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当艺术介入自然:从大地艺术基因悖论到蔡国强烟花项目的生态反思

原创 09-24


当艺术介入自然:从大地艺术基因悖论到蔡国强烟花项目的生态反思

文/李裕君

摘要本文以“艺术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从大地艺术的历史脉络切入,剖析其自诞生起便存在的“反抗体制却干预自然”的生态悖论,并以蔡国强喜马拉雅烟花项目《升龙》为当代案例,深入探讨当代大型环境艺术项目的伦理困境。文中指出,此类项目存在资本共谋下的商业化异化(沦为资本绿色营销工具)、“形式环保与实质生态”割裂(仅靠环保符号掩盖全周期生态消耗)及环境不公正(转移生态风险至当地)等问题。从而提出重构生态艺术伦理的路径:遵循“低影响、修复性、社区参与”原则,实现从“人类干预自然”到“人与自然共生共情”的转向,强调生态艺术的终极目标是重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而非创造震撼景观。

关键词生态艺术;大地艺术;蔡国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共生共情

当艺术走出美术馆的白盒子,迈向广袤的自然场域,一种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想象随之诞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大地艺术(Land Art),以反抗传统艺术体制的批判姿态,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人工与自然的边界——艺术家们将创作现场移至荒漠、海岸、山地等未被驯化的自然空间,用石头、泥土、水体等自然材料构建作品,期许在与天地的对话中重拾艺术的“崇高性”。然而,这场看似“回归自然”的艺术运动,自诞生之初便埋下了深刻的生态悖论:它以自然为灵感源泉与表达载体,却往往以“改造”甚至“干预”的姿态介入自然,在实现艺术观念的同时,悄然触碰着生态伦理的边界。

引发争议的“升龙”烟花表演 媒体报道视频截图

2025年9月19日,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00米处实施的烟花项目《升龙》,将这一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悖论推向了当代语境的焦点。当绚烂的烟花在雪域高原的苍穹下绽放,形成象征“生命升腾”的视觉奇观时,争议也随之而来:在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高寒地带,这类大型艺术项目究竟是“艺术与自然的共情”,还是“以艺术之名的生态消耗”?其标榜的“生态艺术”属性,是否沦为了掩盖人类中心主义逻辑的修辞?从大地艺术的历史脉络出发,审视蔡国强烟花项目的伦理困境,不仅是对某一作品的批判,更是对当代生态艺术发展方向的深层追问。

一、大地艺术的基因悖论:从反抗体制干预自然


大地艺术的兴起,本质上是对二战后西方艺术商业化、体制化的反叛。在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Pop Art)将商业符号引入画廊,极简主义(Minimalism)陷入形式主义窠臼的背景下,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等艺术家选择“逃离”城市艺术体系,转向人迹罕至的自然空间。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Spiral Jetty)》(1970)将6000吨玄武岩与泥土倒入犹他州大盐湖,构建出直径150米的螺旋状结构;海泽的《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1969)在内华达州荒漠中挖掘出两条长约450米、深15米、宽9米的纵深沟渠,为此爆破和挖掘了24万吨岩石和土块——这些作品以“反市场”“反收藏”的姿态,试图让艺术回归“自然的尺度”。但矛盾的是,大地艺术的“反体制”理想,恰恰建立在对自然的“体制化改造”之上。史密森在创作《螺旋形防波堤》时,不仅改变了盐湖的局部地貌,其材料运输、机械作业过程还对周边土壤与水体造成了短期扰动;海泽的荒漠挖掘作品,更是直接以“破坏”自然表层为代价实现艺术表达。这些作品虽批判了传统艺术对“人工空间”的依赖,却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将自然视为“空白画布”,以人类的审美意志重塑自然形态。这种“以对话之名,行控制之实”的逻辑,本质上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延伸——自然并非与人类平等对话的主体,而是承载艺术家观念的“客体载体”。

