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缺师资、缺经费、缺资源,高校人工智能融合教育的出路在哪?
-
原创 昨天
“缺师资、缺经费、缺资源”是当前高校在人工智能融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学科。
截至2025年6月,人工智能尚未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在现行学科体系下仍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或“自动化”等一级学科门类。这种“依附”状态导致很多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尚未形成系统化和细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得真正成熟、可推广的专业培养模式仍较为欠缺。

学科设置不平衡导致的教学困境
一方面,教师们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学校不清楚应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因为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且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当前更多是倡导阶段,尚缺乏具备实际操作性的系统方案。”“人工智能+教育”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双证资质,即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认证。尽管部分学校也在推动教师实现双证教学,但实际执行面临较大困难,“主要因成本较高,经费支持存在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计算机领域原本涵盖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方向,人工智能仅为其中之一。如今迅速推进全面普及,导致师资短缺问题凸显。许多教师只能依靠自学以应对教学需要。目前无论哪类高校,真正专注人工智能研究的教师数量仍较为有限,师资匮乏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学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可能更多是名义上的调整,课程体系并未同步升级。教师的研究方向多样,涵盖从脑机接口到控制工程等不同领域,未必与人工智能主流方向高度吻合。”部分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仍侧重于传统算法设计或基础机器学习,所用教材也相对陈旧。
人工智能本身属于融合性方向,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未来缺乏相关知识将举步维艰。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理解如何让人工智能为自身专业赋能。应为非计算机或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先普及基本原理和知识,但“无需过分深入”。此外,他认为能否学好人工智能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必过度纠结是否必须修读特定课程。如果没有非常资深的教师授课,学生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全球顶尖高校的相关课程资源。
学好人工智能最终还需依靠自学能力
学生群体的困境也同样明显,一般高校所具备和能提供的教学力量还不足以使学生直接满足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高校内如果真心希望学好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授课,必须主动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自学。要想在该领域找到理想工作,学历背景往往非常重要。“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通常招聘的是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一般高校的学生可能最终会选择转行。”若要获得知名企业的高薪职位,通常还需依靠高水平论文发表和丰富的实习经历。

在这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浪潮中,校方也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人工智能的积极性。当前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工具和外部资源,传统教师的权威性正在逐渐淡化。在这一背景下,学院正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中哪些方面应保持稳定、哪些需不断创新。有些学院新规划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删减了传统计算机专业中部分过时内容,并针对工科学生未来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需求,增设了矩阵计算、优化方法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
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方面,并非所有课程都需强行融入人工智能内容,非工科学生掌握一定的编程思维即可。“编程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它实质上是培养解决问题、与机器交互、利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这是进一步提升数字素养、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的基础。”具备良好编程思维的人能够更清晰地向AI大模型输入指令、设计准确的提示词,这才是真正有效运用人工智能的方式。
学校在硬件投入、师资力量和外部资源方面的不均衡将长期存在。人工智能并未加剧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平等,但学校需考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课内外及校内外学习表现全面纳入教育评价体系。
名校教学经验助力学科建设破局
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中的诸多挑战,谁能系统整合顶尖高校的教学案例与国内人工智能强校的课程设计思路,谁就能为各类高校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联合国工发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数字人才专委会联合推出“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新逻辑”丛书,为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融合教育提供了全面支持。

当前,许多高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滞后、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普遍存在。本丛书通过提供经过验证的教学案例和中央美院的课程设计框架,帮助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解决“双证教学”要求下的实际困难。同时,丛书特别注重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跨学科融合,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既涵盖基本原理知识,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具体领域的创新应用。


对于院校而言,本丛书提供了丰富的校外资源和产学研合作案例,帮助高校打通内外资源,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院校可以更快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纳入教育评价系统,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新逻辑》丛书是人工智能艺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与专业指导。无论是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规划,还是具体教学方法创新,本丛书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野生老瘤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