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互动数字叙事探究——以“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

原创 07-22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互动数字叙事探究——以“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

摘要:【目的】基于小程序设计的虚拟博物馆逐渐成为当今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云游敦煌”小程序为研究对象,探讨互动数字叙事在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互动叙事形式,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应用现状、设计表现、基本特征等方面分析“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的互动数字叙事应用。【结果】虚拟博物馆小程序通过游戏体验类和视听影像类的互动数字叙事设计创新,建构了贯穿于文本内外的互动叙事与用户参与,营造了空间、时间和情感三重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推动了故事内容与文化体验在多样媒介与平台之间流转。【结论】未来,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互动数字叙事,还需着力扩大叙事主体范围、优化交互技术、强化叙事内容的精神表达。

关键词:互动数字叙事;文化遗产保护;虚拟博物馆小程序;数字叙事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5.02.002

本文著录格式:王超群 ,陈巧 .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互动数字叙事探究——以“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 [J]. 中国传媒科技,2025,32(2):18-2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湖南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SP24YBC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超群(1982—),女,湖南郴州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与管理;陈巧(2000—),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与管理。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打造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历史文物,打破时空的限制,使文物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2]。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基于小程序设计的虚拟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小程序不仅具有便捷的访问性,还能结合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和沉浸式的文化教育。

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博物馆的展示模式也被信息和意义建构的主题性路径所取代,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3],在虚拟博物馆中,通过互动式的数字叙事,观众可以更主动地与展品进行互动、探索历史,甚至在虚拟空间中重新构建历史场景。这种叙事方式具有强互动性和反应性,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示非线性叙事的感染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NO.1

互动数字叙事理论及其在虚拟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互动数字叙事(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涉及计算机科学、文艺理论、传播学和游戏学等多个学科的交织。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 年使用计算机程序 Eliza 与使用者进行文本交互。2008 年,国际互动叙事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Interactive Narrative,ISIN)的成立,标志着该研究领域的规范化和组织化,推动了互动数字叙事理论的深入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互动数字叙事的实践范围也逐步扩展,从最初的交互文本、电影、游戏,发展到如今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高等教育等领域。

1.1 互动数字叙事理论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叙事学逐渐与多种媒介相结合,渗透到电影、超文本、游戏等数字媒体领域 [4]。在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阶段时,研究的焦点已从单纯的文本中心转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分析 [5]。借助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交互性,人类通过交互界面实现了人与技术、事物及周边环境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结。这种联结不仅强化了互动性,也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从而推动了互动数字叙事(InteractiveDigital Narrative)的发展,为叙事学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互动数字叙事的研究学者哈姆特·寇安尼兹(Hartmut Koenitz)等人在《互动数字叙事:历史、理论与实践》中,也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条轨迹,一是基于文本的互动数字叙事,包括互动小说、超文本小说等;二是结合音视频技术的互动电影、剧集等,三是以复杂叙事设计为特点的实验形式,包括视频游戏、虚拟现实(VR)类游戏等 [6]。在《故事的变身》一书中也探讨了关于叙事与媒介、叙事与互动的两大关系,分析了从互动小说到人工智能支撑的互动戏剧等新兴叙事形式,并比较了电影《楚门的世界》和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展示了故事作为一种意义形式如何在新旧媒介中呈现多重变身 [7]。

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叙事者为主体,强调自上而下的线性结构,而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交互性”和“沉浸性”逐渐取代了传统叙事中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逻辑,成为叙事的关键要素。受叙者以虚拟的方式间接或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玛丽 - 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在研究中指出互动数字叙事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在程序化和参与式的环境中,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元素,譬如冒险游戏或交互性叙事等方式,激发参与者的能动性,使叙事更加开放、灵活 [8]。从受众的体验效果来看,沉浸式是互动数字叙事的核心特点,克里斯蒂安·罗斯(Christian Roth)和哈特穆特·寇安尼兹(Hartmut Koenitz)从可用性、可信度等 12个维度评估互动数字叙事的用户体验 [9]。玛丽 - 劳尔·瑞安将“沉浸式”的叙事体验分为叙事沉浸和游戏沉浸,叙事沉浸包含空间、时间和情感维度 [10]。