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

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的《双重否定》

蔡国强的《升龙》项目,正是这一基因悖论的当代延续。从表面看,该项目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崇高性”为背景,用烟花的“瞬时性”替代了大地艺术的“永久性”,似乎减少了对自然的长期占用;项目方亦强调使用“生物可降解烟花材料”,试图规避环境污染风险。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其生态影响远非“材料可降解”所能消解: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层薄、有机质含量低,植被恢复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数十人乃至更大规模的团队进驻、运输车辆的往返碾压、临时设施的搭建,都会直接破坏表层土壤与草本植被,而这种破坏对脆弱的高寒生态而言,可能是不可逆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升龙》的“崇高性”表达,恰恰建立在对自然“稀缺性”的消费之上。艺术家选择在人类活动极少、生态极脆弱的区域创作,无论其美学野心如何宏大,当火药在喜马拉雅这片生态敏感区炸裂的瞬间,艺术便不再是单纯的“表达”,而成为对自然的一次暴力书写——这不是隐喻,而是物理事实:爆炸冲击波惊扰野生动物迁徙路线,金属粉末随季风沉降到冰川加速吸热,当地藏民世代敬畏的“龙脉”被外来者以“艺术”之名强行重命名。这种将世界屋脊降格为“画布”的逻辑,本质上是利用自然的“原始性”与“纯净性”烘托艺术的“震撼力”,且这种将自然的“生态价值”转化为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行为,与大地艺术最初“批判工具理性”的立场形成了尖锐反差。当史密森试图用《螺旋形防波堤》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失控”时,当代的大型环境艺术项目却在“生态艺术”的名义下,重复着“改造自然”的老路,只不过将“永久性干预”换成了“瞬时性消耗”,将“工业材料”换成了“可降解材料”,其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逻辑并未改变。

二、资本共谋与环境不公正:生态艺术的商业化异化


大地艺术的早期实践者虽反抗艺术商业化,但受限于创作规模,尚未深度卷入资本逻辑;而当代大型环境艺术项目,却因技术、人力、场地的高需求,不得不依赖雄厚的资本支持,这使得“艺术与资本的共谋”成为难以规避的现实——蔡国强的《升龙》项目与国际户外品牌的深度合作,正是这一现实的典型样本。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重塑了艺术的创作逻辑,更催生了“环境不公正”的新问题,让生态风险从资本方、艺术方转移至当地生态系统与社区。

从创作逻辑看,资本的介入早已超越“资金支持”的范畴,成为左右艺术选题、形式与传播的核心力量。《升龙》项目的合作品牌,其核心诉求是通过“喜马拉雅”“生态艺术”等标签塑造“高端、环保”的品牌形象,进而推动产品销售;而蔡国强团队则需要资本支撑高海拔项目的巨额成本(包括团队后勤、材料运输、审批协调等)。在这种互利关系中,艺术的“生态表达”逐渐异化为资本的“绿色营销”:烟花的“升龙”意象被解读为“突破极限”的品牌精神,高原的“纯净生态”被转化为品牌的“环保背书”,甚至项目引发的生态争议,也因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品牌获取流量的“话题点”。此时,“生态艺术”不再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是沦为资本实现商业目标的“文化工具”。

更严重的是,这种资本驱动的艺术项目,往往通过“生态降级”的方式转移环境风险,造成隐性的“环境不公正”。所谓“生态降级”,指资本方与艺术方为降低成本、规避严格的环保审批,刻意选择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实施项目——喜马拉雅山区部分区域正是如此:当地虽拥有独特的生态价值,但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保执法力量有限,对大型项目的全周期生态评估能力不足。这种选择背后,本质上是一种“风险转嫁”:项目方在获取艺术声誉与商业利益的同时,将生态破坏的代价留给了当地社区与脆弱的生态系统。例如,《升龙》项目实施后,当地可能面临的生态风险包括:土壤压实导致的植被退化、施工垃圾对水源的污染、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迁徙(如藏原羚、雪豹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碎片化)。而这些风险的承担者,并非获得商业收益的品牌方,也非获得艺术曝光的艺术家,而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当地牧民,以及无法表达诉求的野生物种。更讽刺的是,项目方往往以“带动当地旅游”“提升区域知名度”为由为项目辩护,但实际上,短期的艺术活动带来的旅游收益极为有限,且可能因生态破坏反噬当地的长期发展——这种“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正是环境不公正的典型表现。

