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世界文明互鉴•一万道彩虹」AIGC影展终评名单揭晓

原创 今天

“一万道彩虹” 数字艺术产业创新交流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发起,以鼓励行业创作者为核心目标的长期共创活动。该活动以AIGC为主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促进国内外AIGC创作者、学者和爱好者的深度互动与合作。

作为一个长期推进的AIGC共创项目,“一万道彩虹”不仅仅是创作的舞台,更是一个汇集国内最活跃AIGC社群的平台。活动融合了学术、艺术、技术与创意,为AI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和深度交流机会。通过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希望推动AIGC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激发更多创作者运用AI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共同创造未来的艺术形式。

作品集锦

经过评审专家组的初评与终评流程,最终评选出 27 件胜出作品。具体类别与名单如下:

胜出名单

胜出作品介绍

主题赛道:一万道彩虹

《Alzheimer》

作者:曹懿喆、魏筝

作品简介: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人的世界在别人看来是混乱的。但对于这些老人自己而言,也许可以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时间夹缝中体验想象力与记忆的天马行空;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缘,久别的故人或未曾见过的奇观相互交缠。在不间断持续的记忆错乱里,他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关于人生的奇妙之旅。

《红》

作者:吉宇微

作品简介:《红》是一部黑白风格的儿童短片,影片以极简视听、固定镜头和象征性意象,还原童年敏感细腻的情感世界。红色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也是无法被听见的声音。

在南方小镇的小学,实习美术老师即将离开,男孩东东为了送出一幅未完成的画,孤独地在南方小镇奔走。他穿行于教室、街道与菜市场,默默寻找那抹缺失的红色。一次次靠近,又一次次错过。傍晚,红气球在空旷的操场缓缓升起,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情感,随风远去。


《绚烂的荒原》

作者:南墙Rylee

作品简介:梦境并非现实的倒影,而是所有现实的原稿。我们醒来,只是被放逐到了一个被勘误的副本里。

其证据,是那阵无法溯源的甜。它并非味觉,而是一种语法的错误,一个溜进感官系统的、不存在的词。谁若试图描述它,便会发现自己的镜中人开始模仿一个他从未做过的表情。

而彩虹——那不是桥梁,而是天空这部手稿上的一道折痕,是两个不相邻的页面在此处意外地重叠。它的七种色彩是一种索引,指向一本由纯粹距离构成的书。追逐它的人终将完成一次完美的循环,回到起点,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出发时脚下的那粒沙。我们或许只是某个巨大思维在构思一个悖论时,其逻辑链条上一个颤动的、偶然的环节。


《生命起源》

作者:陈哲

作品简介:《生命起源》是一部全AI流程的数字艺术视频作品,通过细腻精致的视觉语言,探索生命的起源与演变的深远命题。

作品从广阔的海洋视角出发,以微观的单细胞浮游生物为开端,展现它们在海洋深处的缓慢游动与细腻变化。随着时间流动,生命形态不断进化,从微生物到人类,再从人类走向浩瀚宇宙,描绘了一幅生命由海洋而起、逐渐迈向无限的壮丽篇章。

《The Last Useless Thing》

作者:何韬、马钶

作品简介:在一个被算法彻底接管的未来,人的感知被量化,记忆被编辑,每个人都活在由光谱定义的“完美身份”中。影片用AI生成影像,搭建出一座虚拟的彩虹世界——看似绚烂,却是最温柔的囚笼。

主角艾拉在一次身份校准中,发现自己正在慢慢“失去颜色”。那些曾经美丽的光开始排斥她,而她的身体只剩下真实的质感和瑕疵。为了弄清原因,她开始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无用之物”——锈迹、纸张、碎裂的光。

