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景区造境,才是最高级的运营
-
原创 09-10



和小助理一起在伊宁机场候机
去年秋天在苏州拙政园,我碰到个老太太坐在“与谁同坐轩” 的石凳上,手里攥着张旧照片 —— 那是她三十年前和老伴在这拍的。月光穿过竹叶落在她肩头,她指着轩柱上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的题刻,跟我说:“当年他总笑我,看个亭子还能发呆半天。现在才懂,发呆的不是我,是这风、这月,把人的心勾住了。”
这就是意境的魔力。它从不是亭台楼阁的木料砖瓦,而是能勾着人记一辈子的念想。现在文旅圈都在说“体验内卷”,景区比着建网红打卡点、搞高科技设备,可游客逛完还是会说 “没意思”—— 问题就出在没摸到 “意境” 的门:前者是给眼睛看的热闹,后者是让心灵安窝的温柔;前者是 “来了拍张照”,后者是 “走了还想聊”。
一、破题:有景观≠有意境,差的是那点 “走心的温度”
常听景区运营者抱怨“我们建了仿古街、种了千亩花,怎么还是留不住人?” 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只给了游客 “看的东西”,没给 “想的空间”。
XX有个新建的仿古小镇,我去年去过一次。青石板路铺得整整齐齐,红灯笼挂了一条街,连店铺的招牌都长得差不多—— 可走完全程,我只记得手里的奶茶洒了半杯,还有到处喊 “扫码送小礼品” 的店员。为啥?因为它太 “标准” 了,标准到没有一点 “人气”:没有老奶奶坐在门口纳鞋底,没有小孩追着蝴蝶跑,连墙上的楹联都是电脑字体打印的,读着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 “有景观无意境”—— 像个精致的塑料花,好看,却没有活气。
再看杭州西湖,谁没见过湖?可为啥全世界的人都爱来?上次我在断桥边碰到个北京来的游客,蹲在雪地里拍残雪,他说:“我不是来拍桥的,是来拍‘许仙等白娘子’的劲儿。你看这雪落在桥栏杆上,一半化了一半没化,就像俩人等着等着,时光都慢了。” 你看,西湖的水、断桥的雪,早就不是单纯的风景了 —— 雷峰塔的影子里裹着禅意,苏堤的柳丝牵着苏东坡的故事,连湖里的荷花,都因为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诗,多了几分雅气。这就是 “景观为骨,意境为魂”—— 景是死的,可魂是活的,能住进人心里。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好的设计是让光线做设计。” 我觉得好的景区,是让意境做导游 —— 它不用喊你 “快来看这里”,却能让你走着走着就停下脚步,心里冒出一句 “呀,这地方真好”。
二、法则一:情景交融—— 给每处风景装个 “情绪开关”
意境的核心,其实就是“景” 和 “情” 撞出的火花。就像你看一部好电影,不是记住了每个镜头,是记住了镜头里的情绪 —— 景区也一样,要让游客看到景的时候,心里能 “咯噔” 一下。
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我前两年遇雨时见过一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妙。那石头本身就奇,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玉,可光有石头不够:旁边得有 “浣云沼” 的水,把石头的影子映在水里,像石头在水里 “照镜子”;上头得有 “冠云楼” 的窗框,把石头框成一幅画;最好再下点雨,雨滴打在石头上 “哒哒” 响,落在水里溅起小圈圈 —— 这时候再看旁边 “揖峰轩” 的题字,“揖峰”,不是 “看峰”,是 “跟峰作揖”,一下子就把你从 “游客” 变成了 “和石头聊天的人”。
想做到这点,其实不用搞多复杂,记住“三感原则” 就行,都是游客能实实在在摸到的:
1.视觉造境:让风景有“层次”
黄山的始信峰,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没懂为啥叫“始信”,直到站在观景台 —— 远处的天都峰刚好卡在前面的山坳里,像画框里的画,云雾飘过来的时候,天都峰时隐时现,你才明白 “哦,原来站在这,才真信了黄山天下奇”。这就是 “借景” 的妙处,不是把所有景都堆在你面前,是让景跟景 “搭伙”,搭出层次感。
