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策展:点燃创意火花,打造文化奇观的魔术

2023-10-30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热潮中,整个社会对“大美术”的需求不断增长,通过展览策划把更多优秀艺术作品推向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审美文化的期待与需求,以展览构筑国际艺术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策展在增进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方面的重要价值。
自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开设“策展在中国”学术论坛以来,一直在策展理念研究、举办学术展览、扶持青年策展人等领域不断探索,从第一届论坛提出了建立“中国策展学”的概念,此后的论坛分别围绕“策展与时代”“全球化与在地化”“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持续拓展和深化中国策展学的学科发展。日前,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召开的2023年“策展在中国”论坛主题为“策展与文化赋能”,聚焦策展学科发展及策展人的社会文化责任和展览的社会文化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发展方向,以期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树立起策展的社会责任。
01 共生共建:激活地方文化的“创新力”

▲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展厅现场

▲ 观众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欣赏江城旧影

湖北武汉是“85美术新潮”的重要策源地,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进入21世纪以后,依托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推出的高品质展览,武汉地区的文化艺术和展览策划不断勃兴,武汉这座城市的策展史价值也日益突显。作为近年武汉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级文化展览活动,“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于去年12月28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合美术馆三馆同期开展,近半年来,武汉双年展频频登榜热搜,成为文化旅游最佳景点和艺术爱好者的当红“打卡”地。预约访问量逾52万余人次,网络多平台转载浏览总量逾1000万人次,不仅引发了国内外艺术界广泛认可和关注,而且充分彰显了武汉人文特色与城市创新活力,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社会交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亮丽名片。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表示,武汉双年展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武汉向现代国际化大都市转型的同时,凝聚了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力量。同时,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多元生态,繁荣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局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化’与‘地方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联系,在不断开拓视野的同时,激活了地方文化的创新活力。”

在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看来,双/三年展最主要的文化特质包括“国际性与在地性”“当代性与前沿性”“规模性、持续性与可期待性”。其中,国际性往往伴随着在地性、本土性的问题,以广州美术学院展出的“榴莲·榴莲”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例,该展以广州作为展览讨论的出发点,思考广州与东南亚之间文化历史的关系,以及东南亚的文化问题在国际化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如何以区域艺术连结全球化中错置、复杂的艺术生态议题,‘榴莲展’用具有东南亚文化象征意义的榴莲去提出问题,展现独立有意味的态度,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展览流’模式,持续探索东南亚当代艺术与在地艺术生态的策展弹性空间。”王璜生说。

在水乡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的三大主题展之一的“虹——来自桥的世界”则以“桥”为线索,集结了费俊、张永和、赖声川、霍建起、丘挺、王绍强等国内外30余位(个)跨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团体,融合不同的创作媒介,以艺术、舞蹈等多种形式致敬苏州的桥。

这些策展实例印证了双年展不只是展示艺术的秀场,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机制和社会搭建交流的通道和平台,调动各方资源,站在国际的视野充分展示“在地化”的特色,从而增强各个城市国际双年展的辨识度,有效扩大城市影响力。

显然,双年展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非凡的,而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也尤为重要。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分享了该馆通过策展助力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一是通过讲述城市故事,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二是构建公众可参与的文化艺术空间,服务城市居民。三是打造文化地标,彰显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近年来,武汉美术馆推出了“武汉·武汉——一部艺术链接的城市史”“老武汉 ·新武汉——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日新月异——武汉美术馆馆藏工业版画作品展”“艺术之城:金城银行的前世今生”等一系列高品质展览,这些展览注重梳理和展示武汉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通过观察武汉这座城市当下的发展状态和文化生态,提出对城市发展相关话题和问题的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展览叙事线索和策划路径。

02 双向赋能: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力”

▲  中国美术学院策划推出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策展在今天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和文化场景中,在讲好中国的城市故事、建立城市的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策展也为乡村振兴进行文化赋能,如何通过策展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最终将策展的成果深植于乡村文化的根脉,与文旅产业实现双向互补?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在贵州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带领实验艺术系师生组建关中艺术合作社,创办每年一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在河南洛阳甘泉村开展的驻地艺术创作项目,艺术家黄于纲在湖南凤凰县苗寨做的“金竹山计划”,艺术家李牧回到家乡江苏徐州推进的“仇庄项目”,艺术家陈荣新入驻福建厦门后田村发起的“后天计划”……这些介入乡村的艺术实践都发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艺术家实际参与乡村生活、生产和建设,运用多种手段,以合作、互动、再计划的形式,呈现乡村文明传统,激活乡村文化遗产,凝聚村民主体意识,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构筑本地文化共同体,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那么,策展、策展人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引领某个地区实际的艺术乡建,这是一种策展行为。将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搬回到美术馆做一个展览,这也是一种策展行为。还有一些新型的策展人,比如社区策展人,角色更像一个街道办主任,在整个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这样的社区策展人最近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说,乡村所面临的问题和诉求不同,因此艺术乡建要解决的问题也错综复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应所有的人群,而是要为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方案,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艺术在乡建当中不是目标,而是工具和手段。
近年来,单一的观光式旅游越来越向文化旅游转型,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所受到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但是,这种高热度之下的开发往往是被动的,对乡村相对陌生化的文化挖掘,可能会造成对乡村文化的误读,甚至是滥用。在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中,策展如何与之形成链接、形成共建?

