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

原创 08-18


领域 | 景区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01

这几年,从濒临破产的张家界大庸古城到国内一座座空城抑或烂尾的数亿、十几亿元大型文旅项目背后,往往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新兴名词。

比如,我们说个最常见的—— EPCO(工程、采购、施工、运营)。

就这四个字母,普通人绝对一头雾水,做文旅的老板们个个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眼睛放光,自带一种玩明白了文旅全产业链闭环的自信,但一通猛如虎操作下来,往往项目一地鸡毛。

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新认识的读者朋友许总,他原本干古建施工出身,盖庙、修祠堂、做仿古街是过去十年的主业,现在转型干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靠一整套EPCO打包模式,横跨工程、融资、招商、运营。

说到最引以为傲的,许总称自己在华南某地运营一个总投资几十亿的乡村文旅项目,项目分三期,含非遗街区、高空玻璃桥、康养民宿、研学营地……

听上去就很宏大,但我按照固有思维问了一句,“现在本质上,你们还是靠政府钱撑着吧?”

许总回了句模棱两可的:“是,也不是。”

这种回答后面,往往有故事。

许总解释说,他们做这种EPCO项目,最重要的是拿到政府的“乡村振兴款”。

说白了,就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专项贴息贷款,名义上发给村镇,由村镇成立地方平台公司(XX城投、交投、文旅投),再把项目发包给他们。

当然,这年头钱都不是白给的,要贴息,但利息自己扛,年化4.5%。

听到这,我就想不通了:“你们自己建、自己营、自己招,还要替政府扛利息?”

许总点头:“对,暂时还没亏过,但每一步都得算得非常准,从方案费里抠,从采购上挖。”

更需要精打细算的是收益分配。

许总说:“还有拿到贷款以后,我们就全力冲刺招商,这个收益也归我们。”

听起来很自由,但文旅项目一旦运营不好,游客没来、数据造不了,贴息贷款到期还不上,到底锅分给谁,就挺难评的。

这还不算什么,许总认为EPCO文旅项目的“政府过会”才是最难搞定的,“每次都像舌战群儒,几个单位轮番发言,谁都想插一脚。”

我寻思:“关键是他们也不太懂吧?”

“体制内和市场化三观就不在一个频道。”许总说,“有时候,你讲招商模型,他回你一句‘你这玻璃桥怎么不加国旗元素?’”

我本想说,那有了地方支持后期至少项目建设推进能快点吧。

结果许总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施工还得给当地的土地爷们烧香。”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什么当地民俗。

许总连忙说:“是真给他们烧香。要是不打点好,连桩都不让你打。”

02

和许总那天聊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他讲的EPCO,乍一看像是现代文旅项目的终极解决方案:一个团队,包设计、包建设、包采购、包运营,政府只需要“点头+放钱+剪彩”。

但我越想越不对劲,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这模式看似高效,实则更像一台精密的利润转运机,每一环都能做文章,每一笔都能设计空间。

所以,为了搞清楚它到底有多魔幻,我决定用最土的方式把EPCO 四个字母拆开来看。

结果发现这是四种生意,却披着一个故事的壳。

E】E 是 Engineering,不是工程,是预埋预算的舞台。

设计环节,你这方案值多少钱,在EPCO 模式里是“戏台搭建”第一步。

不是为了游客设计,主要为了政府评审会议上领导觉得好,追求美感对设计师没那么重要,追求审批顺利是灵魂。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项目都长得特像:仿古街× 非遗工坊 × 康养温泉 × 玻璃栈道 × 研学基地 × 一堆永远开不起来的文创店。

