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活动回顾 | 艺术与科技:未来媒体的当下与未来
-
原创 前天

从算法生成的诗意到虚拟现实的幻境
从人机交互的默契到空间装置的震撼
“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
勾勒着未来媒体艺术的星图
叩问着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未来式命题


“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自7月12日开幕以来,18天内进馆预约参观人数近20000人次,收获来自社会各界和网络媒体的一致好评。展览期间,美术馆集结展览策展人、评审委员与媒体嘉宾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会议以“镜像叠展·未来媒体与创新实践”为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会议内容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艺术教育与从业者深刻的自我审视和价值追问,讨论直指当下艺术教育的根本命题。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本展览策展人
本次研讨会拟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其一,深入剖析 “光舟遂航 —— 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 参展作品的特色与亮点;其二,结合前期展览现场评审情况及各院校作品呈现形态,聚焦实验艺术教育展开研讨。
目前,该展览已通过 “提名 — 评审” 双重机制,汇集全国十二所艺术院校的四十三件(组)硕博毕业作品成果。未来如何保障此类展览的可持续性,如何推动学生作品展与金鸡湖美术馆及苏州工业园区提供的平台实现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展览影响力,仍需各位共同探索。
此外,立足实验艺术、跨媒体及综合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思考当下艺术教育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联,是在座各位及媒体同仁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恳请各位畅所欲言,分享观察与建议。

尤利西斯 | 陈思帆 | 多屏影像|中国美术学院


高世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在实验艺术与跨媒体艺术领域,始终存在一种张力:即产业需求导向的创作,与个体自我完善的创造性探索之间的矛盾。当讨论科技艺术、AI艺术时,这两者的界限似乎愈发模糊。具体而言,源于设计背景的科技艺术对资金与资源的依赖度不断提升;而在AI技术广泛渗透的时代,基于个体的创作构建与探索则日渐弱化。年轻教师交流中常提及学生合作意识的缺失:过去,许多学生以成为艺术家为目标,强调个性,秉持“自身即甲方”的信念;如今,不少学生将自身定位为“工具人”,更关注学长进入大型企业的案例,形成了新的价值导向。
在此背景下,教师若仍以培养艺术家的模式鼓励学生向内挖掘,已难以适应现实——学生更倾向于“习得技能”。这种教育状态,实则与设计背景下产业需求导向的逻辑愈发趋同。因此,作为教师,需思考如何在坚守艺术创作理念的同时不被学生的诉求所抛弃。


仪系列 | 聂士昌 | 装置|90cm×70cm×80cm|中国美术学院


冯梦波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院长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始终在思考:在当下时代,艺术教育应如何开展?我们究竟希望将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我认为,如今知识获取的渠道日益畅通,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便捷,“灌输知识”显然已经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怎么让学生真正产生兴趣,怎么让他们具备终生学习、创造的能力。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多以知识灌输为主,而我们期待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能推动他们实现转变——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时,依然对艺术与生活保有热忱和兴趣。若将艺术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它绝不仅是传授几款软件的操作方法或几项技能,而是承载着更基础、更宏大的教育理想。

空像 | 颜汶浩 | 装置|尺寸可变|中央美术学院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从本次展览中,可清晰看出实验艺术、跨媒体等偏纯艺术专业的学生,与设计及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的差异:前者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导向,着重传递特定艺术观念、思想或社会指向;后者的作品则更偏向“应用性”,追求形态的完美呈现,甚至注重技术化与产品化的完成度,其逻辑更贴合市场需求导向。
我始终重视作品的“文化主体性”。在我看来,文化的生成与人、与区域的关联极为紧密。例如,广东、四川、浙江、北京的地域气质截然不同,在观展时,我尤为珍视作品中能否保留这些各异的气质。不得不说,当前确实面临“同质化”的技术压力——加之长期办学交流与大量信息交汇带来的相互影响,各院校作品已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
我十分认同卢作孚先生的观点:“学校不是培育学生的,而是教学生如何培育社会。”尤其在艺术教育与高校办学中,引导青年一代培育社会、引领社会是核心指向之一,这亦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我常强调“回到地方、进入现场、投身生活”是当代艺术实践的根本。当前全国多所院校的当代艺术课程体系已相对成熟,关键在于:在共识之下,每个区域如何发展自身的“地方口音”,形成独特的腔调,这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元生态的体现。

