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五一去哪儿?一路向西,到西北,看敦煌。
-
2023-04-27
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
敦煌者,盛大辉煌之意。
提到西北,一定不能错过的城市,就是敦煌了。
一提到敦煌,脑海中总会联想到沙漠、戈壁、烈日、莫高窟、飞天等画面。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因此,每当提到敦煌的时候,人们总是这样形容它:
“敦煌,此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


敦煌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新馆建成于2011年,建设用地1.6万平方米,呈长方形,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0米,地面二层,建筑高度24米。
建筑方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大师崔恺主持设计,整个建筑外形色调融长城、烽燧及古城堡式建筑等文化符号于一体,美观、庄重、大方。
新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内设展厅、文物库房、放映厅、休息厅等,以《华戎交会的都市》为展览主题,共设6个展厅。
博物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是弘扬敦煌文化、展示敦煌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敦煌学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
敦煌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整体布局分一序厅和五个展厅。
第一展厅两汉敦煌的大发展,第二展厅魏晋南北朝敦煌的继续发展,第三展厅隋唐时期敦煌的繁盛,第四展厅吐蕃与五代及宋、元、明时期,第五展厅清代对敦煌的开发。
一序厅、五展厅,大厅式与贯通式相结合,采取大场面、全景式,细节上求精,形式上求活。使展柜、文物、灯光、色彩与整个空间统一和谐,搭配恰当,为主题服务。既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
序厅

“华戎交会的都市”为主题的浮雕、敦煌及周边文物分布图、敦煌古代大事年表、敦煌历代建制沿革表。主要介绍敦煌史前文明。
敦煌地区早期的居民羌戎、乌孙、月氏族活动的情况以及匈奴在敦煌的活动情况,把观众的情绪带入敦煌久远的上古时代。
第一展厅:两汉敦煌的大发展

两汉为敦煌历史的新纪元。又分为西汉、东汉两组。
通过大量的图板,配合出土文物展示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
让观众尽情领略两汉时期丝绸贸易,商贾云集的壮观场景,深刻了解两汉时期敦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真实再现两汉时期敦煌人民波澜壮阔的生产、生活画面及佛教东渐的情况。
第二展厅: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继续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敦煌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特点是出土文物十分丰富,通过出土花砖、将士兵器、生活用品反映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
这一时期出土的器物也很有特色,精美别致与研究价值溶于一身的镇墓罐,多姿多彩的鸡首灶,古代边关将士使用的铜弩机,反映古代现实生活状况的陶仓,华丽的丝绸都把人们带入风情万种的十六国时期。
第三展厅:隋唐时期敦煌的繁盛

隋唐五代是敦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社会生产、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
敦煌成为中西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出土的料珠、围棋、玉器、陶器、牵驼俑等珍贵文物充分说明敦煌唐代作为商阜重镇、国际市场、胡商云集的历史史实。
五代是敦煌历史上特殊的一幕,经济文化与唐代一脉相承。吐蕃对敦煌的统治、张议潮归义军政权、西汉金山国、瓜沙曹氏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为敦煌中古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展厅:吐蕃与五代及宋、元、明时期

重点向观众娓娓道来西夏的历史文化,整体展览体现西夏的风格,展示西夏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
宋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汉唐以来敦煌兴盛的经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元、明时,蒙元政府曾对敦煌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使敦煌这个通西域的门户再次畅通,敦煌的经济文化又曾繁荣过一个阶段。
第五展厅:清代对敦煌的开发


馆 藏 文 物
现馆藏石器、陶器、铜器、瓷器、丝绸、汉简、砖刻等14类馆藏文物1348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8件(套),二级文物411件(套),三级文物1404件(套)。上迄新石器时期,下至明清时代,以汉唐文物最为丰富,史料价值最高,是古丝绸之路兴盛辉煌的历史印记。
(魏晋)青玉枕
魏晋时期,一级文物。出土于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村魏晋时期墓葬中。长22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和田青玉籽料,色青绿,表有黄褐色沁斑和裂绺,较泽润。磨制。基本保留玉籽料原状,体呈不规则椭圆,稍加打磨,不施雕琢,上下面不平整,边棱浑圆。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颈之下,用途为枕具,属葬殓用玉。


(汉)熊足砚
汉代,一级文物。1982年敦煌市南湖林场汉墓出土。直径12厘米,高2.5厘米。灰色,石质较细,圆形,圆形石砚下有等距离的三足,三个足为熊头造像,圆目怒齿,雕刻精致。砚池平整,微凹。砚外缘有一圈下陷小台,似为盖盖的合口,盖佚。外沿阴刻一周锯齿纹。


(魏晋)君宜官位龙凤纹铜镜
魏晋时期的铜镜保存完整,拥有龙凤纹饰,清楚记载“君宜官位”字样,是表达祝福的民间赠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魏晋圆雕龟
敦煌市七里镇出土。龟呈站立姿,抬头向前。龟尾伸出似在前行,背铸回型龟甲纹饰。造型生动美观。龟被古人视作长寿之物,将龟置于墓葬中,可能借喻墓主人高龄。另一方面也具有镇墓的作用,具有一种威严感,表现出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及地位。


(西晋)李广墨绘砖
“李广”画像砖,魏晋,一级文物。1991年12月敦煌市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灰色,呈长方形,四周勾绘白色边框。图中骏马备鞍鞯,四蹄腾空,马尾飞扬,做奔腾状。马上人物头戴冠,阔面丰颐,上唇蓄八字须。穿交领窄袖衫,转身回头拉弓欲射,榜题“李广”。画砖墨线描绘,寥寥数笔,较好的表现了千钧一发的回头射箭瞬间时刻。现藏敦煌市博物馆。


(魏晋)伏羲画像砖
一级文物。1991年12月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砖呈正方形,边长37厘米,厚5厘米。砖四周勾绘白色边框,画面中央绘伏羲一身。白色打底,墨线勾勒轮廓,然后施以红、黄等色。伏羲,人首蛇身,头戴三樑冠,脑后发丝飘起,下颏蓄胡须,左肩长翼,手持规,尾弯曲,墨线勾绘网状纹。伏羲胸部画有圆圈,外圈墨线、内圈红粗线绘制。圈内墨绘金乌,乌颈长,昂首,展翅飞翔状。


(魏晋)“通信校尉”银印
该印银质方形,通高2厘米,边长2.5厘米,重74.8克。上置一龟形纽,龟作昂首状,四足站立,刚劲有力,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其龟甲纹饰錾刻得细腻工整,阴刻篆书“通信校尉”四字,印文字体严谨规整。


(汉)苣
汉大苣,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敦煌境内汉长城遗址,长2.43米。因年代久远颜色已有点发灰,部分地方已炭化,但外形基本保存完好。苣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主要指用于城防照明的火把,而汉代边塞出土的苣主要用于燃放烽烟预警。


敦煌市博物1995年被酒泉地区行署、敦煌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9月被酒泉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共青团酒泉市委、酒泉市文明办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被酒泉市科学技术协会表彰为酒泉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12月,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文物局评为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10月被评为酒泉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0年12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 敦煌

此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
图片来源:敦煌博物馆官网、视觉中国、游敦煌
博展联盟 · 三潮元老 联名的
绿植盲盒 - 植游宋潮
一起体验养成系快乐
感受发芽的喜悦!
-End-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