从历史维度看,大地艺术最初的“反体制”理想,本是对“资本控制艺术”的反抗;而当代的大型环境艺术项目,却在资本的裹挟下,成为了“体制的新变种”。当史密森拒绝将《螺旋形防波堤》商业化,甚至反对对其进行修复时,他坚守的是艺术的“自主性”;而如今,艺术项目与资本的深度绑定,让“生态艺术”逐渐失去了批判锋芒,沦为了资本逻辑下的“文化消费品”。这种异化,不仅让生态艺术偏离了“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更让艺术成为了加剧生态不平等的推手。

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00米处实施的烟花项目《升龙》

三、形式环保实质生态的割裂:生态艺术的修辞陷阱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环保”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修辞,而“生态艺术”也常常陷入“形式环保”与“实质生态”的割裂——即通过表面的“环保符号”(如可降解材料、自然主题)标榜生态属性,却忽视了创作全周期的生态影响,以及对现有生产消费结构的批判。蔡国强的《升龙》项目,正是这种割裂的典型案例:其“生物可降解烟花”的宣传,掩盖了项目全链条的高能耗与高碳排放,而“生态艺术”的标签,则让艺术的“崇高性”遮蔽了实质的生态代价。

首先,从“生命周期评估”的视角看,单一环节的“环保”无法代表项目的整体生态性。《升龙》项目强调烟花材料的可降解性,但忽略了材料从生产到销毁的全周期影响:烟花的核心成分(如氧化剂、燃料)即使可降解,其生产过程仍依赖高能耗的化工产业;从工厂运输至海拔5500米的项目现场,需要经过长途公路运输与高原运输,仅物流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就远超“可降解材料”所减少的环境影响;此外,项目的前期筹备(如场地勘测、临时道路修建)与后期收尾(如垃圾清理、生态修复),若缺乏严格的监管,也会产生额外的生态足迹。这种“只关注终端,忽视全链条”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性环保”——用局部的环保措施,掩盖整体的生态消耗。

其次,这类项目往往将“生态保护”转化为“视觉景观”,用艺术的“审美性”消解生态的“实践性”。《升龙》项目中,烟花在高原夜空绽放的瞬间,被拍摄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一种“生态崇高”的景观。但这种景观化的表达,恰恰将生态保护简化为了“视觉符号”:观众在惊叹于艺术之美的同时,却忽视了项目背后的生态代价;而项目方则通过这种“景观消费”,获得了“关注生态”的道德声誉。这种“将生态问题美学化”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生态危机的回避——它没有引导公众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反而用艺术的“浪漫化表达”,让人们对生态消耗习以为常。更深刻的是,这类“形式环保”的生态艺术,往往缺乏对现有生产消费结构的批判。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以及“消费主义至上”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生态艺术,应当直面这一根源,通过创作挑战既有的结构。但《升龙》项目,却完全依赖于工业体系的支持:从烟花的工业化生产,到物流的全球化运输,再到传播的数字化技术,无一不是现有生产消费结构的产物。这种“依赖现有体系,却标榜生态批判”的矛盾,让项目的“生态属性”沦为了一种修辞——它没有试图改变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反而成为了现有体系的“合法性背书”。

正如,《升龙》项目的合作品牌,其核心产品(如户外服装、装备)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涉及化纤材料的使用、水资源的消耗以及碳排放;而项目的传播,也依赖于社交媒体的高能耗数据中心。这种“一边消耗生态,一边标榜环保”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绿色washing”(绿色洗白):通过艺术项目的“生态标签”,掩盖品牌自身的生态问题。而“生态艺术”在这里,也从“反思工具”变成了“洗白工具”,失去了其应有的批判价值。