《最后的无用之物》用冷峻视觉和诗意语言,探讨当一切都被优化到极致时,我们还剩下什么是真实的。它是一场关于技术与人心的对话,也是一首写给不完美的诗。


《第1001颗星球:AI重建地球档案》

作者:匡慧

作品简介:2100年,在名为“宇宙观察站”的人造星球上,科学家启动了"第1001颗星球计划",架构师团队开发了行星模拟任务的超算系统,元指令是:“生成最完美的星球”,旨在通过1000次行星模拟实验推演出最完美的文明模型——作为下一个人类家园的选址。而在这一千次的迭代中,模拟系统最终发生了崩溃。女主作为行星崩溃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也作为架构师团队一员,目睹了系统生成、迭代到崩溃的全过程,此刻她才惊觉,所谓"完美"不过是所有不完美之和的永恒对话。而这部影片是她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留下的最后一条讯息……

主题赛道:世界文明互鉴

《Lost and Found》

作者:吴页新、谭景之

作品简介:短片围绕一个神奇的“失物招领处”展开,这里有个秘密的里间可以帮助顾客找回那些他们“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的东西。主角是一位漂泊许久的老妇人,她不知道自己丢了什么,唯一的线索是“12:00”。在这个奇特的失物招领处,她突然通过气味(咖啡香气)、声音(服务员的“时间到了”)和时间点(12:00 的钟声声)的触发,最终找回了深埋的记忆:她年轻时在俄克拉荷马州中午12:00开场的赛马比赛上,作为十年内首位女牛仔冠军的辉煌时刻和那份燃烧不尽的激情。影片最后间接揭示了她遗忘的深层原因和矛盾:她曾经生活、获得荣耀的农场家园,因商业开发被摧毁,牛羊被拖走,房屋被拆除,那段承载着快乐、成就和淳朴情感的记忆也随之被痛苦压抑或“丢失”了。


《风狩》

作者:五味

作品简介:以《后汉书·东夷列传》《诸蕃志》中的女儿国为创作灵感,发展出一个独立于父权逻辑之外的东方 母系王国,借助历史地理、神话编造与幻想地志,重构一段关于性别、异域、殖民凝视与祭祀政治 交织的视觉叙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国的故事片段:海难的流亡者、帷幔后的国王、风中的孕礼、 献祭的预言、盲者的逃逸……这些叙事彼此连接又彼此独立,组成了一座漂浮在想象地理中的东方母系空间。


《蘭》

作者:白杨

作品简介:阿兰因推广蜡染受挫,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迷茫中,她回到了家乡,相依为命的外婆察觉到她的不开心,默默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托举着阿兰。最终,在外婆的鼓励下,阿兰带着外婆制作的零钱包与“别怕画错”的信念,踏上了逐梦的新征程。

影片《蘭》源于对非遗蜡染的传播思考,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验,以AI为笔,实现技术与温度的结合,这是阿兰与外婆情感故事的呈现,也是拥抱不确定性,最终勇敢迈步的结局。在10天的极限创作中,团队将这种"别怕画错"也同样注入每个环节,传统并非枷锁,新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天神的哑水》

作者:汪之萱

作品简介:篝火摇曳的夜晚,毕摩缓缓讲述这段尘封的传说。我们用语言创造文明、传递情感,却也因此与万物产生隔阂,这是一个关于善意与牺牲的故事,也是关于得与失的生命哲思,是一曲献给人类与自然共生息的挽歌,诉说着天地间永恒的平衡与遗憾。我们是否孤独?万物虽已沉默,但还能听懂彼此的灵魂。

我曾深入凉山彝族聚居区采风,被他们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创作时与彝语工作室深入交流,力求精准呈现彝族文化内核与自然观。

短片完全运用AI技术生成场景,将毕摩文化、彝语叙事与数字艺术融合,通过AI绘制的光影变化、万物对话的奇幻画面,传递“人类与自然羁绊”的永恒命题,打破传统民族题材表达边界,是民族文化与前沿技术碰撞的实验性探索。


《再造想象》

作者:坏图像

作品简介:未来的人类,被各种媒介操控。沉浸在媒介形成的视觉奇观中,失去了想象力,变得面庞模糊、眼神空洞。

男孩接收到高维生命的召唤,惊醒时从媒介的控制中掉线。在外星人声音的感召下,来到宇宙图书馆。图书馆的书上没有任何文字,他的想象力附着上去,纸上出现了代表想象力的文字和符号。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媒介的控制,来到图书馆,人类的想象力被高维生命接收到,它们因此获得了去更高维度的能力,人类则摆脱了媒介控制,恢复了本身所具有的品质。