竹叶青 | 孙雪怡 | 影像|8'00''|西安美术学院


张 锰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本次观展,我的核心目的是探寻年轻一代的思考方向。从整体来看,展览形式较为完整,但也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同质化是否源于当下的材料已难以承载我们的当代感受?是否需要借助更复杂的阐释、说明乃至辅助技术来传递感知?
我们团队经深入研究提出“感知—回归—美学”的思考路径,其核心在于强调感觉本身——即被激活的个体感受,这一过程与美育密切相关。美育既非美术,也非美学,而是对个体自身感受力的唤醒,这与实验艺术、当代艺术的初衷高度契合:它们并非传统绘画的延续,而是对当下经验的回应。
虚拟技术的诞生,是否打破了材料的局限?如今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而是见证了材料、媒介、虚拟图像等现代元素的融合。然而,创作手段的极大丰富也导致作品的制作、运输及展示成本急剧攀升。这不禁引发追问:艺术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理解“艺术解放人”这一命题?艺术的真正先锋性,恰恰在于其始终承载着“解放人”的使命。
实验艺术实则承担着“解放人”的角色,其具体呈现形式是否完整、技术是否精良并非核心关切,更重要的是:感知是否被唤起,是否形成了富有力量的媒介传达?激活个体感受、重启个体判断作为美育的根本诉求,或许正是实验艺术应当坚守的路径。

无人浏览的页面 | 徐帅 | 影像装置|尺寸可变|天津美术学院


唐 骁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我们正处于一个骤然而至的“大时代”,新兴技术、媒介与传播方式已深刻改变了原本稳定的表达系统。从设备互动、观众体验到创作者的工作逻辑,边界都在不断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逐渐消解,创作者与观众、创作者之间的界限持续变化,创作者的生存经验与创作之间也不再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更多呈现出这个时代的共性感受。这意味着,未来的艺术很可能成为基于个体状态实时演化的体验场。
当下,世界似乎正被推向愈发虚幻的境地。无论是媒体、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即将可能被广泛应用的人机接口——人与机器之间、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之间的交流,都会愈发趋向幻觉化、虚拟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与集体之间的信任该如何构建?如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是未来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与使命。
相较于更侧重应用性或学术研究的方法体系,实验艺术与跨媒体艺术更像是一座知识熔炉。让学生在接纳知识后对其进行“融化”,未来或许能“纯化”出新的结构,或生成全新的创作语境。通过艺术,我们也在向未来发问: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在技术搅动的纷乱中,如何坚持以艺术手段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环境与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复兴计划:幻肢解构 | 封帅 | 影像装置|尺寸可变|湖北美术学院


张 丹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
本次展览引发我最深的思考是:现代技术应用于艺术探索的意义究竟何在?AI技术为生活带来便利,在我看来,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规则与约束,同时也是人体机能的部分延伸。
当我们持续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与大语言模型时,实则也在流露对未来世界的困惑与忧虑。如前文几位老师所言,当下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无论是作品呈现形式、声音运用,还是以屏幕为媒介的创作,均与技术的普及及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因为当某种技术被应用于艺术领域时,其本身就会限制艺术形态:一方面确实提供了新的表达路径,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艺术自身。
坦诚而言,我们如今培养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更倾向于艺术的社会服务者。院校通过社会项目推动学生与社会接轨,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文创设计项目、与社区联合开办假期工作坊、鼓励学生参与大地艺术节等。我们所能做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教学相互映射的生态系统,让他们在其中通过艺术创作与社会各单元持续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认知自我,进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与动手创作能力。