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现场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姚珊珊提出,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媒介空间,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它既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又容纳游客的观看和互动,在双向参与下让乡村文化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在这样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策展就不再是一种对艺术作品展示的策划,也不是带有自主性的展示某种研究的叙事,而是拓展为更广泛的策划概念,它是一种带有功能意义的,关于文化和空间的整体策划行为,是关于如何建构和运用文化记忆媒介的一种策划,所呈现出的其实是一种本土文化内涵经典化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典,同时它能容纳当地和外来人的体验,是一种可参与性的综合性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创造新的消费形式,促成交往带动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以及对更大区域范围的多样化的长久文化认同。这种策划,其实既包括综合的公共空间的建构,也包括艺术创作对于乡村的规划和介入,甚至还包括长期的人才计划,是一种以艺术为具体手段的文化策划行为,不仅涉及空间,也跨越时间,能够协同艺术实践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姚珊珊说。

事实上,在具体的策划实践中,无论是政策落实的保障机制方面、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方面,还是与数字科技等领域的再融合等方面,都可以和乡村碰撞出新的火花,同时乡村文化元素的介入,也可反哺传统的策展行为,带来新的可能性。

03 探索边界:城市内外的“策展力”

广义的策展,不局限于策划一场展览,而是关注如何让广义艺术走向公众,走进城市,并实现社会关系的联动,这种对展览认知的反思与开拓意味着对于城市内外“策展力”边界的再定义。

▲  北京地瓜社区一号二号空间将社区闲置空间转化为新的共用共享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子书提出“社会设计”的概念,他认为,用社会设计的方法去修复和重构组织创新中的社会关系,将是当下策展人、设计师所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地瓜社区的创始人,周子书营造的社区共享空间,倡导社会性规划设计,鼓励居民参与,其对空间的人本思考实际已经超越了地下空间,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将“空间”改造成有温度的“场所”。地瓜引力的背后,是独特的价值观和活动策划方法。周子书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策展不只是为历史和叙事,而是用空间作为一种工具,通过设计、改造和再利用进行重组,创造性地链接激活差异化的人们对生活的想象,进而展开创新行动。创造性地艺术设计加上科学性的社会人类学再加上务实性的社会工作是我的方法论。”

“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展览项目开展的自画像活动

在公共文化空间,除了观看,观者也可以通过参与得到一种新的视角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将内在感悟与现实生活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相联结,按下隐藏的创造力开关,获得一种不同于即时性娱乐的纾压方法,将注意力放在感受身边之人、之物上,从而拓宽思域的边界。入选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展览项目“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即是一个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策展实践,将艺术疗愈纳入美术馆展览系统,一方面,协调多方资源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探讨当代展览模式的更多可能性,积极开发主题性的公教活动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展览也将结合本土人文环境梳理国内艺术疗愈现状,通过理论、实际例子及学术公教等板块逐步探讨何为艺术治疗,不断探索美术馆作为疗愈空间的可行性、挑战与优势。青年策展人刘舒畅说:“由心理学引导的艺术疗愈和由艺术家引导的艺术疗愈两方面展现出跨学科碰撞的意义值得策展人深入研究,未来的展览内容必定是跨学科融合的,无论是生态艺术、数字艺术,对策展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应创造更多尽可能平等的对话空间,与艺术家共同成长,通过展览策划创造更多的可能。”

无论是改变传统的策展定式,还是在展览自身方向上,进一步开放成为一个文化的场域,让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参与进来。无论如何,展览策划的逻辑化推进都是不容忽视的,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美术理论家鲁虹致力于通过长期深入的美术研究来进行展览策划的逻辑铺陈,他指出:“策展是学术的延伸,要做好学术研究;策展人要从问题出发做好田野调查;策展应该系列化、逻辑化。”

策展之能在于策展之力,只有深刻理解当代艺术与文化、城市、科技、生活之间共融、共建、共享、共生的内在关联,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来思考策展学的构建,尤其是策展实践的中国特色,才能使策展成为一种建设性和持久性的文化动力。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838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