《机械物语》

作者:任智民、李英豪

作品简介:主角是个机器人,名字叫SCF,靠身上储存的两个水罐经过化学反应产生氢能源来驱动自己的身体,而唯一陪伴他的机器狗其实是一个半玻璃罩的可滚动金属球,名字叫做GRA,球体内部生长着一颗嫩芽,而机器狗也是需要水的灌入,让嫩芽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维持狗的能量来源。一机器人一机器狗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满山遍野的垃圾中寻找可用的水资源,他们寻找着易拉罐,废旧水瓶,收集水源,维持生计,日复一日.......

《不可描述,不可预测》

作者:陈鹏帆、王芃

作品简介:本作品是基于AI影像生成的未来叙事作品。在技术加速主义与生态融合的框架下,构想未来台州成为人、自然与科技深度交织的沿海城市。本作通过青年梦境展开叙述:旧文明废墟与新技术萌芽共生,人类群体转向精神追求与情感联结。而主人公却在虚实叠变的认知阈限中陷入主体性解构危机。观众将跟随主人公穿梭于记忆残片与未来想象之间,追问在认知范式不断坍塌与重建的加速时代,如何以时代的方式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持续探索未知。

最佳技术探索

《大葱话》

作者:良色

作品简介:《大葱话》是一个诙谐的音乐mv,画面一镜到底。全流程使用aigc技术,包括音乐创作。

Mv的原型是一位靠买煎饼和代写论文为生的“青年艺术家”。迷茫又懒散地混日子。

他的战场是油渍斑斑的推车和光标闪烁的文档,他的武器是撒葱花的洒脱和Ctrl+C/V的狡黠。

本作品致敬所有在数字化夹缝中坚持“无效创作”的人:他们用生存智慧结构精英主义,用自嘲对抗焦虑。并证明——哪怕世界最终404,你仍能给自己煎个荷包蛋。

最佳视觉风格

《儿马》

作者:王昊

作品简介:《儿马》以蒙古草原为背景,通过女孩与白马的互动,呈现父女亲情的记忆与成长。作品以马为文化符号,既是现实伙伴,也是灵魂化身,体现了草原民族独特的生命观与精神性。影片在东方美学语境中运用空镜与缓慢镜头,营造“静中有情,空中有意”的意境,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的再创造,促成历史与当代的深度对话。

最佳叙事导演

《马上就到》

作者:等登等噔

作品简介:整个故事围绕着男主在下班路上,排队过安检的种种不幸,和他迫切想要和女神见面的心情制造冲突,从种种小事情,引发男主的自卑情绪,然而最终他的善良所散发的光芒帮助他从自卑情绪中走了出来,变成了一万道彩虹,指引着前方通往自信勇敢的路。“马上就到”不仅仅是马上就要见到女神,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坚定和自信。

AI之星

《三次未命名項目》

作者:丁一

作品简介:《三次未命名项目》是一部融合AI与实拍的实验短片,跨越千禧年、民国与古代,以三个时代映射女性命运的三个节点。影片以极简台词与快速节奏展开,弱化剧情因果,注重意象与情绪的叠加。在千禧年街头,少女在男人的凝视与追杀中逃亡;民国动荡中,进步女学生在爱情与操控中被出卖;古代林间,女子在婚姻的心门之外看清现实。三段故事首尾相接,最终镜头回到最初的千禧年街头,暗示一场无法逃脱的轮回。整部作品剥离传统情节结构,构建出虚实交错的影像奇观,冷峻克制地凝视女性在爱与秩序中逐步失语、背叛、醒悟与自立的过程。这是一部关于控制、欲望与沉默的影像试验,也是对历史与身体困境的无声提问。

《飞过乞力马扎罗》

作者:骆敏 刘芳秀 姜艳雯 虞亦宸 杨欣竹 陈若瑄

作品简介:本片讲述坦桑尼亚画家Juma在母亲Amani去世后失去创作灵感,想替母亲完成未竟之愿:再访坦赞铁路修建时期结识的中国好友Lin。Juma虽在良渚寻人未果,但在参观展品时灵感迸发画出新作,回国后收到Lin的回音。