综上所述,互动数字叙事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构建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叙事体验。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交互性、沉浸感和跨媒介特性。交互性涵盖了文本内与文本外的多种交互方式,赋予受众更大的参与感与控制权;沉浸感则通过多维度的体验(如情感、空间、时间等)将受众带入一个仿真的虚拟世界,增强了故事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跨媒介特性不仅体现在叙事技巧的多样化,还深刻重塑了内容、受众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传统叙事形式的界限。互动数字叙事不仅是叙事形式的创新,它还反映了技术、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示了数字时代故事讲述的新维度。

1.2 互动数字叙事理论在虚拟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互动数字叙事理论在虚拟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数字交互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其为数字博物馆的参与者提供了高参与度、高性价比的互动体验。目前,“数字交互技术”设计可分为数字、虚拟影像交互和智能感知交互两类。

数字与虚拟影像交互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更为逼真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数字与虚拟影像交互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 3D 建模等技术实现,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通过 AR、3D 技术让用户沉浸式地“走进”巴黎圣母院,体验其历史与文化;故宫博物院官网推出的“全景故宫”运用 VR 全景技术享受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数字展厅设置了“大唐遗宝展”“唐代壁画珍藏馆”等不同主题的 VR 展。这些技术不仅增加了展品的可视化深度,还使得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与展品进行沉浸式互动。

智能感知交互技术可以分为语音交互、触知觉交互和体感交互,将观众的生理、物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纳入设计考量,实现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如上海博物馆在其官方微信小程序中设置了语音导览功能,观众只需说出展品的名称或编号,小程序即可播放详细的语音讲解;香港历史博物馆则通过触知觉交互装置展示传统手工艺品,观众可以触摸屏幕,查看粤绣的细节,并观看针法的动画演示,这种互动增强了观众对手工艺品的直观认知与体验。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观众通过身体动作来与虚拟的恐龙环境进行交互,当观众做出跳跃动作,可能会触发翼龙从头顶飞过的特效等。

1.3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在互动数字叙事应用上的独特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虚拟博物馆小程序成为新兴的数字平台,凭借其轻便、便捷和社交的属性,正在成为虚拟博物馆的新兴载体,小程序平台不仅能够继承现有虚拟博物馆中的互动设计技术,还能够结合互动数字叙事在应用创新上展现独特优势。

1.3.1 便捷访问与个性化体验并重


小程序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即开即用”,用户无须经历烦琐的下载安装流程,仅需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即可访问,这一便捷性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即时性需求。根据技术接受模型(ATM),个体对于技术的接受程度主要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因素的影响。在虚拟博物馆小程序使用情境中,其便捷的访问特性恰好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迫切需求,从而削减了用户在使用进程中的感知成本,提升了用户对该技术应用的初始接受意愿。在满足便捷访问的同时,虚拟博物馆小程序能够基于用户自主选择制定个性化模式。在小程序首页设置多个文化主题板块,用户能够依据自身兴趣点击进入特定的板块,小程序能够根据用户进入的板块提供更深入、多样的互动活动,让用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深度文化体验和互动式学习。在提升用户参与感和满意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使用黏性。

1.3.2 轻量化设计与多媒介形式的高效融合


相比传统的虚拟博物馆网站,小程序在交互设计上通常更加精简和轻量化。在界面设计上追求简洁、流畅,以适应移动端操作的便捷性。这种简化设计使得观众可以迅速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直接参与互动,而不会被繁杂的内容和复杂的界面所干扰。互动数字叙事通常涉及多种媒介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融合,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作为一个轻量化平台,小程序在整合这些跨媒介元素时展现了极高的灵活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互动体验。例如,用户不仅可以浏览展品的高清图片,还可以通过短视频、语音解说等形式获取更多维度的展品信息。小程序较为精简的架构,能够快速地加载内容和展示界面,减少了传统虚拟博物馆网站中可能出现的烦琐页面切换和复杂加载过程,确保了互动叙事的流畅性与即时性。这种高效的表现,使得小程序在实现互动数字叙事时,能够保持内容的丰富性和用户体验的顺畅性。

