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王之纲:一个清华理工生的“数字艺术”之旅

原创 05-09


我喜欢内容表达,在很多重要选择的时候,这份骨子里的热爱会帮我做出决定,带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王之纲
王之纲在创作

一排顶天立地的展示架将王之纲的办公室分成两个空间,靠窗的一侧是由办公桌、阅读椅、户外折叠床组成的个人办公区,另一侧是铺着黑色灯芯绒桌布的大会议桌,日光薄膜从天花板洒下柔光。王之纲在会议桌一侧接受采访,他穿着黑色高领衫,标志性的卷发,脸型瘦削,显得精干而松弛。

王之纲是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也是国内顶尖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师。作为清华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他的作品以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见长,擅长将动画、影像、交互技术、空间造型与舞台表演艺术进行跨界融合与创新,为公众创造出新颖的审美体验,展现出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与责任。

采访围绕他的“跨界”教育背景、教学和创作理念、技术观等话题展开,在他语气平和的讲述中,客观理性的工科生与感知敏锐的艺术家形象渐渐融为一体,愈发生动起来。

因为心底的热爱,一步步找到“跨界”科技与艺术的职业道路

1995年,王之纲参加高考,梦想考入清华建筑系,这是当时清华唯一一个工科和艺术结合的院系。恰巧那年建筑系招考火爆,机缘巧合,他到了精仪系。

精仪系被戏称为“万金油”专业,样样都要学,大学四年,王之纲打下了扎实的工科基础,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成绩最好的课程是机械制图,得益于从小画画的手绘功底,他排名年级第一。与艺术相关的音乐、摄影、电影、戏剧也成为他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以为专业再与艺术无缘,幸运的他在硕士期间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1999年推研时,王之纲选择读陆达教授的硕士,与“计算机动画”结缘。陆达老师申请到一个国家重点专项,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做数字电影特效的工作室。那时候,提供3D建模、动画特效和高效渲染功能的三维软件Maya1.0版本刚于1998年发布,王之纲成为国内第一批接触三维动画,并在电影领域应用的设计师之一。

硕士毕业后的两年间,王之纲到中国戏曲学院工作,建设动画实验室。这段经历不仅使他系统而全面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也与同年入职的张武结下了深厚友谊,两人后来在舞台美术领域有过多次合作。

2004年,王之纲到清华美院读博,师从包林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中的技术问题。“从艺术、科技、哲学方面探讨技术文明与现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我以前从没接触过的领域。”博士期间的学习让他开始从更高层面重新审视艺术创作。

作品《暖》

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成为信息艺术设计系的一名年轻教师。2005年成立的信息艺术设计系是清华美院最年轻的系,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质,该系最初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是在工业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系以及影像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梳理融合而成的。从清华工科本硕,到清华美院博士,早年的求学和实践经历,为王之纲从事信息艺术设计研究与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喜欢内容表达,在很多重要选择的时候,这份骨子里的热爱会帮我做出决定,带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王之纲说。

关注“真问题”,鼓励学生从一手信息里找到与真实社会的联系

王之纲在美院教学


在清华美院,王之纲开设了“新媒体艺术创作”“三维动画设计”“虚拟现实动画设计”等多门课程,其中“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是面向研究生的实践类课程,也是校级精品课。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媒介、叙事和体验四大核心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广泛了解当代艺术和设计中使用数字技术的创作及其对当代媒体的社会和开放文化的影响。学生还要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电子控制以及视觉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

“设计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和纯粹的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它带有一定的使命感、一定的任务性和功能性。如果艺术家对整个世界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身处的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是做不出好的设计作品的。”王之纲经常对学生说,“要去了解社会真实的那一面,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你产生真正的叙事和艺术表达动力。如果没有这种真实的动力和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我们做的数字的和虚拟的表达会显得非常空洞,会变成纯粹的形式语言,非常容易同质化,也找不到你自己的表达根基和脉络。”

由此,他为“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探究主题,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改造和更新、身体与媒介关系、数据可视化等,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绝不能生活在“信息茧房”里面,不能由二手信息构成对世界的全部认知和理解。他要求学生深入城市、走进农村、回到家乡深入调研,获取“一手信息”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真问题。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再选择合适的媒介或工具去创作和表达,水到渠成。

“我是一个工科出身的人,从艺术表达来讲,不那么在意形式语言,而是更关注信息传递的内核。找到问题所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形式语言来去表达这个问题,这是我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王之纲说。

