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南京大学首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投石智能携手共创AI艺术新篇章

原创 03-01

2024年2月27日,南京大学在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学校将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一举措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南京大学此举不仅彰显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更体现了对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坚定决心。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介绍和阐释了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表示,南大发挥文理综合性优势,汇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课程资源,集全校之力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南京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学校将构建“1+X+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旨在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原理;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旨在提升学生的AI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旨在探索AI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前景。这一方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深入的人工智能学习平台。
  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围绕新文科建设,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理念,率先和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落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课程和训练营。
  2023年,为进一步强化南京大学美育育人功能,进一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南京投石就作为合作伙伴为南京大学开办过2期AI美育课程训练营,分别是《中国古典艺术的AI计算、生成与美育》训练营和《AI与中西视觉文明互鉴”美育实践训练营》,并且成功举办第一期《AI与中华美学气韵再生——南京大学新媒体美育创新实践展》,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南京大学官网和微信公众号都做了详细报道。

  在2023年7月,在俄罗斯叶卡特琳娜堡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俄罗斯文化博览会上,南京大学和投石智能联合主办的“中国古典艺术的AI计算、生成与美育”创作实践成果,作为中国特色文旅的代表受邀参展,并获得美国“设计界奥斯卡”——2023缪斯设计奖银奖,12月代表中国文旅企业亮相日本东京的内容营销展览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创新性技术的展示,不仅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更被新华网、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南报网等权威媒体平台报道,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目前,第二期《AI与中西视觉文明互鉴”美育实践展》正在策展制作中。
  在这一合作中,南京投石智能的专业团队为南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学生们在专业教师和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度解析和挖掘中国山水美学的内涵,将古典美学理论与优秀的艺术作品相结合,提炼出相应的“艺术文本”。通过训练AI模型,他们成功地在数字屏幕上再现了大师们的艺术风格,展现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近期,南京投石智能与南京大学师生共同探索了“AI for Arts”的新世界。他们利用AI技术再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师的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屏幕呈现出沈周、黄公望、仇英等大师的笔触、线条和艺术气韵。这一项目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南京大学在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
  2024年2月27日,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再度携手,就即将举办的第二期《AI与中西视觉文明互鉴》美育实践展进行深入研讨。此次展览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中西视觉艺术的融合,展现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在南京大学AI中西文明互鉴工作坊会议上,双方专家从艺术理论角度、山水自然、花花世界、人物、其他等多个方向为展览出谋划策。他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将AI技术与中西视觉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展览内容展现两种文明之间的互鉴与融合。

  艺术搭台AI起舞多科参与
  让AI技术的基础——数字成为穿越时空的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来自南大物理学院、环境学院、艺术学院、社会学院等院系的师生们,充分迸发想象力,调集自己的知识创意,在AI艺术海洋遨游,成功提炼了若干让AI足以生成有效的中华传统艺术的“密码”(Prompt,一种AI提示词,指利用自然语言来指导或激发人工智能模型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在数字屏幕上构建了一系列酷炫的虚拟艺术品。

  学生用AI创作的部分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
  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南大学子在专业教师和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度解析和挖掘中国山水美学、江南文化的内涵,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框架和优秀的中国古典艺术作品进行结合,从中提炼相应的“艺术文本”,通过训练AI模型,在数字屏幕上再现了沈周、黄公望、仇英等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师的笔触、线条、结构乃至满满的艺术气韵。
  调动学生热情释放无限想象力
  在AI绘画实践中,他们还融入数字交互及多种新媒体艺术创作手段,打造视听结合多感官体验装置,进行线下美学空间展示。同时,基于数字山水审美的基本形态,继续训练和优化“数字艺术家”背后算法和人工智能数据模型,进而构建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核心要素、以江南文化为载体的数字元宇宙。

  在同学们的延伸创意和头脑风暴下,形成了沉浸空间、数字长卷、互动装置等一系列AI艺术作品,一起来看看师生们的作品吧!
  作品1:三生万物
  展示数字艺术世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实现“技术宇宙”与“文化宇宙”的交融过程,展示“原作”“不成功的作品”和“成功作品”的神奇转化,感受人工智能创作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意象。

  作品2:气韵再生
  展示AI技术在再创造经典艺术作品中的潜力,呈现AI模型的再生性创作过程,本地化部署AI图像生成软件,预设现代地标性景区图像的处理数据,体验一键生成数字山水画名家笔下山河湖海的过程,感悟不同山水画名家的作品特点和美学意境,感受经典艺术的永恒魅力。

  作品3:丹青墨语
  利用AI技术复原的黄公望数字人形象,接入数字人交流平台进行语音和动态训练,利用热门的人工智能语言Python,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进行推理机的训练,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提供更全面且立体地黄公望形象IP,实现观众与黄公望的跨时空交流。

  作品4:笑傲江湖
  采用游戏引擎Unity制作,以“数字沈周”绘制的山水画作为主题,使用多通道的Shader渲染技术,扫描由观众现场创作设计的二维图像,利用实时生成物体模型将其呈现至画面中,观众亲手绘制的扁舟会在“大师”的山水画中遨游,体验虚拟与现实实时交互的巧妙感,感受数字化艺术的魅力和创造性转化的力量。

  作品5:审美书页
  将电子屏幕和新媒体艺术创作工具相结合,利用隔空交互的方式,通过挥动手臂的速度和幅度来控制画面切换的状态,结合凌空手势缩放的功能,自由切换屏幕上的学生制作的山水画作素材,结合leap motion技术和Touch Designer技术,打造隔空交互的全新感官体验,提供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参考,探索美学的多样性和互动的可能性,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的魅力和创新。

  作品6:指尖灵犀
  通过声画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装置,对AI绘画的本质——进行视觉化表达,以“数字仇英”所创作的中国古典山水画为基础,引入动态粒子引擎和音画互动技术,通过拨动激光琴弦触发画面中的实时粒子变化效果,实现科技与古典美学的交融,将点和面的交替变化效果进行呈现,借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象,展示中国美学的魅力和深远的审美趣味,感受古典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作品7:艺道启才
  利用AI技术打破中国古典美学的壁垒,创新地呈现AIGC技术的创造力,更加准确、生动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通过“数字沈周”的演讲,深入了解中国美学基本概念,“气韵生动”“神”“妙”“逸品”,通过科技引领,开启中华美学的新时代,感悟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和独到之处。

  作品8:茶韵悠然
  背景画面元素为“AI沈周”生成,采用具有震动感应功能的茶具,当茶水倒入茶具或轻摇茶具时,内置传感器捕捉动作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指令传输至电脑,触发相应动态画面。

  作品9:青韵绘世
  以黄公望和沈周的经典山水画为灵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再创作,还原黄公望和沈周笔下湖光山色的雅致气韵,增添渔火、沙鸥和扁舟等中式美学元素,感受数字山水之间的生趣韵味。

  作品10:羽迹回归
  通过AI技术生成的花枝作为底图,融入动态飞鸟元素,利用具有震动感应功能的鸟笼触发飞鸟动效,轻轻晃动鸟笼,惊动飞鸟,等待鸟笼慢慢恢复静止,小鸟便会飞回花枝上栖息。


  这一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内容,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平台。通过参与这一项目,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AI技能和创新思维,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京投石智能的加入为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利用先进的AI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气质,为学生们呈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AI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平台。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探索更多AI技术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共同为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南京投石科技公司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活动 企业访谈 AI 美育 人工智能

543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