2.感官补境:让体验有“味道”
无锡拈花湾我去过两次,最喜欢晚上的荷塘。路灯是暖黄色的,照在荷叶上,禅乐从远处飘过来,淡淡的荷香裹着风,吹在脸上凉丝丝的。有次我看见个小姑娘,坐在荷塘边的石头上,闭着眼睛听了半小时音乐,她说“本来跟爸妈吵架了,听着这歌,闻着这香,心里就软下来了”。你看,意境不只是看的,是听的、闻的、摸的,是能钻进你感官里的。
3.文化点睛:让风景会“说话”
绍兴沈园的“钗头凤” 碑,我每次去都能看见有人在那抹眼泪。石碑是断的,字是陆游写的,“红酥手,黄藤酒”,每个字都带着疼。有次碰到个女士,对着碑读了一遍又一遍,她说“我跟我先生吵了架,来这看看,觉得俩人过日子,哪有不闹别扭的,别像陆游和唐琬一样,错过了才后悔”。一块断碑,因为有了故事,就成了游客的 “情绪出口”——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能让死的景,说出活的话。
三、法则二:留白写意—— 别把游客的 “想象” 堵死
东方人做事讲究“留三分余地”,造意境也一样 —— 别把啥都给游客看明白,得留块地方让他们自己想。
张家界的云海,我见过最妙的一次是清晨五点。天还没亮透,云雾把峰林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几个尖尖的顶,像浮在天上的小岛。同行的摄影师说“要是太阳出来,云散了,峰林全露出来,反而不好看了”—— 可不是嘛,你看得到全貌,就没了 “这云后面藏着啥” 的念想,没了念想,就没了味道。
反面例子就是前两年火过一阵的“塑料花海”。我朋友去打卡,发朋友圈说 “花是假的,风是热的,连拍照的笑容都是装的”。那片花海我看过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粉色塑料花,整整齐齐的,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 你说它不好看吗?拍照确实亮堂,可你站在里面,闻不到花香,摸不到花瓣的软,连风吹过来,花都不会动一下。游客心里想的不是 “哇,好漂亮”,是 “赶紧拍两张,拍完走”—— 因为它太 “满” 了,满到没给想象留一点空间。
反观日本京都的哲学之道,我前年四月初去过一次。樱花树不是密密麻麻种满整条路,是一棵一棵错开的,有的长在民居门口,有的靠在小溪边,石板路留得宽宽的,能让人慢慢走。有个当地女士推着婴儿车,嘴里哼着小调,樱花花瓣落在婴儿车上,她就停下来,轻轻把花瓣摘下来。我跟在后面走,没急着拍照,就觉得“这样真好”—— 不用有人告诉你 “这里是赏樱点”,你自己就能感受到 “人与自然凑在一起的舒服”。
想做到“留白”,其实就三个 “不”,运营者记牢就行:
1.不堆砌景观:别让景“挤” 着景
丽江古城我去过几次,最喜欢的是狮子山脚下的小巷子。那里没什么商铺,就几家本地人开的小茶馆,门口摆着三角梅,溪水从门前流过,有老奶奶坐在门槛上织毛衣。有次我在巷子里坐了一下午,没逛景点,就看老奶奶织毛衣,听溪水响—— 这就是没堆砌景观的好处,景和人能 “喘口气”,游客也能跟着慢下来。
2.不直白解读:别把“答案” 直接说出来
福建武夷山的“一线天”,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导游只说了句 “最窄的地方只有 30 厘米,胖点的朋友得侧着身子过”。我跟着人群慢慢走,走到最窄的地方,抬头只能看见一条细细的光,风从头顶吹下来,凉飕飕的。有个小孩喊 “妈妈,我们在山洞里找星星呢”—— 你看,不用解释 “一线天是怎么形成的”,孩子自己就能想出 “找星星” 的浪漫。要是导游拿着喇叭说 “这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反而扫了兴。
3.不填满时间:给游客留“发呆” 的空
杭州西溪湿地我最爱坐摇橹船,船夫不会催你“快看看这边的芦苇”,就慢悠悠地划着,你想说话就跟你聊两句,不想说话就让你自己看。有次我在船上看见芦苇丛里有只水鸟,一动不动地站着,船夫说 “那是苍鹭,在等鱼呢”,我们就停下来,盯着那只鸟看了十分钟,直到它叼着鱼飞走。要是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哪有这十分钟的惊喜?
