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现在是评价跨媒体艺术节的最佳时机吗?

原创 前天

2015年,首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迷因城市:骇进现实”在杭州举办,这场全新的试验聚焦于成长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数字原生代”的诸多跨平台实践。在当时,年轻的策划团队宣告“跨媒体即跨平台”,跨平台者即通达之全才,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家是“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首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2015。图片来自网络。

“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向达·芬奇提案”。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与古为新”的世界观论调在此后成为了“跨媒人”在谈论一切与“新”相关的问题时的基调,一直到2023年的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举办时仍有所回响。那一年的艺术节题为“向达·芬奇提案”,意味着通过这名融合科学精神与艺术思想的天才典范的“降灵仪式”,在这个学科分立、注意力分散的时代重新召唤敢于直面“整全世界”的“整全之人”。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现场,油罐艺术中心,2025年。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几天前,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结束了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为期半个月的展览。相比上一届奏请先贤的破釜沉舟,名为“带电的孩子”的本届艺术节在语态上显得更为放松。展览希望借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中的超能力少年,与钱学森同年在研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讨论人机共生、人机协同背景下有机生命的性灵与存在状况——这当然也是同时代人在面对无所不在的技术异化问题时理应存有的关怀。

《霹雳贝贝》动画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现场,油罐艺术中心,2025年。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随着创始人们的纷纷淡出,文艺复兴人式的观念传统彻底落幕了吗?是或也不是。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记忆、科学思想资源与前沿科技批判三线融合的问题意识依然反映了策展团队对媒介/科学史的关注,只不过这种关注更加聚焦于现代媒介的发展,并承认从前现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无法用语言和概念弥合的断裂。除此之外,对时间与技术的视觉考古或者创造性的想象依然是一种受到主办方青睐的创作路径,如“频闪的史间”单元中呈现的石青的部分虚构作品《钱学森与长江计算机》(2021)以及将摄影术与通灵媒介相联系的曹澍作品《扩散》(2024)等。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现场,油罐艺术中心,2025年。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与十年前相比,今天的跨媒体艺术节的一个较为直观的变化,就是随着新一代屏显技术的发展,艺术家对硬件/软件设施的调用都显得更为得心应手。随处可见的巨形屏幕如同碑林或钟乳石屏障一般自展览馆的地表蔓生。孙晓宇的影像装置《太行入梦喧》(2025)足足动用了五个超越人身尺度的竖幅屏幕,这是在AI协同下完成的巨嶂山水,严格来讲并不存在于天地间,只在乎于心灵宇宙。另一边,在UFO Terminal 标志性环形曲面屏幕的包裹下,虚拟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这令人不禁想到马列维奇在《屏幕的谱系》中的描述:“屏幕消失了……图像完全填充观众的视野……画框之外的世界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觉察是:那种明确的、可感的、令人兴奋躁动的“出路”或“解决方案”也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审慎、模糊但具有现实紧迫感的态度。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现场,油罐艺术中心,2025年。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艺术节的公共性和社会触及力是另一个维度的标准,但也不得不纳入考量。一直以来,跨媒体艺术节极具理论化、思辨性与特殊性的表达系统都对行业内外的观众构成了巨大的理解挑战。以及,对流动性极强的院校在读群体的高度依赖始终在阻碍艺术节走向真正的机构化,这也让形成稳固的、常态化的、具有一致性的内容语言变得近乎于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借助于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去唤醒观众的记录冲动,或许已经不再是一种策略,更像是某种深处于时代基因中的触类旁通。应该感到高兴的是,时至今日,依然有观众能够因这套日益成熟的展览装置而触动,并跨平台地在红色软件上传笔记。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展览现场,油罐艺术中心,2025年。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现在会是评价跨媒体艺术节的最佳时机吗?在南山路4号楼闭门度过的日日夜夜已不会复现,如何在建制中继续行驶这艘实验性的巨轮,或许将是这个平台所能遭遇的最大挑战。

撰文 陈天琪

编辑 佳琦

合作垂询:art_bbs@hotmail.com

/关于写作者/

陈天琪

(b.1994)

陈天琪,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讲师。写作者、策展人,关注日常及其表征之间的缝隙。

/相关展览/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BBS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第八届跨媒体艺术节 带电的孩子 展览 人机共生 艺术展

199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
ARTBBS

ARTBBS

北京

其他 · 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