ἀτομος,不可分割 | 冯铉淇 | 影像装置|尺寸可变|鲁迅美术学院


徐 可
《艺术当代》主编
本次展览呈现出几类较为鲜明的创作特征。一类创作以极具私人化的经验甚至小众视角为切入点。例如,冯铉淇因自幼生活于电厂,其作品《ατομος不可分割》聚焦身边的工业构件;陈锐城的《第三只眼》则源于童年饮食记忆,关注“三眼蟹”这一鲜少被关注的食材。这类作品将个体经验无限放大,这种创作倾向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并不常见。而在当下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对这种“异质性”更为包容,甚至将其视为“个性”——因其在艺术创作中或许是催生天才的特质。
另一类是技术与观念结合度较高的作品,这类作品体现出三方面特征:其一,突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展览中备受关注的两件作品为例:《尤利西斯》运用AI技术生成图像,艺术家通过截取十八个关键帧,精准捕捉意识流文学的精髓;聂士昌的手工艺作品则反其道而行之,在AI时代彰显了手工的价值。其二,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未来的决定性技术?如何将人类的弱势转化为观念层面的优势,实现与AI的共存、协作,是亟待思考的关键问题。其三,引发对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艺术教育自洽性的思考。AI技术是否会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我们是否需要重构课程体系,让学生不止于掌握工具,更能通过跨学科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只眼 | 陈锐城 | 装置|80cm×450cm×170cm|广州美术学院


林书传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实则仍处于想象层面。作为非一线教学人员,我常处于校方与学生之间,反而更能体察一些真实状况:学校关注的核心并非艺术本身,而是学生就业;学生的首要关切,同样是就业问题。此前我们探讨的是,若学生处于“觉醒”状态,应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更具人文关怀的创作。但现实是,不少学生尚未“觉醒”。因此,相较于讨论他们觉醒后该何去何从,更关键的是如何唤醒他们。由于工作场域为美术馆,我一直在思考能否借助第二课堂,通过展览或项目先“敲醒”学生——即便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此外,从本次评审结果亦能看出,社会层面的“流量逻辑”正悄然影响校园内的学术判断,在此背景下,“觉醒”的意义愈发凸显。

一封未寄出的信 | 陈颖昊 陈逸飞 | 装置|400cm×400cm|南京艺术学院


冯 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人工智能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单向性表现。以我们当前接触的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为例,其系统完全建立在语言的存储与运算之上,超出语言系统的范畴则无法触及。
教育实则可分为两种形态:动态教育,如体育、音乐、美术等需身体参与的活动;静态教育,即传统的课堂讲授,这正是当前AI技术辅助教学渗透最深的领域。然而,人类通过感官系统实现的学习效率,远高于语言思维层面的学习,这与美学的本义——研究感觉系统的学问——高度契合。
若要与人工智能形成区隔,关键或许在于“通感”。人工智能在单一通道的训练中表现优异,但缺乏人类作为生物体所具备的整体性感知能力。正如新生儿通过母亲的眼神、气息、声音等多重感官感知世界,这是人类早期最本能的学习方式。而这一点,若不结合生物学,人工智能恐怕难以真正实现。若教育朝此方向发展,未来的趋势不应是愈发专科化,而应是更强调跨学科融合。

机械胚胎-根源 | 何嘉维 何子振| 装置|120cm×60cm×60cm, 80cm×70cm×70cm|广州美术学院


钟 刚
《打边炉》主编
如今的美术学院已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其培养目标或许已不再局限于艺术家。我接触过不少学生,他们提到身边超过半数的同学毕业后并不打算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因此,在我看来,当下的美术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培养未来投身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一趋势或许在未来会成为常态。
在学院的运转体系之外,教育还存在于哪些场域?当下的教育本身也在发生变革。如今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更趋近于一种“习得”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形成对世界的独立认知。
教育的意义在于构建向内探索与向外拓展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是培养真正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个体未必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但需具备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并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如此,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能有所成就,这才是教育真正要达成的目标。