1.3.3 社交分享功能扩大叙事延展性


传统数字博物馆往往侧重于专业策展,以传递信息为主要模式。小程序依托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其社交功能可为互动数字叙事提供更加多维度和延展性的体验。用户在参观虚拟博物馆后,可以通过小程序分享自己拍摄的虚拟展品或参观心得,参与到基于展品主题的线上讨论和挑战活动中。在社交网络的信息扩散效应下,引发围绕展品主题的网络讨论,形成广泛的互动效应,用户在分享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展品的认知与理解,将自身的情感、思考与文化感悟融入其中,从而使展品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成为用户情感与数字互动的载体。这种情感连接的强化,进一步推动用户主动融入互动数字叙事体系之中,成为叙事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户所生成的内容(UGC),无论是讨论观点、创意故事还是挑战成果,都在社交平台的传播网络中形成了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叙事分支,极大地丰富了虚拟博物馆原本相对固定的叙事内容,提升了叙事的多样性与延展性。


NO.2

虚拟博物馆“云游敦煌”小程序互动数字叙事思维的设计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在此背景下,敦煌研究院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联合推出了“云游敦煌”小程序,这是首个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小程序。其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综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融入人的互动行为,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参与感强的文化叙事空间。截至 2024 年 10 月,“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已吸引超过 2 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成为弘扬敦煌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数字化平台。其互动数字叙事思维在小程序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2.1 基于游戏体验的互动叙事设计


游戏的核心特征在于玩家通过选择、行动和决策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使得每个玩家的故事体验都具有独特性和深度。数字敦煌小程序的游戏设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非线性叙事的沉浸式深度互动游戏,另一类是轻量级互动游戏,旨在增强用户体验和个性化参与感。

“数字藏经洞”作为基于非线性叙事的深度互动游戏的代表,结合高清扫描技术和游戏引擎物理渲染,成功将藏经洞及其文物在游戏世界中 1∶1 复刻。玩家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等历史时期,亲历藏经洞的发展。通过自由探索、游戏互动、复杂叙事和跨时空沉浸的设计,让玩家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和历史,激发对敦煌莫高窟的关注。

与此相对的是轻量级互动游戏,主要通过简单有趣的互动形式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个性化体验。这类游戏通常不涉及复杂剧情,而是通过简易操作和选择,使用户轻松参与并创造独特体验。如在“云游敦煌动画剧”板块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敦煌动画剧,为壁画故事进行配音,“敦煌岁时节令”让用户选择出生日期,生成对应的敦煌节令背景和图像,帮助用户了解与之相应的传统节日、习俗以及敦煌艺术。“点亮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让用户在线重现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传统,感受敦煌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2.2 基于视听影像的互动叙事设计

以影像为载体的互动叙事设计,通常结合影像、声音、动画等视觉形象为叙事媒介,通过视听结合、自由选择、情感互动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叙事体验,在小程序的使用中由用户个性化选择叙事影像、时空、片段。

“寻境敦煌”板块利用了 360 度全景技术等科技能力,实现了对第 285 窟的 1∶1 高精度立体还原,提供了沉浸式的虚拟参观体验。在线上版本中,用户可以自由探索洞窟,浏览壁画故事,了解洞窟的文化内涵。用户在点击进入“寻境敦煌”后,首先通过短片了解 285 窟的背景信息,然后互动点击“点灯”进入洞窟进行虚拟参观。整个体验围绕“善”这一主题,分为四个章节:信善、劝善、向善、文明的交响。每个章节通过不同的互动设计推动用户深入理解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如在第二章“劝善”中,通过“点击仙草,吹撒善念仙药”了解《五百强盗成佛图》的故事情节。第四章“文明的交响”让用户点击壁画中的不同宗教神佛图案,点亮乐谱并吹奏琵琶、唢呐、鼓等民族乐器,结合视听多感官体验不同宗教、民族和地域艺术风格的交融,向用户传达 285 窟的文化内涵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意义。在完成章节之后,用户可以自主点击壁画细节进行参观,在点亮 10 个壁画细节以后用户还可以进行互动分享。


