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什么是新表现主义?

原创 2023-05-03


乔治·巴塞利兹《Madame Demoiselle a long way from the coast》,布面油画,302×427cm,2019年



上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在以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为主导的西方艺术世界中异军突起。作为具象绘画的复兴,它主张返回西方绘画传统,返回到手工图像绘制。那么,到底何为新表现主义?又为何会出现传统绘画的“回归”?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你一一解读。



二战后,波普艺术(Pop Art)、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和极少主义(Minimalism)这几类新艺术形式很快成为西方艺坛主流。其反对的正是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当人们开始反问架上绘画是否真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时,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已经带着绘画悄然“归来”。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静物》(Still Life),1976-1977年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夜的秩序》(The Orders of the Night),356×463cm,1996年 



新表现主义的兴起


虽然,新表现主义广义上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表现主义特征、带有具象形象的绘画在欧洲和美国的复兴。但德国新表现主义在这场艺术潮流中,却被认为最具代表性。相比于其他国家,德国艺术家早在60年代初就已开始进行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活动。


安塞姆·基弗《Eisen-Steig》,综合材料,220×380×27.9cm,1986年


伴随二战硝烟的结束,德国被一分为二成东西德两个国家,柏林成为冷战的聚集点,其影响力和地位也完全丧失。这使德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加之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随美国文化一起席卷德国和整个欧洲,文化失落更是冲击着一代人。


一方面,德国艺术家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想要更为大胆的表达;另一方面,在冷战的现实下,艺术家开始反思战争和历史带给社会以及人类的影响,并寻找自己的文化艺术根基。


乔治·巴塞利兹《Orange Eater(IX)》,布面油画,146×114cm,1981年


作为德国第一代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在童年时期经历二战,长大后从东德迁居到西柏林。这些经历都直接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1969年,他开始创作著名的“上下倒置”系列绘画,作品中的倒置形象颠覆了绘画应有的秩序感和主题性。巴塞利兹在创作中故意使用粗犷的风格和加重的颜色直接传递情绪,并有意忽视绘画的叙事性和象征性。


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与此同时,在德国另一座城市杜塞尔多夫,新表现主义绘画也在悄然兴起。当时正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Düsseldorf Academy)任教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推动了一系列与政治运动相关的艺术实践——“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并积极在学生中推广。这直接影响了比他年轻一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们关心政治以及德国历史和社会现实,主张以艺术介入社会生活,改变社会的理想。这其中就包括博伊斯的学生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


约尔格·伊门多夫《Lidl-Block》,木头、尼龙,1967年


伊门多夫在学生时代非常活跃,参加各地艺术活动,并在博伊斯的影响下创作表演行为艺术。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并不在装置或行为艺术,便逐渐开始创作有主题内容和人物的“政治绘画”。他的作品继承德国表现主义的部分形式技巧,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其代表作《德国咖啡馆》(Cafe Deutschland)就是对德国社会现状的概括性描述和批判。


约尔格·伊门多夫《德国咖啡馆》,布面丙烯,29.2×21.6cm,1978年

约尔格·伊门多夫《德国咖啡馆(战争风格)》(Cafe Deutschland(Style War)),布面丙烯,280×350.7cm,1980年

从70年代末开始,伊门多夫与乔治·巴塞利玆、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A.R.彭克(A.R. Penck)等人,共同掀起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浪潮,并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至此,新表现主义已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绘画复兴运动。


从左至右:乔治·巴塞利玆、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佩尔·基尔科比(Per Kirkeby)和约尔格·伊门多夫在德国科隆,1987年


绘画的多样性


吕佩尔茨曾在采访中说道:新表现主义不过是一个暂时概念。它与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实际没有很大联系。而艺术家笔下狂放好战的绘画只与绘画本身有关,与摆脱小市民的狭隘有关,是为使自己的绘画更具活力。绘画的意义在于绘画本身。