四、重构生态艺术的伦理路径:从干预自然共生共情


面对大地艺术延续至今的生态悖论,以及当代大型环境艺术项目的伦理困境,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生态艺术”的核心:它不应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或“消费”,而应是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与“共情”;它不应追求表面的“环保符号”,而应践行实质的“生态责任”。真正的生态艺术,应当建立在“低影响、修复性、社区参与”的原则之上,通过全周期的生态评估与伦理反思,实现艺术与自然的真诚对话。

(一)低影响:从改造自然顺应自然

真正的生态艺术,首先应当遵循“低影响”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以“顺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姿态进行创作。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放弃“将自然视为画布”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转而将自然视为“合作主体”,尊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自主性。例如,艺术家安迪·戈兹沃西(Andy Goldsworthy)的创作,便遵循了这一原则:他利用自然中的现有材料(如落叶、冰块、石头),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构建临时作品,作品完成后任其随自然规律消解(如冰块融化、落叶腐烂)。这种创作方式,既避免了对自然的改造,又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自然的“流动性”与“生命力”,实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共生”。

安迪·戈兹沃西(Andy Goldsworthy)及其创作

对比之下,蔡国强的《升龙》项目,若要践行“低影响”原则,首先应当重新选择场地——放弃生态脆弱的高海拔山区,转而选择生态系统更稳定、人类活动影响已存在的区域(如废弃矿区、退化草原);其次,应当简化创作规模,减少人力与物资的投入,避免大规模的场地干预;最后,应当选择更低碳的表达形式,假如用自然材料构建的静态装置替代高能耗的烟花表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少项目的生态足迹,让艺术不再成为自然的“负担”。

(二)修复性:从消耗自然修复自然

生态艺术的更高层次,应当是“修复性”——即通过艺术创作,参与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让艺术成为“治愈自然”的工具。这种创作模式,不仅避免了对自然的破坏,更主动承担起修复生态的责任,实现了“艺术与生态的双赢”。例如,艺术家贝弗利·佩珀(Beverly Pepper)的《大地画(Earth Paintings)》系列,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退化农田中,通过种植当地草本植物构建几何图案,既形成了视觉化的艺术作品,又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农田生态的恢复;美国艺术家南希·霍尔特(Nancy Holt)的《太阳隧道(Sun Tunnels)》,则在荒漠中用混凝土管道构建作品,四个巨大的混凝土管道在犹他州卢辛鬼镇外的沙漠中呈X形。每个管道上都钻有小洞,以星座的形式排列(比如:德拉科、英仙座、哥伦布和摩羯座),通过这些小洞,游客可以看到大盆地沙漠周围的偏远景观。管道的孔洞不仅形成了与太阳轨迹对应的光影效果,还为当地的小型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些作品证明,艺术可以成为生态修复的“催化剂”,而非生态消耗的“源头”。

南希·霍尔特Nancy Holt的《太阳隧道》

对于蔡国强团队而言,若要践行“修复性”原则,《升龙》项目不应止步于烟花表演,而应将“生态修复”作为项目的核心环节:例如,在项目实施前,联合生态学家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在项目实施后,长期监测当地的生态状况,并通过种植本土植物、恢复土壤结构等方式,弥补项目造成的生态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修复过程本身可以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通过记录修复过程,制作纪录片或装置作品,让观众关注“生态修复”的长期性与重要性,从而让艺术从“消耗性表达”转向“建设性表达”。

(三)社区参与:从外部干预在地共生

真正的生态艺术,还应当重视“社区参与”——即让当地社区(尤其是原住民)成为创作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旁观者。当地社区作为自然的长期守护者,拥有丰富的生态知识与文化传统,其参与不仅能确保项目的生态适宜性,还能避免“环境不公正”的风险。例如,加拿大艺术家丽贝卡·贝尔莫尔(Rebecca Belmore)的《喷泉(Fountain)》项目,在安大略省的原住民社区实施,她与当地Ojibwe 族人合作,利用传统的编织技艺制作装置,作品主题聚焦于原住民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创作模式,既尊重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态知识,又让项目的收益(如艺术传播带来的关注度)真正惠及社区,实现了“艺术、生态与社区的共生”。

