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聚焦丨从“演艺赋能”到“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新引擎与实践探索
-
原创 今天
本文转自:全域文旅研究院
导 读
“演艺+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已从“锦上添花”变为“核心引擎”,其价值不仅在于带动经济增长,更在于通过艺术化表达让文化“活起来”,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认同。当前,行业虽面临同质化、成本高、人才缺等挑战,但通过深耕文化、创新模式、融合技术、培育人才,有望突破瓶颈。未来,随着个性化、智能化、跨界化趋势的深化,“演艺+文旅”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关键词:演艺文旅、智能化、个性化、新引擎
一、发展背景
1、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演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演艺与文旅的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广西出台《2025“广西有戏”缤纷演艺年演出引进补助实施细则》,对剧场类演出给予每场不高于20万元补助,对音乐节类演出给予每场不高于150万元或每项不高于300万元补助,极大地激发了演艺公司演出引进的热情。
2、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演艺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同时,“跟着演出去旅行” 成为新潮流,跨城观众带动城市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文创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市场需求的增长为“演艺+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演艺+文旅”发展现状
1、演艺 + 文旅产业规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市场迅速增长,演出场次约2.73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260.6%。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的举办场次和参与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市场规模来看,“演艺+文旅”产业已成为文旅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以南宁为例,1月至4月,南宁市共举办6场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接待观众约22.55万人次,拉动经济增长约15.47亿元。
2、演艺 + 文旅融合模式
实景演艺以当地景观为场景,创造性再现地域文化,丰富旅游体验,带动夜间经济,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业态。在人们较为熟悉的 “印象” 系列中,《印象・刘三姐》由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12座背景山峰构成山水剧场,意境如诗如画,观众通过精彩纷呈的歌舞演出,直观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沉浸式演艺通过创新手段把地域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使游客从 “在景点中表演” 逐渐拓展为 “旅游新景点”。江西抚州的实景演艺《寻梦牡丹亭》,剧作逼真复原作家笔下的亭、台、楼、阁、榭等场景,结合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如梦如幻,吸引游客竞相打卡。
主题街区演艺将主题景观、演艺内容和商户业态有机融合,连贯吃、游、购、娱,形成多元文化消费新场景。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以武侠文化为主题,每天推出 200 多场实景沉浸式演出,通过小而美的互动营造浓厚的武侠氛围,还提供了非遗民俗互动、剧本娱乐等沉浸式游园体验。
3、消费人群分析
目前,“演艺+文旅”的消费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为独特的演艺文化体验买单。同时,家庭游客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演艺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丰富旅游的内涵。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了本地游客外,跨城、跨省的游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将观看演艺演出作为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演艺+文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路径
1、提升旅游吸引力
优质的演艺项目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例如,占地622亩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虽然旅游区位优势并不显著,但凭借着围绕“土地、粮食、传承”主题的丰富剧目,带领观众从不同侧面感受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厚重,自2021年开园以来,每逢节假日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去年一年观剧人次超过1200万,成为河南新的文化地标,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2、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演艺与文旅的融合,催生了多种新型旅游产品,如实景演艺、沉浸式戏剧、主题街区演艺等,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能参与各类演艺活动,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例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除了常规的剧场演出外,还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演出活动,推出“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选择。
3、促进旅游消费增长
“演艺+文旅”能够有效带动旅游消费的增长。一方面,观看演艺演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消费,门票收入成为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游客为观看演出而来,会在当地产生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一系列消费。有关数据显示,一场万人演唱会能拉动周边4.8倍消费额。在广西,今年一季度剧场营业性演出累计308场次,同比增长18.46%,“以演带游、以游促消” 文旅消费新生态正在形成。据统计,某次演唱会吸引约14.19万人次观演,市区多家酒店预订爆满,邕州古城・三街两巷、青秀山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拉动经济增长约12.63亿元。
4、推动文化传承与传播
演艺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演艺作品中,能够生动形象地向游客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例如,《印象・丽江》在皑皑雪山下,再现茶马古道的繁荣景象,让观众深入了解丽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江西抚州的《寻梦牡丹亭》将汤显祖的经典作品以实景演艺的形式呈现,传播了当地的戏曲文化。

四、典型案例分析
1、西安《长安十二时辰》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唐代市井生态,还原了唐代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游客进入街区后,仿佛穿越回唐代,可以参与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如使用AR导航系统解锁“胡商交易”“科举答题”等任务,观看各类演艺演出,品尝唐代美食,购买特色文创产品等。该项目将文化、旅游、商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西安旅游的热门打卡点,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自开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2、桂林艺术节
桂林艺术节以桂林的山水文化为背景,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还开展了艺术展览、艺术讲座等配套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桂林实现了“山水旅游”向“山水+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吸引了更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延长了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促进了当地旅游消费的增长。桂林艺术节不仅提升了桂林的文化软实力,还为桂林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上海《不眠之夜》
上海《不眠之夜》是一部沉浸式戏剧,观众在演出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剧情线,跟随不同的演员探索故事发展。该剧设计了沉浸式消费空间,观众通过手环触发个性化剧情线,衍生出17种观演路径,打造了“体验即消费”的文旅演艺新范式。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能参与到剧情中,与演员互动,获得独特的体验。《不眠之夜》的成功,为上海的文旅演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观众,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上海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不眠之夜》
五、结论
“演艺+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业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提升旅游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增长和推动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内容同质化、运营成本高、人才短缺和技术应用瓶颈等挑战,但通过加强内容创新、优化运营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突破技术瓶颈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展望未来,“演艺+文旅”将呈现数字化程度加深、跨界融合更加多元、个性化体验需求增长和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等特点。各地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演艺+文旅”产业的发展,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END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杨伟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