虽然王之纲不喜欢被贴上“技术控”标签,但他的确一直在主动了解和学习技术,因为只有去了解,才能知道新技术带来的表现可能性是什么。“技术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的一个缩影,技术哲学成为新媒体艺术背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系统,艺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就是一种人类语言的进化,只是更加综合多维。”面对包括AI在内的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王之纲首先会判断技术带来的是短期改变还是长期改变,如果判断的结果是长期影响,就一定要掌握,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和创作里,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做准备。

王之纲珍惜每一次备课机会,“因为灵感或者创意其实是零散的,不太容易成体系,但备课是一个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梳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讲课过程中,特别是创作课上,他很愿意跟学生互动交流,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思路,以共同探讨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通过他们的创作,我会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他们反馈我的一些思考和经验。”

交互作品《骷髅幻戏图》是王之纲与研究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一次创作实践,它延展了宋画原著中蕴含的生死观,观者通过团扇画进入幻境,通过交互技术操控大骷髅控制悬丝,小骷髅随着乐律跳动,在即时的交互体验中感受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理解和感受作品背后塑造的生死之幻和诙谐之趣。

王之纲笑言教学压力不小,每年授课量达到五百多课时,最高时有六七百课时,因为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只有3名教师。“每次创作辅导,都是我自己的一次创作,非常烧脑”,特别在11月和12月,课程排得非常满,以至于全年课程结束后,明显感觉体力和精力均已达到身体的极限。

作品《图恩格尔》

教学之外,他开展大量科研工作,通过构建方法论,指导更多设计师开展创作。截至目前,累计承担了3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媒体艺术视野下宋代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课题五“智能化、多模态、5G+8K、交互式沉浸直播系统设计与开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课题“宋代绘画中市井空间的新媒体艺术转化”等。

近两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艺术的创作流程、传播路径和体验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024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数字艺术艺委会应运而生,王之纲担任副主任。“中国需要从主流层面构建数字艺术价值体系”,这也是新职务赋予他的新使命。

不拘泥于特定技术,创新探索空间叙事语言的多种可能性

“‘信息’是服务于传播的,它需要被理解、需要达成共识,因此信息的内核和内涵是重要元素。”王之纲很重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强调“不要将艺术表达局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要真正建立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引发观众主动思考、唤起大众的情感和记忆。”

王之纲担任冬奥会开闭幕式视频总监时的工作照

王之纲的创作观念体现在所承担的多项国家级重大活动的多媒体设计实践中。以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为例,作为视频总监,王之纲负责整体的视觉创意设计。从2020年项目启动开始,他与团队经历了上百次的线上线下会议,创意也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更新与迭代,始终坚持以“情感表现”为核心,最终确定围绕“同心圆”概念建构整体视觉。

冬奥会开闭幕式“同心圆”概念的部分视觉呈现

“从最开始的倒计时,到会徽展示,到圆舞曲,再到最后的点火仪式,几乎所有的议程和节目都是在不断强化‘圆满’‘融合’‘团结’的设计理念,去完成对‘残健融合’的美好向往,去建构一个全世界人民心中对圆满、团结、和谐的世界的期许。”王之纲说,除了同心圆的主题概念之外,也充分运用了有能量的色彩,去迸发释放一种内心的世界。

正是由于新媒体艺术带来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和真实融合等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剧场舞台、大型建筑、展览馆、博物馆、小型装置等“旧空间”,都可能成为新媒体艺术叙事的新载体,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大先生》光影秀


早在十多年前,王之纲及其团队就开启了清华大学“光影秀”的叙事表达。比如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主楼的“水木清华”投影秀、2016年庆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的光影秀“博物馆之夜”等。夜幕之下,一束束主题影像投到清华标志性建筑的外立面,成为当年令全校师生耳目一新的视觉艺术体验。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主题光影秀《大先生》从室外走入室内,以百年历史的清华大礼堂内部空间作为承载界面,梁思成、朱自清、马约翰、叶企孙、顾毓琇等一代大师一一“亮相”,与当代青年“对话”,借助3D扫描技术和数字化虚拟场景,现场师生沉浸在360度环绕式视听体验中。

近年来,王之纲在舞台、戏剧演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创造出全新的舞台视觉表现与观演感受,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话剧《茶馆》《活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堂吉诃德》《推拿》《生命档案》《枫树林》等,歌剧《楚庄王》《茶花女》《白鹿原》等都是他的戏剧代表作。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导演慕名而来,邀请王之纲担任多媒体设计负责人,这一剧目社会反响巨大,已经公开演出超过百场。