反观《升龙》项目,其最大的伦理缺陷之一,便是缺乏当地社区的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前,是否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是否尊重了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与文化情感?项目实施后,是否与社区建立了长期的生态监测合作?这些问题的缺失,让项目沦为了“外部强加的艺术”,而非“在地共生的实践”。若要改善这一状况,项目方应当在筹备阶段便与当地社区(如西藏的牧民合作社)建立对话机制,邀请社区代表参与项目决策,将当地的生态知识(如草本植被的分布、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融入项目设计,并将项目的部分收益用于社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如建立牧民环保合作社、资助生态教育项目)。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对等”,避免环境不公正的发生。

五、结论:生态艺术的伦理转向——伤痕共生


从大地艺术的《螺旋形防波堤》到蔡国强的《升龙》,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艺术”始终在“反思自然”与“干预自然”的矛盾中徘徊。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的创新性,更在于它们引发的伦理追问:当艺术与自然相遇时,我们应当以何种姿态面对自然?是将其视为“画布”,还是视为“伙伴”?是追求“人类的表达”,还是追求“共生的平衡”?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生态艺术”不能再沦为表面的环保修辞,更不能成为资本逻辑下的文化消费品。它需要完成一次深刻的伦理转向:从“以艺术之名的生态消耗”,转向“以艺术之名的生态守护”;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干预”,转向“多物种共生的共情”。这种转向,不仅关乎艺术本身的进化,更关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建——艺术应当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而非割裂二者的“屏障”;应当成为治愈生态伤痕的“良药”,而非制造新伤痕的“工具”。

在笔者看来,蔡国强的《升龙》项目及其引发的争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它让我们看清,当代生态艺术若要真正承担起伦理责任,就必须放弃“崇高化的自我表达”,转而拥抱“谦逊的生态实践”;必须放弃“资本驱动的风险转嫁”,转而追求“社区参与的公正共生”。唯有如此,生态艺术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真诚对话”,才能在生态危机的时代,为人类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审美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不是对自然的消费,而是对自然的守护。最终,生态艺术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创造“震撼的景观”,而是重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当艺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脆弱与珍贵,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非主宰,那么,艺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生态保护的力量,才能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构建起一种基于共情与共生的新型关系。这,才是“生态艺术”真正的伦理内核,也是它在未来应当坚守的方向。

2025年9月21日于北京

注:以上图片及部分资料数据来源于网络

关于文章作者

李裕君Li Yujun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及理论研究者。擅长以策展为方法论,构建艺术与公众的对话场域,并致力于当代艺术生态的体系化建设。自2006年起深耕当代艺术领域,涵盖策展、艺术评论与写作、机构运营及媒体策划等,并与国内外上百位艺术家建立密切合作,累计策划过覆盖北京、上海、东京、苏黎世等国内外多个城市的展览及艺术项目百余场。在《美术研究》、《收藏投资导刊》、《人民艺术家》、《绝对艺术》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及专题文章,并持续在艺术中国、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等专业平台输出深度评论文章。

2022/2024年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新时期中国当代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及“策展理论研究人才培训”项目研学经历。曾担任北京不同艺见艺术中心执行馆长、798第零空间主理人,并主导创立天津海河美术馆并担任执行馆长(2022年);2006年参与《美术关注-中国油画名家》丛书编撰,担任副主编;2008年创立Ai艺术网,联合首创“当代艺术播报联合体”网络电台;2010年加入99艺术网,历任副主编、市场总监等职,并参与策划了“首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高峰论坛”等;2015年入职绝对传媒集团,参与创办《绝对艺术》刊物。目前为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外聘导师、中国文化促进会国潮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工作生活于北京。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YIQI_ARTS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生态艺术伦理 大地艺术基因悖论 蔡国强《升龙》争议

454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