NO.3

虚拟博物馆“云游敦煌”小程序互动数字叙事的基本特征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作为数字平台建设的代表之一,也是互动数字叙事理论在实践中的最新阶段。它不仅继承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功能,还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展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多维和富有表现力。以下结合互动数字叙事理论中的三大核心特点——互动性、沉浸性和跨媒介性,对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的功能进行分析。

3.1 互动性:建构贯穿于文本内外的互动叙事与用户参与


在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叙事中,提高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参与度是贯穿整个数字博物馆进行交互性叙事的最终目的。用户通过部分或者完全参与,主动融入并体验虚拟博物馆的叙事进程。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文本内外的多层次互动设计,吸引用户参与体验。

3.1.1 文本内互动性:深化内容的代入感


互动数字叙事下的虚拟博物馆的文本设计旨在构建具有“有凝聚力的叙事”,在确保叙事的复杂性和逼真性,同时帮助用户深入理解叙事事件的内容和意义。具有叙述性的游戏互动也是互动数字叙事发展至今的最新应用阶段,在互动游戏设计中的互动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嵌入式叙事、应变式叙事和节点式叙事 [11]。嵌入式叙事将故事背景融入用户互动中,用户无须干预即可发现,应变式叙事强调动态变化,根据用户行为实时调整故事走向,而节点式叙事位于两者之间,是指通过多个节点推动故事发展,用户通过不同的节点推动故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云游敦煌中的“数字藏经洞”项目的互动叙事结构以节点式叙事为主,嵌入式为辅。进入游戏后,玩家可选择三条主线进行探索:S1 线浏览文物展览,收集知识点,S3 线探索洞内文物,了解文化。S2 线为互动叙事主线,围绕藏经洞的历史展开,以唐、宋、清三个时期为线索,通过节点式叙事展开四个章节:僧统之窟、酒的诞生、百年封存、文物之殇。游戏共设计了 15 个互动点和 6 个互动游戏,每个章节处设置了至少 3 个互动点和一个互动游戏,这些互动内容与历史知识镶嵌在一起,形成用户和叙事文本的充分交互,如在 TG2 游戏点,用户开凿窟壁时,必须按照现实的开凿顺序,从上到下操作。这种互动设计不仅增加趣味性,也帮助玩家通过实践了解藏经洞的历史与文化。随着游戏的推进,玩家逐步串联故事块,了解藏经洞的前世今生。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看,通过与文本的反复互动,实现高参与性的体验,也能够强化用户对于藏经洞知识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的认知和行动。

3.1.2 文本外互动性:加强用户社会联系


除了文本内的互动设计,“云游敦煌”小程序还注重用户与虚拟博物馆系统本身、其他用户以及平台的交互。云游敦煌“今日话语”功能,每天为用户推荐一幅敦煌壁画、一则相关故事和一句经典箴言,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在为用户持续更新文化内容的同时,增加文本外的互动。此外,如在体验完整的数字藏经洞之后,会生成二维码分享,授予用户“文物抢救者”的称号,展示累计用户穿越年份,解锁场景和收集的知识卡片,提升用户的归属感,鼓励用户与他人分享成就。在微博上有关于 # 云游敦煌 # 的话题浏览量高达 1.2 亿,B站也有大量二创视频。在叙事文本外引入社交元素,让用户在参与叙事的同时,还能与他人互动建立情感联系。特别是在文娱产品中,这种情感的共享与传播至关重要,在加深用户对叙事文本的认同感的同时,还能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推动文化传播,强化整体的文化体验。

3.2 沉浸性:营造空间、时间和情感三重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在互动数字叙事理论的发展中,沉浸感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质量,还能够深刻影响故事的传播效果和用户的情感共鸣。根据瑞安对沉浸类型的划分,以下从空间沉浸、时间沉浸、情感沉浸三个方面对云游敦煌进行分析。