谈及是什么契机让他从大学时代的孟京辉先锋戏剧爱好者,发展成为戏剧舞台的创作者,他讲起了一段渊源。他的“前同事”、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武是享誉剧坛的视觉艺术家,为孟京辉数十部话剧打造惊艳的舞台。在张武引荐下,王之纲参与到多部孟京辉戏剧的多媒体设计工作中。“彼此认可度很高,沟通方式自由而且高效,审美也非常同频,一起合作能创造出让我们自己都会非常有成就感的作品。”话剧《堂吉诃德》的舞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舞台采用了六段风格迥异的多媒体影像,每一段多媒体创意都诞生于与导演、舞美的思维碰撞和反复研究,与话剧的整体呈现配合得十分严谨。最后一段影像,在空灵的音乐声中出现一个动态的“矛盾空间”,极具现代感地回顾了堂吉诃德荒诞不羁又极具理想主义光辉的一生,影像与舞台布景和灯光完美配合,构成整个戏剧的结尾,将四百年前史诗般的英雄精神映射进每个观众的内心。

王之纲很喜欢“新媒体艺术”的提法,因为“新”就意味着永远不过时。但也因为“新”,就要求他既要去发掘新技术带来的感官上的新奇体验,又要建立技术与作品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艺术创作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

做热爱生活的体验派,从日常生活汲取灵感和能量

王之纲每年飞行里程几十万公里,甚至有过一年200多天的飞行记录。尽管近两年出差相对减少,时间对他而言仍然是稀缺资源。

“时间总体上讲是不太够用的。但是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肯定要放弃有些部分,或者次要和零碎事务,慢慢地要更多聚焦自己长期的目标。”王之纲说。

尽管授课强度大,还有高密度的创作成果产出,但王之纲不是工作狂,不以忙碌为乐,如今,他更是在有意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对于没有弹性的事情,比如教学,必须全面保障时间投入;对于需要积累的事情,比如创意和灵感获取,分解到日常点滴;对于相对可控的事情,比如运动和家庭陪伴,努力追求质量而不是一味堆时长。

他笑言,“我是一个相对来讲松弛的人,会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调整,知道什么时候是最要劲儿的,必须高强度投入,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松一点”。

王之纲是典型的体验派,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去观察、思考和积累,似乎一切体验都能转化成他人生创意库的素材。“创作者首先要对社会、对生活保持一种热爱,从生活中汲取能量,获得满足感。”他善于从各种小事中获得创作灵感,随耳听到的一个广播,飞机上翻到杂志的某个小片段,看展览或看剧时的感受等等,都可能会成为他的创作元素。创作元素不能直接转化成创意和作品,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他笑言,在截稿日期的紧迫感下,会高强度地把此前的积累转换出来,发展成为最终的创意设计作品。

奔跑中的王之纲

运动是王之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心体验运动中自己心理状态的变化,感知身体的极限和边界在哪里,再将这些感受融入个人经验库。他曾是精仪系篮球队主力,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活跃在篮球场上。如今,他宁肯取消一些工作,也不愿意牺牲运动时间。“我会在骑车、跑步等时间去消化日常吸收的灵感和信息,现在完全静下来想事情太奢侈了。”

去国外出差,每到一个城市,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跑鞋去城里跑一圈。“我用自己的脚丈量后,对这个城市的空间、河流的方向、重要地标位置有属于自己的非常直观的认知,而不是完全靠一张地图或者是打车去哪,这个体验对我挺重要的。”跑步时,他也在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在乌兰浩特零下30度的气温里跑步,呼出气来,脸上、眉毛上、睫毛上全是冰碴,他体验极端天气下的生理变化;在马拉松赛场上,他体验长距离奔跑带来的心理变化;日常跑步,他留意奔跑状态下的骨骼运动,感受身体核心的支撑,以及脚与地面摩擦所带来的动力变化,从而更好理解人在时空中的位置关系。

最近三四年,他更加喜欢羽毛球运动,先打磨单一技术,掌握之后上场跟队友配合,“羽毛球又是另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感受,每一场球相当于一次即兴创作,或者说与创作的状态有很多共性,面对对手给予的反馈,通过概率计算预判下一步的结果。”

“除了体育锻炼功能以外,运动对大脑的训练、对生活的感知都会有促进,都是相通的。无论哪种运动,从中学到的每一项单一技术,相当于创作时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最终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写成一首诗。”王之纲说。

这种非常善于发掘底层逻辑,敏锐找到不同领域内在联系,并且汲取各自所长的能力,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王之纲得以在艺术与科技之间自在“跨界”,而对生活的热爱,对运动的投入,也为他产出源源不断的设计作品打下了充沛的体能和脑力基础。

王之纲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1995级本科、1999级硕士,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知名多媒体视觉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体验设计。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大咖专访 趋势创新 幕后故事

9180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