四、法则三:叙事共鸣—— 让游客变成 “故事里的人”
意境不是摆在那的风景,是能让人“走进去” 的故事。就像你看一本好书,不是记住了情节,是觉得 “我好像也经历过这事”—— 景区的故事,也得让游客觉得 “我也能掺一脚”。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我和朋友去的时候,她被“房玄龄” 点了名。“房玄龄” 问她 “唐朝的长安城有几个城门啊?” 她想了半天,说“八个?” 旁边的 “杜如晦” 笑着说 “姑娘差啦,是十二座城门!不过看你长得像盛唐的小美人,就罚你唱首唐诗吧”。朋友红着脸唱了首《静夜思》,周围的游客都跟着拍手,她下来的时候说“我好像真的当了一回唐朝的姑娘”。
你看,火的不是演员穿的唐装,是游客能“参与” 的快乐 —— 不是站在旁边看 “别人演盛唐”,是自己也能 “演一段盛唐”。答对题的自豪,答错题的害羞,这些小情绪凑在一起,就把 “盛唐” 从历史书里的字,变成了心里的记忆。
云南沙溪古镇的运营,更让我觉得“会讲故事” 的重要性。那地方没丽江热闹,却留着马帮文化的活气。我去年去的时候,跟着马帮走了半小时山路,马帮的李大哥教我怎么牵马绳,说“这马叫阿黑,跟着我走了十年山路,比我还认路”。
到了山顶,他从背篓里拿出烤土豆,外皮焦焦的,咬一口满是香味。他说 “以前马帮走山路,就靠这个填肚子”—— 我拿着烤土豆,看着远处的山,突然就懂了 “马帮的辛苦和快乐”,不是博物馆里的照片能比的。
后来我在沙溪的铁匠铺里,帮老匠人递了一次铁锤,他教我怎么把烧红的铁打扁,火星子溅在手上,有点烫,却觉得特别有意思。离开的时候,老匠人说“下次来,我教你打马蹄铁”—— 你看,游客要的不是 “我去过沙溪” 的打卡,是 “我在沙溪当过马帮、打过铁” 的归属感,是 “我也是沙溪故事里的一个人” 的念想。
五、避坑:别让“商业化” 把意境的 “微光” 吹灭
现在很多景区的意境,不是“造不出来”,是被 “商业化” 给毁了。就像煮一碗好汤,本来火候刚好,非要往里加一堆味精、香精,最后汤是鲜了,却没了本身的味道。
前年去某古镇,我看见一座清代的石拱桥,挺有味道的,可走到桥边就愣了—— 桥的一边是家奶茶店,挂着霓虹灯牌,写着 “第二杯半价”,店员用大喇叭喊着 “网红奶茶,不好喝不要钱”;桥的另一边,有个老奶奶坐在竹椅上织蓝布,手里的梭子慢悠悠的,阳光落在她的蓝布上,像撒了层碎银。游客都围着老奶奶拍照,没人理奶茶店 —— 你看,游客不是不喜欢商业化,是不喜欢商业化 “抢了意境的风头”。
还有个江南古镇,为了防滑,在青石板路上铺了塑胶垫,橘红色的,跟青石板的颜色一点都不搭。有个老爷爷蹲在路边叹气,说“我小时候在这跑着玩,青石板是凉的,下雨天会反光,现在铺了这东西,连脚感都变了”—— 你说塑胶垫实用吗?实用。可它毁了青石板的 “古味”,毁了游客 “踩在老街上” 的感觉,这就是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想守住意境,其实就两个底线,运营者别碰就行:
1.商业要“藏”,别 “显”
苏州平江路的商铺,就做得特别好。奶茶店的招牌是木质的,跟旁边的古宅一个颜色;文创店的门脸没做夸张的装修,就挂了个小灯笼,写着“小玩意”;连卖冰淇淋的推车,都是竹编的 —— 你走在里面,不觉得是在 “逛商业街”,觉得是在 “逛老巷子”,顺便买个小玩意。商业是为了方便游客,不是为了 “抢镜”,藏在风景里的商业,才是好商业。
2.文化要“融”,别 “贴”