3.2.1 空间沉浸:增强地方感


叙事空间沉浸指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对叙述文本内容所呈现的地理空间产生认同,从而实现身临其境的感受。地方感是用户与文本情感认同的纽带,通过对地方的认同,用户产生地方依恋和空间沉浸。空间沉浸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设计实现。首先是真实的空间模拟,“数字藏经洞”在采集和复原阶段,利用高清数字照扫和三维建模实现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以毫米级 1∶1 高精度的镜像孪生。此外,还对莫高窟的历史环境和生态背景进行了还原。音效方面,采集了敦煌莫高窟现场的钟声、风声和回响声,并以敦煌古曲为主旋律,还原了古代莫高窟的真实场景。其次是用户的动态交互,用户可以在数字藏经洞中自由走动、探索和互动,通过触发情节和参与历史事件(如开凿洞窟、抄写佛经等任务),获得更大的空间控制权,主动参与叙事过程。最后是文化环境的设计,一个精心构建的虚拟空间往往是与文化情境相结合的,通过在空间中植入特定的文化符号、叙事线索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丢失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被分为三段,其中的中段和尾段流散到日本和法国。通过文物跌宕起伏的一生,用户不仅能了解其历史价值,还能在情感上与地方产生共鸣,激发地方依恋和文化自信。

3.2.2 时间沉浸:提升参与感


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采用双重时间逻辑来实现时间沉浸的效果,双重时间逻辑指的是故事展开的时间和故事阅读的时间,即要实现故事时间的叙事设计和用户游戏体验时间延长 [12]。故事时间的叙事设计通过历史的“穿越”让用户感知时间的流动。在“数字藏经洞”中,用户不仅可以阅读或观看故事,而且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不同历史时期,亲身体验藏经洞文物的产生、封存、重现、流失到再次聚首。在探索过程中,用户不断“回到过去”,体验敦煌文化遗产的变迁,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感和时间流动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延长用户的体验时间来进一步强化时间沉浸感,小程序的叙事结构多采用节点式叙事和线性叙事相结合,不仅确保了故事的连贯性,还通过层级推进的游戏设计激发了用户的探索欲望。随着每个谜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如在藏经洞中收集颜料、在“声动画语”通过观察画面细节进行问答等游戏设计,用户不仅逐步深入故事情节,还能够深入了解有关敦煌文物和历史知识。在游戏时间和故事时间的交织,使得用户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同时体验到文化遗产的历史叙述和个人的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在时间的流动中体验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从而实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时间沉浸感。

3.2.3 情感沉浸:强化文化认同


根据假装游戏理论,情感沉浸分为面向自我的情感和面向他人的情感,用户在数字藏经洞的故事体验中,以故事边缘人的身份参与到文本的叙事中,帮助人物 NPC(非玩家角色)洪辩法师开凿洞窟,凉亭僧人誊抄金刚经、帮助僧人封存藏经洞,最后用户亲存的文物被多国掠夺,直到今天才得以看见《破酒历》的数字呈现。用户在面向自我的情感上从好奇、遗憾到充满希望的情绪变化,用户个人情感的投入增强了用户对文物保护和文化复兴的认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悠久历史和国家认同。面向他人的情感主要包括对“数字藏经洞”故事中的 NPC 产生情感,以及和他人分享交流后产生的情感,用户在探索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洪辩法师及其弟子对敦煌文化的守护和奉献,也让用户对 NPC 投入情感,从而影响对故事整体的情感认同。在与他人共享和交流“数字藏经洞”的游戏体验后的共鸣与反思,能够激发受众之间的共鸣和对外部情感的连接,产生情感沉浸。

3.3 跨媒介:推动故事内容与文化体验在多样媒介与平台之间流转

跨媒介叙事强调内容在不同媒介的扩展和延伸,使得故事的内容能够在多个平台和形式之间流动和发展,丰富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跨媒介特点进行分析。

3.3.1 媒介形式互补,丰富内容多样性


媒介形式的互补与融合指的是不同的媒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媒介技术结合使用,以弥补单一媒介的局限性。“云游敦煌”小程序收集和展示了敦煌莫高窟大量文物信息,壁画、雕塑等文物本身承载了大量的艺术信息,为了让用户更全面地理解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小程序结合图像与文字在“探索”板块按“艺术形式”“朝代”“颜色”等栏目分类,结合音频、视频在“探索”板块设置了“视频”栏目,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历史和对外传播记录等,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和生动的视角。在“新文创”板块,结合互动元素,设置了“声语动画”“云游敦煌动画剧”等栏目增加用户的参与感,调动用户的积极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强用户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仅是表面的知识点。在“新文创”板块中“寻境敦煌”“数字藏经洞”栏目,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更为复杂的 VR、AR、三维建模、云游戏等技术,通过复杂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数字内容与用户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为生动且有参与感的文化体验。