一次又一次重复背后,主打一个“过会保险”。

设计图的重点从吸引游客,变成了让领导落笔。

P】P 是 Procurement,你别叫采购,应该叫关联套利窗口。

到了P环节,之前的设计方案有了用武之地。

谁控制采购,谁就控制利润,设备可以做高配高价,装修可以搞增项报价,苗木可以买进口品种。

毕竟图纸上写的就是引进稀缺花种,现在知道不合理已经晚了。

很多EPCO 团队旗下有几家公司,专门对接采购:A公司报项目,B公司供设备,C公司做施工,D公司做监理。

表面是合作方,其实是一家人。

这套模式的行话叫内循环,外人更愿意称之为关起门来分蛋糕。

C】C 是 Construction,施工就简单了,重点是预算动态管理。

施工环节往往是整个EPCO 模式里最灵活的部分。

因为一旦你拿到了设计和预算的“双权”,那这古镇、乡村文旅园区造成啥样,其实可以边走边调。

设计临时改、材料临时换、地形复杂增加施工难度……只要你愿意说,理由就永远有。

追加费用是常态,等干到一半,角色互换,地方上开始怕你“撂挑子”,整出个负面工程来才叫傻眼。

所以,在文旅EPCO 项目里,最怕的是设计定死,最爱的就是边做边改,边改边加钱,不放款不干活。

O】O 是 Operation,运营?不,是托底保壳。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一个文旅项目的运营能力决定它能不能长久。

但在EPCO 模式下,运营的任务只有一个:不崩盘就行。

招商方案多半是先画表格、后找租户,能签下几个品牌背书就算胜利,实在没人来,地方死马当活马医,也只能拼命托底。

至于门票营收、二消转化?哪怕和政府有对赌协议,也早不是核心指标了。

当摆烂的文旅项目运营变成了“控损+托底”,财务修补和反思检讨已经晚了。

难怪许总说,能接EPCO 项目的运营团队不是因为懂文旅,而是“牌子多、会写招商册子”。

到这你可能终于恍然大悟,所谓EPCO,其实不是一个文旅项目该有的管理体系,而是一个压缩版的现金流机器。

它的目的从来不是做一个好产品,而是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提前变现。

许总那天说了句话我一直记得:“我们不是为了干项目,是为了项目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先活下去。”

听懂这句话,才算真懂文旅EPCO。

03

如果你看完国内文旅EPCO 模式的运行方式,大概率会皱眉头。

全链条打包,每个环节都能设计利润口子,运营没效果也能收方案服务费,游客还没来,钱已经分得差不多了。

一个文旅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被提前消耗完,最后却挂着“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牌子,继续写进年终总结。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模式还这么流行?

答案很简单,大家都不想负责,只想托底。

对政府来说,总以为EPCO 是一次性政绩套餐,不费心,包装即完工。

地方政府不是不懂文旅难做,他们只是没别的选择。

乡村振兴要立功,大型古镇要落地,财政预算要花完,能不能跑通不重要,能不能立项才是第一生产力。

EPCO 的美妙在于你只需要审批一套方案,就能把设计、施工、运营的所有指标“批量完成”。

从财政报表上看,项目开工率达标,从媒体通稿看,招商引资力度强劲,从年底汇报看,游客预估数足够支撑GDP小数点后一位。

至于一年后商铺空置、游客稀少?那不是本届领导的KPI了。

说白了,所谓的EPCO文旅项目不是为游客建的,是为政绩闭环设计的。

那对企业来说,这不是做项目,是做期限错配的现金流生意。

在文旅EPCO项目里,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么在设计方案上挣钱,要么在施工里挣钱,要么前期赚融资利差,要么后期靠政府托底。

整个链条就像一场接力赛,前期靠报批能力,中期靠垫资能力,后期靠拖字诀和讲故事。

这场分阶段收割型工程游戏,考验的往往是政府关系。

而且越大的文旅EPCO 项目越适合这种玩法,大体量意味着更多审批预算,更多采购回旋余地,更多外包空间。

但在这一切看似完美的闭环之下,对企业来说,文旅EPCO项目仍然有巨大的风险,只要一个环节暴雷,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比如:

地方文旅换届,不认前任项目的托底承诺。

振兴款贴息政策收紧,利率上涨。

文旅投等平台公司财务吃紧,不再垫资。

舆情压力上头,被质疑面子工程......

这些问题,某些地方已经在悄悄出现,只是还没集中爆发。

许总说他们现在还没亏,是因为他们算得够细,撤得够坚决。

但这就像股市里的割韭菜,割得干净的不是因为项目好,而是因为跑得快。

文旅EPCO 不是魔法,也不是创新,它只是一次系统性的时间错位和责任传递,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多的钱从政府账上搬到企业账上。

至于这个过程是不是可持续,没人关心。

最终留下的又是什么?

也许是一个空空荡荡的仿古街,一块褪色的招商海报,和一个仍在PPT里营业的文旅综合体。

你以为项目死了,其实它从没活过。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旅项目 EPCO 模式 政绩与利益困局

125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