绍兴鲁迅故里,我每次去都觉得舒服。“咸亨酒店” 里卖的是茴香豆、黄酒,不是汉堡可乐;“三味书屋” 里保留着原来的书桌,鲁迅刻的 “早” 字还在,不是改成卖文创的柜台;连街上的店员,穿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布衫,说话温温柔柔的 —— 你不会觉得 “这是在硬搞文化”,会觉得 “哦,鲁迅当年可能就是这样生活的”。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是融在吃的、住的、玩的里的,是游客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六、终极价值:意境是景区的“永久饭票”
现在网红景点更新得比手机还快,今天火个“天空之镜”,明天火个 “粉色沙滩”,可火不了半年就没人去了 —— 为啥?因为它们只有 “噱头”,没有 “意境”,游客去一次就够了,不会想再来。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黎明狼嚎”,我去年冬天去体验过一次。凌晨五点,天还黑着,我们握着工作人员的弱光电筒,慢慢走到狼舍旁边。周围特别静,只有风吹过树林的声音,突然,一声狼嚎从里面传出来,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整个山林好像都醒了。有个小朋友抓着妈妈的手,小声说 “妈妈,狼在跟我们打招呼吗?”—— 那时候,没人想着拍照,没人想着发朋友圈,大家都屏住呼吸,听着狼嚎,看着狼在笼子里慢慢走。离开的时候,那个小朋友说 “我以后要保护动物”—— 你看,意境能给游客的,不只是 “好玩”,还有 “感动”,还有 “念想”,这些是网红景点给不了的。
安徽宏村,我春天去过一次。早上雾还没散,村民在月沼边洗菜,竹篮在水里晃,倒影也跟着晃;有个画家坐在旁边写生,画笔在纸上“沙沙” 响;游客都轻声说话,怕把雾吵散了。有个阿姨跟我说 “我每年都来一次,不是来看月沼的,是来感受这份安静的 —— 在城里待久了,心都是乱的,来这坐一坐,心就静下来了”。
这就是意境的终极价值:它让景区从“一次性买卖”,变成了 “游客的心灵老家”。游客来了,不是 “打卡就走”,是 “想多待一会儿”;走了,不是 “忘了就好”,是 “想什么时候再来”;甚至会跟朋友说 “你一定要去那个地方,那里真好”—— 这才是景区最值钱的东西,比任何网红营销都管用。
文旅产业的竞争,到最后拼的不是谁的设施好、谁的景点多,是谁能让游客“走心”。当景区不再想着“怎么多卖一张门票”,而是想着 “怎么让游客在这里找到心灵的舒服”,就真正摸到了运营的最高境界。
就像西湖的水、苏州的园、黄山的云,它们火了上千年,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特别,是因为它们能让每个来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念想”—— 可能是断桥边的一场雪,可能是留园里的一场雨,可能是宏村的一缕雾。这份念想,就是意境,就是景区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文旅最动人的浪漫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丁说旅游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