3.3.2 媒介叙事延展,实现多维文化体验


叙事文本在不同媒介和平台上延续与扩展,能够有效丰富叙事内容,增强用户的参与感,进而实现更加多维的文化体验。“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移动端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将其延伸至 PC 端等其他平台,用户通过社交分享功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传播至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中,从而促进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互动。除此之外,小程序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跨媒介互动,在小程序中“探索”板块中,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壁画、雕塑等内容标记“想去”,这些标记将指引用户在实地参观时重点关注相关作品,增强参观的针对性和深度。在线下参观过程中,用户还可以借助小程序中的“翻卡片”功能,快速获取高频故事或典故的背景知识,弥补传统参观体验中即时信息不足的空白。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参与,能够让叙事内容跨越单一平台的限制,用户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深化对敦煌文化的理解,在多个平台和媒介中进行多维度的体验和认知。


NO.4

互动数字叙事下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建设功效与改进策略


在互动数字叙事理论的支撑下,虚拟博物馆小程序正革新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但两者的融合仍处在初步融合阶段,尚有许多维度值得进一步深化与探索。

4.1 互动数字叙事下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建设功效


互动数字叙事下的虚拟博物馆小程序,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工具,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激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这种创新的交互模式,虚拟博物馆小程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主动获取,还深化了观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知,推动了文化的更广泛传播。

4.1.1 增强互动体验,提升用户参与度


虚拟博物馆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交互式体验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用户参与访问。传统博物馆往往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即通过展览板、语音导航等方式向现场游客介绍文物和历史,而虚拟博物馆通过运用虚拟互动技术,允许用户在展览过程中主动参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展品进行深入了解,如“云游敦煌”中主界面分为“探索”“游览”“保护”“新文创”等功能,高度自由的探索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兴趣和参与感,使他们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交互式体验不仅限于对展品的简单浏览,而是通过各种交互手段(如虚拟导览、信息点击、情境体验等)促进用户与博物馆内容之间的多层次互动,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此外,通过轻量级的小程序,能够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这种高可访问性也更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数字原住民。

4.1.2 丰富博物馆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通过数字化和虚拟化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博物馆对场地和实物展品的限制,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在线可访问的内容。除了可以展示实体博物馆的藏品以外,还可以呈现因保护或者空间限制无法展示的文物和遗址,扩展博物馆的展示边界。同时,虚拟博物馆还可以创作出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形式,如叠加增强现实 AR 技术,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再现历史场景,如“云游敦煌”中敦煌壁画的动态展示;结合互动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或虚拟场景重现等,增强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虚拟博物馆不仅依赖于丰富的藏品资源,还结合了节庆、纪念日等时机定期推出虚拟展览和活动,丰富博物馆内容的同时也能有效吸引和维系用户,增强虚拟博物馆的活跃度和吸引力,如敦煌莫高窟推出的“敦煌岁时节令”“点亮莫高窟”等功能。

4.1.3 深化社会教育,推动文化传播


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出现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传统的文化遗产教育往往依赖于线下教学,且受限于地理位置、设施条件和资源分配,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难以接触到文化遗产资源。而虚拟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探索和学习文化遗产。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参与、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看”和“听”,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种虚拟学习平台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也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此外,虚拟博物馆小程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形成基于共享服务和对外传播的数字互联体系,使得全球观众能够跨越地理界限,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与艺术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度。

4.2 互动数字叙事下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改进策略


当前虚拟博物馆与互动数字叙事的结合已经初步成熟,在文化遗产的策展和传播上展示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虚拟博物馆与互动数字叙事的结合可进一步改进与深化,为数字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2.1 叙事主体范围的多元化扩展


