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我是如何在文旅投帮领导化债的?
-
原创 昨天
01
我是X市文旅投一把手的秘书,入行五年,主业是写材料、跑现场、端茶送文件,副业是给领导念政策、给财务催报账、给下属公司当传声筒。
日子平平淡淡,直到前段时间,我接到了一个有些棘手的工作。
那天上午,省里一场宣贯会后,市里的Y书记喊我进办公室,递给我一份红头文件,还没等我坐稳,他就语重心长地说:
“小H啊,最近上面盯咱们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很紧,你们文旅投这边也要梳理一份‘可化债的文旅资产清单’,要快,要新思路,要能落地。”
我嘴上答应得快,心里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文旅怎么化债?我们那点营收,不够填一个县级平台的贷款利息,还谈什么“债务置换”?
出了办公室,我就被拉进了一个“专项学习群”,群里每天转发的,都是“某地成功用博物馆实现资产证券化”、“某市将城市书屋挂牌抵债”这种神迹案例。
看得我一阵发虚。
我打开我们公司资产台账,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XZ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23年游客日均83人);
北门古戏楼(正在抢修);
望江风景道(前两年被淹了一半)。

这些……是要我化债,还是要我上供啊?
于是我决定先调研。
我给几个兄弟单位打了电话,问他们最近有没有在做文旅类化债。
有的说:“我们准备把露天剧场改成户外休闲基地,打包进PPP。”
有的说:“我们把城市雕塑定性为公共艺术资产,准备做债权质押。”
还有个直接说:“我们把文化街区申请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挤进专项债试点。”
我听完,一个激灵:我们做文旅的,真是文化不够,融资来凑。
这时我想起一个前同事,跳槽去了隔壁的交投集团,人家手上是高速、桥梁、物流园,谈化债就跟玩塔防一样,一道道堤坝顶上去,稳稳地把压力挡在外面。
我们呢?
一个景区还得靠出入人次刷流量,一个展馆要靠团体预约才能撑过月初水电费。
文旅这两个字,放在政策报告里是“诗与远方”,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营收与债”。
而我们文旅投站在这诗意与现实之间,左手拿着非遗项目的招商简报,右手对着负债率表格发呆,领导问我们:“你们有没有可以拿出去‘置换’的东西?”
我低头看看我们运营的老城墙,它当然不能动,但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可能得“动动脑子”。
毕竟文旅不值钱,但文旅能讲故事,债务不想听故事,但银行爱听估值啊。
化债这事,或许我们文旅不能冲在最前面,但也不能不出声。
所以我收拾了文旅公司那些年久失修、但还挂着“文化地标”招牌的项目清单,准备上报。
顺带,我还傻傻地问了资产部一句:“咱们博物馆那个屋顶,如果加装个光伏板,能不能申请绿色低碳专项补贴?”
他们看着我,一脸懵。
02
总之,我按照领导吩咐,跑了一整圈。
第一站,是我们对口合作的农业银行分行。
银行的刘主任接待我时热情洋溢,一看我们是文旅平台的,立刻倒了两杯绿茶,又从抽屉里掏出一沓印着“文旅+信贷”字样的宣传单。
我心里一喜:咦,专属产品都有了,看来文旅不是边缘项目嘛?
刘主任笑着说:“我们一直关注文旅行业,尤其是政府背景的文旅投公司,稳定、有责任、形象好。”
我点点头,刚要递上我们的资产包清单,刘主任话锋一转:
“不过呢,我们现在上面卡得也严,配套融资的项目,必须做到专项收入自平衡,不能靠财政兜底,也不能涉及隐债。”
我愣住了,这不是难为人吗?
这年头,我们哪个项目能“自平衡”?今年某人文主题景区票价才刚涨了5块,游客就差点跟我们吵起来,说“历史文化不能太贵”。
“对了,还有一点,”刘主任补充,“你们有没有债务重组计划?我们这边最近在配合地方做存量债置换,如果是那种可转可续的,我们可以帮你找窗口。”
“呃……我们倒是想转,”我有点心虚,“但目前还没找到下家……”
“那你们先做个‘债务结构优化报告’,再来谈。”
我点头离开,刚出门手机就响了,是信托公司的朋友打来的。
“老H,你们文旅最近有什么优质项目没?我们手头有点客户想投‘低风险文旅资产’。”
我警惕地问:“啥叫低风险文旅资产?”
“最好是有稳定现金流、有地方背书、不占政府债务指标的那种。”他顿了顿,“也别太大,5000万以下的规模最好。”

