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我是如何在文旅投帮领导化债的?

原创 昨天

01

我是X市文旅投一把手的秘书,入行五年,主业是写材料、跑现场、端茶送文件,副业是给领导念政策、给财务催报账、给下属公司当传声筒。

日子平平淡淡,直到前段时间,我接到了一个有些棘手的工作。

那天上午,省里一场宣贯会后,市里的Y书记喊我进办公室,递给我一份红头文件,还没等我坐稳,他就语重心长地说:

“小H啊,最近上面盯咱们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很紧,你们文旅投这边也要梳理一份‘可化债的文旅资产清单’,要快,要新思路,要能落地。”

我嘴上答应得快,心里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文旅怎么化债?我们那点营收,不够填一个县级平台的贷款利息,还谈什么“债务置换”?

出了办公室,我就被拉进了一个“专项学习群”,群里每天转发的,都是“某地成功用博物馆实现资产证券化”、“某市将城市书屋挂牌抵债”这种神迹案例。

看得我一阵发虚。

我打开我们公司资产台账,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XZ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23年游客日均83人);

北门古戏楼(正在抢修)

望江风景道(前两年被淹了一半)

这些……是要我化债,还是要我上供啊?

于是我决定先调研。

我给几个兄弟单位打了电话,问他们最近有没有在做文旅类化债。

有的说:“我们准备把露天剧场改成户外休闲基地,打包进PPP。”

有的说:“我们把城市雕塑定性为公共艺术资产,准备做债权质押。”

还有个直接说:“我们把文化街区申请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挤进专项债试点。”

我听完,一个激灵:我们做文旅的,真是文化不够,融资来凑。

这时我想起一个前同事,跳槽去了隔壁的交投集团,人家手上是高速、桥梁、物流园,谈化债就跟玩塔防一样,一道道堤坝顶上去,稳稳地把压力挡在外面。

我们呢?

一个景区还得靠出入人次刷流量,一个展馆要靠团体预约才能撑过月初水电费。

文旅这两个字,放在政策报告里是“诗与远方”,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营收与债”。

而我们文旅投站在这诗意与现实之间,左手拿着非遗项目的招商简报,右手对着负债率表格发呆,领导问我们:“你们有没有可以拿出去‘置换’的东西?”

我低头看看我们运营的老城墙,它当然不能动,但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可能得“动动脑子”。

毕竟文旅不值钱,但文旅能讲故事,债务不想听故事,但银行爱听估值啊。

化债这事,或许我们文旅不能冲在最前面,但也不能不出声。

所以我收拾了文旅公司那些年久失修、但还挂着“文化地标”招牌的项目清单,准备上报。

顺带,我还傻傻地问了资产部一句:“咱们博物馆那个屋顶,如果加装个光伏板,能不能申请绿色低碳专项补贴?”

他们看着我,一脸懵。

02

总之,我按照领导吩咐,跑了一整圈。

第一站,是我们对口合作的农业银行分行。

银行的刘主任接待我时热情洋溢,一看我们是文旅平台的,立刻倒了两杯绿茶,又从抽屉里掏出一沓印着“文旅+信贷”字样的宣传单。

我心里一喜:咦,专属产品都有了,看来文旅不是边缘项目嘛?

刘主任笑着说:“我们一直关注文旅行业,尤其是政府背景的文旅投公司,稳定、有责任、形象好。”

我点点头,刚要递上我们的资产包清单,刘主任话锋一转:

“不过呢,我们现在上面卡得也严,配套融资的项目,必须做到专项收入自平衡,不能靠财政兜底,也不能涉及隐债。”

我愣住了,这不是难为人吗?

这年头,我们哪个项目能“自平衡”?今年某人文主题景区票价才刚涨了5块,游客就差点跟我们吵起来,说“历史文化不能太贵”。

“对了,还有一点,”刘主任补充,“你们有没有债务重组计划?我们这边最近在配合地方做存量债置换,如果是那种可转可续的,我们可以帮你找窗口。”

“呃……我们倒是想转,”我有点心虚,“但目前还没找到下家……”

“那你们先做个‘债务结构优化报告’,再来谈。”

我点头离开,刚出门手机就响了,是信托公司的朋友打来的。

“老H,你们文旅最近有什么优质项目没?我们手头有点客户想投‘低风险文旅资产’。”

我警惕地问:“啥叫低风险文旅资产?”

“最好是有稳定现金流、有地方背书、不占政府债务指标的那种。”他顿了顿,“也别太大,5000万以下的规模最好。”

我沉默了三秒:“干脆给你找一个能印人民币的地方得了......”