马库斯·吕佩尔茨《大勺子》(The Large Spoon),201.6×331.5cm,1982年

马库斯·吕佩尔茨《工作室》(Atelier),41.7×55.9cm,1973-1974年

由此可见,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艺术活动,并没有形成固定团体或流派性组织,且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大相径庭。因此,除了他们都进行具象绘画创作外,人们几乎很难发现艺术家们的作品有相对统一的风格。


安塞姆·基弗《Seraphim》,综合材料,320.7×330.8cm,1983-1984年


基弗的绘画作品就极具个人特点。他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而是作为一位“拿着故事碎片的叙述者”,重新面对残酷的历史。他常运用各种不同材料实现绘画与装置的结合,当观者看到作品时,很难将其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但具象绘画依然是基弗作品的基础部分,并往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A.R.彭克《无题》(Untitled),1974年

A.R.彭克《无题》(Untitled),1974年


另一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A.R.彭克的经历相对比较特殊。他不像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在艺术生涯早期就从东德迁居到西德,而是一直在东德生活和创作。但由于其作品在西德和美国展出,彭克便一直被东德艺术体制排除在外。因此,其作品更多透露出边缘性和反叛性,以及反主流和体制的个人游离感,且艺术语言也更加抽象和符号化。


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第二个案例》(Der zweite Fall),丝网印刷,1995年


而“资本主义现实运动”(Capitalist Realism)的创立者西格玛·波尔克,也被认为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二战后从东德逃往西德,并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西格玛在早期创作中广告、杂志和报纸的视觉材料用拼贴方式与绘画结合,以此讽刺50年代“经济奇迹”之后在西德蓬勃发展的消费主义文化。



国际潮流的发展


198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展览“绘画的新精神”(A New Spirit of Painting),宣告了绘画在欧洲的整体性“回归”。而该展览上最重要的两个群体,除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外,另一个则是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家。与德国艺术家作品中带有的强烈政治色彩不同,超前卫艺术家更关注本地艺术和文化传统。


超前卫艺术家中著名的“3C”——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弗兰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佐恩·库基(Enzo Cucchi)都在作品中以不同绘画方式探索着自己的文化渊源。


桑德罗·基亚《西西弗斯的懒惰》(The Idleness of Sisyphus),1981年

弗兰西斯科·克莱门特《无题》(Untitled),1984年


在“绘画的新精神”展览上,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是仅有的两位美国参展艺术家之一。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其早期作品大多是具象形象和对现成物质材料的综合运用,这与基弗的绘画形式有相似之处。不过,施纳贝尔并不像德国或者意大利艺术家对本国民族文化和历史有浓厚兴趣,而是在创作中更多渗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视觉和情感张力。


朱利安·施纳贝尔《同性恋绘画》(Homo Painting),1981年
朱利安·施纳贝尔《沉睡的人类》(Humanity Asleep),1982年


说到美国新表现主义,就不得不提及艺术家苏珊·罗森伯格(Susan Rothenberg)。她在70年代初创作的以马为母体的系列作品,极具历史性和暗喻性。她曾说:“画马是免得去画人的做法,它是人性的象征,其实是一幅自画像。”


苏珊·罗森伯格《Untitled Drawing,No.41.》, 1977年


苏珊·罗森伯格《自行车手》(Biker),1984年


实际上,很多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在80年代后,个人风格愈发独特且发展方向丰富。因此,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呈现大多是个体化的。而有些艺术家由于在同时期从事绘画创作,也常被认为也是新表现主义的一部分,但这种指称并不准确。


西格玛·波尔克《无题》(Untitled),68.3×101.3cm,1999年

桑德罗·基亚《拄着拐杖的流浪者(在意大利的狗)》(The Wayfarer with His Cane (Dog In Italian)),布面油画,162×130cm,2017年


当然,新表现主义画家风格虽各具特色,但他们都讲究绘画过程中的即兴和情感突发,试图还原绘画本来的目的,用看似简单粗犷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如美国艺术评论家芭芭拉·罗斯(Barbara Rose)在其著作《美国绘画,80年代:批评的阐释》中所说:“绘画,其实就是人”。











编辑、文  朱仪丹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新表现主义 艺术流派

108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