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我支持博物馆重新收费,而且越快越好
-
原创 昨天
国庆假期,我又一次走进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但是感受了国庆期间的巨大客流和现场情况后我建议博物馆还是恢复收费吧!哪怕收 10 块 20 块也行,最起码可以筛选掉一半的无聊人员。
1
本是怀着对千年文明的敬意,想在静谧中与文物对话,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美与智慧。

现在的上博东馆已取消预约制,散客可凭身份证自由进出。
其实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都是国家补贴,初衷基本是便民惠民,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文化。
国家的本意说好的,但结果呢?
现在的博物馆越来越像一个“免费纳凉胜地”“遛娃天堂”“网红打卡点”,唯独不像一个该让人沉下心来思考与审美的地方。

2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闲人”太多。
他们不看展、不听讲解,既不租AI导览眼镜,也不请导游,只是漫无目的地穿行于各大展厅之间。
很多人展厅里只挑巨大的展品,然后匆匆拍照后发个朋友圈配文“来过”,然后转身去角落拆零食、嗑瓜子、大声聊天。
更离谱的是,再博物馆里,有人居然外放抖音音频。

古乐未歇,短视频的魔性BGM已响起,仿佛一场时空错乱的荒诞剧。
还有那些满场乱跑的孩子。有些是学校组织的研学团,本应是教育契机,结果三五成群坐在地上玩手机、打游戏,老师无力管束,或研学机构只为赚钱,根本不管;更多则是家长随手把孩子往展厅一放,自己坐在休息区刷手机,甚至不知去向。
孩子玩闹奔跑,家长视而不见,只见安保人员在焦急安的呼叫同伴制止打闹的孩子。
这不是教育,这是放养,是在公共空间里对他人权利的漠视。
3
我爱看文物,是因为现代社会太“快”了。
高楼千篇一律,设计越来越极简到苍白,连手机都长得一模一样。而文物不同——它们有温度、有故事、有岁月的包浆。

跨越千年的匠人指尖的呼吸,一尊凝结着千年前的信仰与慈悲的佛像,这些不是图片能传达的,它需要你站在它面前,屏息凝神,用心去“读”。
可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稀缺。

4
我们总说“文化惠民”,可“免费”不等于“无门槛”。
当博物馆沦为蹭空调、避暑、遛娃的公共场所,真正的观展体验正在被稀释殆尽。
很多人说,现在经济下行,大家花钱谨慎,博物馆成了“性价比最高”的休闲选择。这话没错,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合理引导人流、提升参观质量。

我的建议很简单:恢复适度门票制度。
说个不成熟的建议,不喜勿喷。
比如,县级博物馆10元以内,省级20元以内,国家级30元以内。价格不高,却足以过滤掉至少三成“蹭空调式”游客。
这并非 elitist(精英主义),而是保护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让真正想看展的人,能看得进去。
再者,预约制也该优化。
现在热门展览根本约不上,可黄牛和付费讲解团却总能“有票”,这本身就是制度漏洞。
与其让普通人望展兴叹,不如设置“文化素养准入”机制——比如每月开放几天“国考专场”:通过一场简单的文博知识测试,就能获得专属观展时段。不是为刁难谁,而是为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空间,让文物得以被真正“看见”。

5
博物馆不该是菜市场,也不该是游乐场。
它是文明的仓库,是历史的回音壁,是我们在喧嚣世界中寻找精神锚点的地方。(抖音之类,真的是愚民神器)
如果连在这里,我们都无法安静地看一眼千年前的光,那未来的我们,又拿什么去照亮下一代的眼睛?
所以,我呼吁:请让博物馆恢复一点门槛,一点尊严,一点安静。
让想看的人,看得见;让该静的文物,静一静。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营销人笔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