“我就是顺口问问,”他笑,“现在我们也难啊,贴息项目被叫停,工程项目要穿透到每个节点,投资人天天问‘你这到底是不是隐债’。”

“我们也不敢乱来,有地方城投做个文旅小镇,结果游客不到预计的一半,现在在打包甩卖。”

我回了一句:“我们那叫非遗文旅聚落。”

“行吧,非遗也好,聚落也好,反正不能亏钱。”

结束通话,我感觉我像个推销员,推销的是一些没人敢接盘的理想。

我继续拜访保险资金那边,他们倒是挺淡定:

“我们现在主要投算力中心、新能源、新基建。文旅嘛,得看有没有绿色元素。”

“比如你们有无碳园区、零能耗展示馆、可持续体验项目没有?最好能提供碳排放评估模型,便于纳入我们ESG投资体系。”

我点点头,回头把“雕塑小广场”在方案里改成了“可持续低碳文化聚场”,但没有任何下文。

再下一站,是施工单位。

他们听说我来了解化债与项目合作,脸一下就苦了:

“现在地方项目都提前策划、提前拿地、提前融资,全链条一口价打包,我们成了冤大头。”

“以前我们是施工单位,现在是投、策、建、营一体化的伪开发商。”

“你们文旅也差不多吧?文化街区、沉浸式体验、历史街巷修缮,哪个项目不是我们垫资干完,然后追着你们报销?”

我默默点头。

那天晚上,我回到单位,把采访笔记摊在办公桌上。

所有人都说支持文旅,但没有人愿意为文旅埋单。

银行看自平衡,信托看背书,保险看绿色,施工看回款,而我们文旅投能提供的只有一个故事、一张报表、一份正在申报的贴息文件。

这一刻,我真的有点累。

03

几圈跑下来,我有种一种很深的无力感,结果还没喘口气,领导又拍着我肩膀说:“小H啊,周末那个数字经济应用大会你也去听听,没准能找到一些化债灵感。”

我点头答应。

到了会场,我一眼扫过去,像极了一个新型创业发布会,主讲人手里都拿着激光笔,一张张PPT上闪着:

数据资产入表

零碳文旅园区

城市IP+AR引擎

+分布式算力节点构建沉浸式体验

我是一个都没听懂,但现场人都在点头。

我也赶紧跟着点头,甚至还在备忘录里记下几个关键词,怕被领导问到。

中场休息时,我跟一位“智慧景区解决方案商”交流。

我问:“我们是个小城市,游客年访问量也就几十万,你觉得我们能搞数据资产吗?”

他笑得很职业:“当然能!游客的到访记录、购买偏好、景区运营指标、实时人流热力图,这些都可以上链做确权!数据资产从0到1,只需要盘点、评估、入表三步,接下来你们文旅平台就可以以此去做质押融资、保单覆盖、甚至股权置换。”

我听着,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那……有没有哪个市已经这样做过?”

他眼神闪了一下:“目前正在谈的有好几个,我们已经和数据局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

我问:“落地了吗?”

他说:“你得理解,这事有前瞻性,但周期长嘛。一般两三年起步。”

我默默把“落地周期2-3年”写进备忘录。然后打开手机,查了下我们市文旅公司的平均项目周期——9个月。

回程路上,我灵光一现,开始认真考虑另一个方案。

是不是可以把我们那个“望江文化走廊”打包成智慧低碳体验带?左边种光伏树,右边埋AI感应灯,每走一步就有声音讲解非遗传承。

只要我讲得够玄,说不定下个财政项目文件里就能看见我们的名字。

毕竟现在什么最能打动上面?不是文化深度,是模型跑出来的数据闭环。

我甚至已经拟好了方案名字:《X市元景·零碳文旅感知带试点项目》。

再配一段口号:“从山水到数据,从非遗到算法,文旅不再是文化的存档,而是城市的算力节点。”

回到单位,我把草案发给书记。

几天后,他回复了一句:“想法很有趣,先问问财政局,这个能不能申报明年的专项债。”

我沉默良久。

到头来,我们既不能用门票还债,也不能用诗意做资产,只能试着用一串串词组,去争取一笔笔还未批复的债券额度。

这不是在搞文化了,是在翻译文化,把它变成合规的格式、可估值的模型和可兑付的故事。

抬头望着对面办公室里策划部同事正忙着画文创IP的兔子形象,我忽然觉得,它也在看着我,眼神中仿佛写着三个字:

“再融资。”

作者小H,不代表旅界观点与立场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旅投化债实录 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困境 文旅资产融资难

1063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
旅界

旅界

北京

其他 · 文旅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