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 | 时志华 | 空间装置|400cm×600cm|西安美术学院


孟 尧
《画刊》主编
我始终认为,艺术人文学科或许是所有学科中偏见性最强的领域。艺术行业的生态,几乎由各类不同的偏见所塑造,若艺术失去了偏见、缺失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或是那种“一根筋”的执念,便可能与其他行业丧失本质区别。
在这样的语境下,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的并非谁获得了奖项。古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能极为多元:有人获奖后未必会投身这一行业;有人当下未被关注,未来却能走得很远。这既非学院、评奖机制所能掌控,亦非任何人可以左右。
所有被呈现的作品,均体现了学院内部基于专业诉求与价值倾向做出的判断。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对这种判断进行新的组织与确认。但教育是终身的,艺术家的创作亦是终身的。
学院的使命并非生产或塑造艺术家,而是培养具备艺术判断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学院培育的人才中,既有艺术家,也有策展人、美术史研究者,以及诸多相关行业从业者。因此,学院更应被理解为一个提供成长温床的地方,提供塑造人的条件与可能性。

雏 | 熊若彤 | 装置|270cm×250cm×360cm|中央美术学院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艺术教育与理工科教育存在本质差异。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表达,既展现着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动力,也是人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体现。一个没有艺术的世界将陷入灰暗,这正是艺术教育必须强调人文因素的核心原因。
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会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革新,这对艺术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愈发能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不仅保留了艺术发展的丰富面貌,也让艺术得以从文化维度发挥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接触传统、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并在当下语境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探索文化差异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正如本次展览中,部分作品以朴素的技术手法传递出独特的文化感受,这说明技术应用的关键不在于复杂程度,而在于能否被艺术语言所消化,这一点尤为重要。

困镜计划 | 张秋实 | 装置|尺寸可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王 跖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今日探讨本次展览,核心在于创新与实验。实验的本质是允许试错的过程,往往指向对未知的探索,而学院的存在价值,正体现为为学生提供尝试未知、持续试错的空间。
尤其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普遍存在对标准答案、正确答案的追求,学生也倾向于借助工具寻找“最优解”。在此语境中,高校更应鼓励学生探索可能性中的“错误”,而非执着于标准答案。例如,AI生成过程中的漏洞与异常,恰恰可能催生新的美学范式,或为未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新路径。其次,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工具、材料与身体感知之间的关系。当下学生或许对物理材料日渐陌生,对物理材料的感知正在消退,更多是通过视觉想象或记忆材料,身体感知逐渐被视觉感知替代。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潜藏着隐忧。
因此,在教学体系中,我们一方面需鼓励学生回归对传统材料的身体感知,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虚拟技术、数字资产与人工智能构成的复杂系统。以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为例,我们不仅重视视觉与听觉的表达,还鼓励学生探索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的整合性体验,进而构建“具身化”的艺术语言。这一方向既与电影学院的传统一脉相承,也是在多年特色化发展中形成的路径。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尤为注重工具逻辑的贯通与流程建构,唯有实现流程上的贯通,学生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跨媒介创作能力。同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AI工具的技术内核,尝试搭建本地语义库与多模态语义模型,这不仅关乎工具的使用,更是语言风格与表达逻辑的自主建构。我们要教会学生搭建适配自身创作习惯的语义库与语料库,形成独特的工具使用方法与表达风格。

长江缝隙 | 胡清雅 | 影像|05'08''|北京电影学院

▲"镜像叠展·未来媒体与创新实验"研讨会现场
“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
汇聚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新实验
集结全国十二所艺术院校的
优秀硕博毕业创作
登陆苏州工业园区这片科创沃土
以“光舟”为策,以“遂航”为标
以先锋艺术重塑城市人文新地标
这场展览既是艺术与科技的灵动交响
更是未来金鸡湖畔
媒体艺术生态的创想原乡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
欢迎来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走进这场艺术与科技的赛博磁场
感受未来媒体艺术带来的惊喜与启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