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聚焦丨从“演艺赋能”到“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新引擎与实践探索

原创 今天

本文转自:全域文旅研究院

导 读

“演艺+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已从“锦上添花”变为“核心引擎”,其价值不仅在于带动经济增长,更在于通过艺术化表达让文化“活起来”,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认同。当前,行业虽面临同质化、成本高、人才缺等挑战,但通过深耕文化、创新模式、融合技术、培育人才,有望突破瓶颈。未来,随着个性化、智能化、跨界化趋势的深化,“演艺+文旅”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关键词:演艺文旅、智能化、个性化、新引擎

一、发展背景

1、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演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演艺与文旅的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广西出台《2025“广西有戏”缤纷演艺年演出引进补助实施细则》,对剧场类演出给予每场不高于20万元补助,对音乐节类演出给予每场不高于150万元或每项不高于300万元补助,极大地激发了演艺公司演出引进的热情。

2、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演艺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同时,“跟着演出去旅行” 成为新潮流,跨城观众带动城市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文创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市场需求的增长为“演艺+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演艺+文旅”发展现状

1、演艺 + 文旅产业规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市场迅速增长,演出场次约2.73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260.6%。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的举办场次和参与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市场规模来看,“演艺+文旅”产业已成为文旅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以南宁为例,1月至4月,南宁市共举办6场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接待观众约22.55万人次,拉动经济增长约15.47亿元。

2、演艺 + 文旅融合模式

实景演艺以当地景观为场景,创造性再现地域文化,丰富旅游体验,带动夜间经济,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业态。在人们较为熟悉的 “印象” 系列中,《印象・刘三姐》由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12座背景山峰构成山水剧场,意境如诗如画,观众通过精彩纷呈的歌舞演出,直观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印象・刘三姐》

沉浸式演艺通过创新手段把地域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使游客从 “在景点中表演” 逐渐拓展为 “旅游新景点”。江西抚州的实景演艺《寻梦牡丹亭》,剧作逼真复原作家笔下的亭、台、楼、阁、榭等场景,结合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如梦如幻,吸引游客竞相打卡。

主题街区演艺将主题景观、演艺内容和商户业态有机融合,连贯吃、游、购、娱,形成多元文化消费新场景。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以武侠文化为主题,每天推出 200 多场实景沉浸式演出,通过小而美的互动营造浓厚的武侠氛围,还提供了非遗民俗互动、剧本娱乐等沉浸式游园体验。

3、消费人群分析

目前,“演艺+文旅”的消费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为独特的演艺文化体验买单。同时,家庭游客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演艺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丰富旅游的内涵。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了本地游客外,跨城、跨省的游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将观看演艺演出作为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演艺+文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路径


1、提升旅游吸引力

优质的演艺项目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例如,占地622亩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虽然旅游区位优势并不显著,但凭借着围绕“土地、粮食、传承”主题的丰富剧目,带领观众从不同侧面感受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厚重,自2021年开园以来,每逢节假日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去年一年观剧人次超过1200万,成为河南新的文化地标,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2、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演艺与文旅的融合,催生了多种新型旅游产品,如实景演艺、沉浸式戏剧、主题街区演艺等,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能参与各类演艺活动,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例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除了常规的剧场演出外,还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演出活动,推出“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选择。

3、促进旅游消费增长

“演艺+文旅”能够有效带动旅游消费的增长。一方面,观看演艺演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消费,门票收入成为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游客为观看演出而来,会在当地产生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一系列消费。有关数据显示,一场万人演唱会能拉动周边4.8倍消费额。在广西,今年一季度剧场营业性演出累计308场次,同比增长18.46%,“以演带游、以游促消” 文旅消费新生态正在形成。据统计,某次演唱会吸引约14.19万人次观演,市区多家酒店预订爆满,邕州古城・三街两巷、青秀山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拉动经济增长约12.63亿元。

4、推动文化传承与传播

演艺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演艺作品中,能够生动形象地向游客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例如,《印象・丽江》在皑皑雪山下,再现茶马古道的繁荣景象,让观众深入了解丽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江西抚州的《寻梦牡丹亭》将汤显祖的经典作品以实景演艺的形式呈现,传播了当地的戏曲文化。

▲《寻梦牡丹亭》

四、典型案例分析

1、西安《长安十二时辰》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唐代市井生态,还原了唐代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游客进入街区后,仿佛穿越回唐代,可以参与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如使用AR导航系统解锁“胡商交易”“科举答题”等任务,观看各类演艺演出,品尝唐代美食,购买特色文创产品等。该项目将文化、旅游、商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西安旅游的热门打卡点,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自开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2、桂林艺术节

桂林艺术节以桂林的山水文化为背景,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还开展了艺术展览、艺术讲座等配套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桂林实现了“山水旅游”向“山水+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吸引了更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延长了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促进了当地旅游消费的增长。桂林艺术节不仅提升了桂林的文化软实力,还为桂林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上海《不眠之夜》

上海《不眠之夜》是一部沉浸式戏剧,观众在演出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剧情线,跟随不同的演员探索故事发展。该剧设计了沉浸式消费空间,观众通过手环触发个性化剧情线,衍生出17种观演路径,打造了“体验即消费”的文旅演艺新范式。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能参与到剧情中,与演员互动,获得独特的体验。《不眠之夜》的成功,为上海的文旅演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观众,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上海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不眠之夜》


五、结论

“演艺+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业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提升旅游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增长和推动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内容同质化、运营成本高、人才短缺和技术应用瓶颈等挑战,但通过加强内容创新、优化运营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突破技术瓶颈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展望未来,“演艺+文旅”将呈现数字化程度加深、跨界融合更加多元、个性化体验需求增长和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等特点。各地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演艺+文旅”产业的发展,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END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杨伟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旅融合新引擎 演艺 + 文旅 沉浸式演艺

20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