受众作为互动数字叙事的主体之一,可以影响和塑造叙事内容。程序设计中可以引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身份等,鼓励受众从自身角度解读展品或主题,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体验。除了程序内的互动体验,还应拓展受众的具身体验,激励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创作平台等参与文物故事的撰写、角色设计等创作活动,发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二次创作能力,从而推动文化的再创造。此外,跨领域合作可以为展览内容提供更准确、丰富的文化解读,使虚拟博物馆展示不仅具有学术性,还能在艺术和创意层面形成多元互动的文化体验。可以通过数字叙事培训班和文化遗产创意工作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举办的数字叙事工作坊,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博物馆从业人员、艺术家和教育者掌握数字叙事技术。但在扩展叙事主体的边界时,也需要注重内容的整合性和准确性,避免信息碎片化影响观众对博物馆文化的整体理解。

4.2.2 优化交互技术的应用深度


技术是推动互动数字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决定了其叙事结构、形式、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当下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向人性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方向演进,让虚拟环境中受众能以自然、简便的方式与展品互动,形成“无形又无处不在,有形又自然和谐”的普适交互模式 [14]。然而,在数字藏经洞的实际游戏体验上,仍有待优化之处,如部分场景缺乏自由交互探索,任务系统仍偏向单一线性,个性化的互动体验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通过引入 AIGC技术,可以在叙事文本的自动化生成上实现更高水平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帮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更加自主的探索与互动,为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交互体验注入更多智能元素,如运用文生视频类大模型自动生成与展品相关的历史场景,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体验质量。

4.2.3 强化叙事内容的文化精神表达


互动数字叙事的设计理念不仅局限于娱乐性和吸引用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设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强化文化认同感。目前不少虚拟博物馆小程序的设计往往更偏重于展品的视觉呈现,如利用高清图像、虚拟漫游等技术应用,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但其故事剧情设计和互动玩法往往都停留在表面的“物质展示”,缺乏对展品背后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文化精神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是虚拟博物馆小程序互动数字叙事的设计核心。互动数字叙事与文物的结合,不能仅视为展品展示的任务,而是一个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互动数字叙事作品时,首先要在叙事文本的创作前深挖文化背景,在文化符号、语言的设计、叙事结构、文化思维等元素的设计上精心构思。让用户与叙事文本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更加深刻且持久的文化传递效果,帮助他们在互动中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思考。


结语


互动数字叙事作为数字时代下的新方法,融合了多学科的优势。在应用于虚拟博物馆的小程序设计中,不仅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还能够提炼和重构文物的核心精神与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此外,通过多维度的交互设计,实现用户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度链接,推动文化遗产的二次创作与传播。但在实际结合应用中,需要注重叙事内容的文化精神表达,跳脱传统叙事思维,扩展叙事主体,同时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交互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数字叙事将在虚拟博物馆中发挥更大潜力,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共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2024-04-15)[2024-12-0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404/content_6945341. htm.

[2] 张凡 . 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N/OL].[2023-04-07][2024-12-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479605010580806&wfr=spider&for=pc.

[3] 成章恒,李若欣 . 数字时代虚拟博物馆设计研究 [J]. 参花,2024(22):50-52.

[4] 何雅柔 . 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叙事研究 [D]. 广州:暨南大学,2016:4-5.

[5] 余敏 . 互动数字叙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系统要素和提升对策 [J]. 图书情报知识,2024(5):65-75.

[6]Koenitz H,Ferri G,Haahr M,et al. Interactive DigitalNarrative: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Routledge,2015:56-99.

[7]Ryan M L. Avatars of Story[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2006.

[8] 刘芮,张丽华 . 互动数字叙事视角下档案游戏化开发路径探析——以《第七档案室》为例 [J]. 档案学研究,2023(6):102-109.

[9]Roth C,Koenitz H. Evaluating the user experienceof 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C]//Proceedings of the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AlternateRealities.2016:31-36.

[10] 余文娟 . 玛丽——劳尔·瑞安的数字叙事理论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64-65.

[11] 王广新,王悦 . 支持智慧学习的语境化叙事游戏开发与学习效果验证 [J]. 中国远程教育,2019(10):20-28,92-93.

[12]Ryan,Marie-Laure. Narrative as Virtual Reality:Immers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ElectronicMedia [M].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2001:127-128.

初审:张怡文

复审:陈旭管

终审:李 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传媒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云游敦煌小程序 互动数字叙事 虚拟博物馆

5861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