我沉默了三秒:“干脆给你找一个能印人民币的地方得了......”
“我就是顺口问问,”他笑,“现在我们也难啊,贴息项目被叫停,工程项目要穿透到每个节点,投资人天天问‘你这到底是不是隐债’。”
“我们也不敢乱来,有地方城投做个文旅小镇,结果游客不到预计的一半,现在在打包甩卖。”
我回了一句:“我们那叫非遗文旅聚落。”
“行吧,非遗也好,聚落也好,反正不能亏钱。”
结束通话,我感觉我像个推销员,推销的是一些没人敢接盘的理想。
我继续拜访保险资金那边,他们倒是挺淡定:
“我们现在主要投算力中心、新能源、新基建。文旅嘛,得看有没有绿色元素。”
“比如你们有无碳园区、零能耗展示馆、可持续体验项目没有?最好能提供碳排放评估模型,便于纳入我们ESG投资体系。”
我点点头,回头把“雕塑小广场”在方案里改成了“可持续低碳文化聚场”,但没有任何下文。
再下一站,是施工单位。
他们听说我来了解化债与项目合作,脸一下就苦了:
“现在地方项目都提前策划、提前拿地、提前融资,全链条一口价打包,我们成了冤大头。”
“以前我们是施工单位,现在是投、策、建、营一体化的伪开发商。”
“你们文旅也差不多吧?文化街区、沉浸式体验、历史街巷修缮,哪个项目不是我们垫资干完,然后追着你们报销?”
我默默点头。
那天晚上,我回到单位,把采访笔记摊在办公桌上。
所有人都说支持文旅,但没有人愿意为文旅埋单。
银行看自平衡,信托看背书,保险看绿色,施工看回款,而我们文旅投能提供的只有一个故事、一张报表、一份正在申报的贴息文件。
这一刻,我真的有点累。
03
几圈跑下来,我有种一种很深的无力感,结果还没喘口气,领导又拍着我肩膀说:“小H啊,周末那个数字经济应用大会你也去听听,没准能找到一些化债灵感。”
我点头答应。
到了会场,我一眼扫过去,像极了一个新型创业发布会,主讲人手里都拿着激光笔,一张张PPT上闪着:
数据资产入表
零碳文旅园区
城市IP+AR引擎
主+分布式算力节点构建沉浸式体验

我是一个都没听懂,但现场人都在点头。
我也赶紧跟着点头,甚至还在备忘录里记下几个关键词,怕被领导问到。
中场休息时,我跟一位“智慧景区解决方案商”交流。
我问:“我们是个小城市,游客年访问量也就几十万,你觉得我们能搞数据资产吗?”
他笑得很职业:“当然能!游客的到访记录、购买偏好、景区运营指标、实时人流热力图,这些都可以上链做确权!数据资产从0到1,只需要盘点、评估、入表三步,接下来你们文旅平台就可以以此去做质押融资、保单覆盖、甚至股权置换。”
我听着,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那……有没有哪个市已经这样做过?”
他眼神闪了一下:“目前正在谈的有好几个,我们已经和数据局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
我问:“落地了吗?”
他说:“你得理解,这事有前瞻性,但周期长嘛。一般两三年起步。”
我默默把“落地周期2-3年”写进备忘录。然后打开手机,查了下我们市文旅公司的平均项目周期——9个月。
回程路上,我灵光一现,开始认真考虑另一个方案。
是不是可以把我们那个“望江文化走廊”打包成智慧低碳体验带?左边种光伏树,右边埋AI感应灯,每走一步就有声音讲解非遗传承。
只要我讲得够玄,说不定下个财政项目文件里就能看见我们的名字。
毕竟现在什么最能打动上面?不是文化深度,是模型跑出来的数据闭环。
我甚至已经拟好了方案名字:《X市元景·零碳文旅感知带试点项目》。
再配一段口号:“从山水到数据,从非遗到算法,文旅不再是文化的存档,而是城市的算力节点。”
回到单位,我把草案发给书记。
几天后,他回复了一句:“想法很有趣,先问问财政局,这个能不能申报明年的专项债。”
我沉默良久。
到头来,我们既不能用门票还债,也不能用诗意做资产,只能试着用一串串词组,去争取一笔笔还未批复的债券额度。
这不是在搞文化了,是在翻译文化,把它变成合规的格式、可估值的模型和可兑付的故事。
抬头望着对面办公室里策划部同事正忙着画文创IP的兔子形象,我忽然觉得,它也在看着我,眼神中仿佛写着三个字:
“再融资。”
作者小H,不代表旅界观点与立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