景:有了这座建筑的设计,出现一种更加平等、理性、有序的文化。这个引人注目的壁挂采用白色、灰色、黑色和棕色渐变排列的线条、矩形和正方形,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空间运动感,使这些形式似乎从纺织基材中退去并跃出。垂直和水平平面在不对称网格中活跃起来,棋盘表面不同部分之间的色调关联了起来。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于1899年出生在柏林,1925年她嫁给了包豪斯和黑山学院的教师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作为家具制造商的女儿,阿尔伯斯1919年在汉堡的一所应用艺术学校短暂学习,但很快就离开了,三年后就读于包豪斯。编织是为数不多的向女性开放的工作坊之一,但她最初十分不情愿地接受了它。她认为保罗·克利( Paul Klee)1927年的编织课程是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他一再坚持认为作品的最终形式不如导致它的过程重要”。她后来回忆说:“我听到克利说话,他说要排队散步,我想‘我会在任何地方都能穿线’。”她以创新和直观的方式处理她的作品,将包豪斯对形式追随功能的强调解释为试验编织过程的基本原则:例如,这件作品是纺织工作结合人造丝的第一件作品。1919年颁布的《魏玛共和国宪法》使妇女入学成为了可能,该宪法在原则上规定了男女均能自由选择教育和职业。在1919年至1933年的14年间,462名女性先后在魏玛、德绍和柏林的包豪斯学院学习过,她们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长期被诬蔑为“妇女阶层”的纺织工作室,在包豪斯取得了最符合工业生产原则的极大成就。包豪斯与中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19年留学日本学设计的陈之佛深受包豪斯美学风格的影响,他归国后任教于上海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并在上海创办“尚美图案馆”,专门从事工业产品的图案设计——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设计事务所。同样也是30年代,以庞薰琹、李有行、祝大年、沈福文等人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和设计教育家们早期赴欧留学的经历则推动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张光宇等现代设计先驱将包豪斯学院的理念与原则融入到他们的教学之中。因此,他们开创了现代设计学在中国的发展。之后,留法归国的郑可对中国工艺传统不断宣传、费心继承, 同时又对西方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和实践行为的全力吸收、自觉借鉴、改造运用情境。而庞薰琹则对于后者, 则是更多地延续了其所一贯秉持的扬弃态度,所以学者称:“庞薰琹是从现代绘画出发走向工艺, 并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感性地、综合地接受了工业革命后现代设计的成果”。1954年,包豪斯艺术家弗兰茨·埃尔利希(Franz Ehrlich)受政府委托,设计、建造一座民主德国驻北京的商贸中心。他被中国的古建筑迷住了,为天坛、颐和园、故宫、正阳门画了许多水彩写生,甚至在当时苏联主导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要求之下,尝试放弃透视法,而使用水墨画的作画方式。最后,他画好了设计图纸。在即将动工之际,这个项目却被叫停,原因是钢材紧缺。有限的钢材调往了另一处民主德国援建工程——一座军用无线电器材厂,同样是包豪斯的建筑风格,但没有任何中国传统风格的美学考虑,这就是今天的“798”艺术区。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包豪斯建筑群,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德国人在建筑质量上追求高标准的具体体现。1.(英)苏西·霍奇著,现代艺术的源代码,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09,第30页2.伊娃-玛利亚·森,韦昊昱.包豪斯:20世纪艺术、设计和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学院[J].装饰,2019,(11):50-63.3.连冕.中国现代设计先驱郑可的“包豪斯”情结 兼述其与庞薰琹之关系[J].新美术,2018,39(11):40-50.中传大设计文,百年包豪斯在中国的源与流.4.TATE https://www.tate.org.uk/5.The Art Story https://www.theartstory.org/6.bauhauskooperation https://www.bauhauskooperation.com/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更多展讯信息Boundless Exploration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主办方: 芭莎艺术、市文金服中心、芭意梦、千核科技、中毅文化协办方: 活力海珠主委会、高地文化、天盛集团、中贸圣佳、浩瀚文化GEEKSART新媒体艺术团队集合了艺术家、创意人、策展人、设计师、动画师、编程师、工程师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化人才,遵循“让新媒体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以人为本,专注展览策划、开发与运营,以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视角,融合艺术与科技,结合行为分析及创意编程,为IP、空间、展览注入新生能量,增强场域体验,升华精神内核,营造沉浸式的梦幻奇境,进而达成对人类感官意识世界探索的诉求。
团队原创IP新媒体艺术展览《每当星辰变幻时》从2019年至今已经巡展了10个城市,服务观展观众超过50万。团队联手芭莎艺术共创的《未知的边界》宁浩、韩庚、吕顺新媒体艺术展,网易游戏阴阳师线下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型体验展也即将在全国巡展。
GA词条是GeeksArt推出的一个全新栏目,在每期推送中,我们会为大家介绍一个与艺术、设计、科技各领域相关的词条;这些词条将会渗透在GeeksArt社区的每个模块,如:「GA分享」、「GA教育」、「GA研究」等。通过建构这样的关联网络,我们将把GeeksArt社区筑造成一个更具备高质量内容、兼顾深度及广度、有前瞻性的新媒体艺术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