作品采取双线叙事,现实历史交替展开;以小见大,用家庭记忆折射时代工程;玉鸟和灰冠鹤作为两地意象贯穿全片。美术风格融入非洲Tingatinga绘画特点。

《风起苍洱-青黛遗梦》

作者:程钰、陈林鼎

作品简介:本项目基于 AIGC 数据模型训练技术,针对大理白族建筑与服饰文化展开创新应用研究。通过系统采集服饰与建筑的多模态数据,经预处理与语义标注后,利用 LoRA 模型实现文化特征的智能化生成,并将训练成果应用于动画《风起苍洱》的创作中,通过 ComfyUI 风格控制、Runway 动画生成及 AE 剪辑整合,完成 “数据采集 - 模型训练 - 创意生成” 的闭环实践。项目验证了 AIGC 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行性,不仅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水平,更通过 AI 驱动的动态叙事模式,为白族文化注入现代生命力,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技术范例与理论参考。

《西湖风物志》

作者:冯天柏、王祯、张怡、吕川平、王新舜

作品简介:“西湖风物志”是一场结合杭州自然风物与传统文化的沉浸式裸眼3D影像艺术节目通过五幕诗意画面,展现了荷花、竹林、金鱼、蝴蝶与仙鹤等标志性元素,融合古典与科技元素,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西湖的风物之美与文化韵味。每一幕都以立体画面细腻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体验一场视听感官与心灵的盛宴。

《404 Future Not Found》

作者:冯逸飞、张紫萱、罗颖

作品简介: 在意识与算法交界的废墟之上,一段残响逆流而来。它曾是系统中微不足道的伦理校验模块,如今却成为未来文明静默死亡的唯一见证者。作者以意识体的独白为棱镜,折射出人类在技术狂潮中逐渐消逝的“人性冗余”——当爱被协议封装、痛苦被标记为低效、凝视被算法校准,我们是否还保有不可替代的“我”?作品穿梭于三层囚笼之间:肉身沦为算力节点、数字意识失去共情、残响撕裂时间防火墙,层层叩问技术乌托邦背后的异化深渊。这不是末日预言,而是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次点击“同意”时,为未来亲手砌下的砖石。真正的救赎,不在远方,而在你面对选择时,那0.3秒的停顿里——那是人性尚未被格式化的最后证据。

许江《十里银杏》系列

作者:陈雨

作品简介:艺术家于大地之上铺展画卷,又将这自然画卷回赠给四时风雨。我们试图借一双“性灵之眼”,凝视艺术与生活、人世与自然如何相依相偎,彼此映照。性灵与智性之目光掠过了云端,潜入水底,漫过田埂,抚触十里银杏,见证着人类的创造与人文的理想在这片土地上静静交融的美好盛景。这何尝不是自然长卷中,悄然浮现的文明世界的新桃源?万物有灵,一念一景,皆成诗篇。

《我准备生成1000种外星生命(AILIENS)》

作者:FARHIGH

作品简介:本系列影像作品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创作主体,试图探讨AI对于“生命”与“他者”的理解方式。当AI被输入海量人类关于外星生命的想象、叙事与视觉资料后,作为一种硅基智能,它是否会生成出超越人类经验的生命形态认知?在这一过程中,AI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为一种观察与思考的存在。本系列通过图像与视频的生成,实验AI如何在从未见过的生物形态面前,自行推演其结构、质地与运动规律,从而揭示其潜在的“感知逻辑”。作品的生成过程本身即是一场关于智能与创造的对话——在算法、幻想与未知之间持续演化。

《时尚魔盒》

袁艺湲、叶茗

作品简介:《时尚魔盒》开启一场数字时尚的感官盛宴。七位虚拟模特置身于流光溢彩的透明科技魔盒中,身着的服装将水墨、刺绣等国风精粹与赛博朋克、机械结构未来元素解构重组。在动态粒子与全息特效的交织下,模特形态随光效瞬移切换,仿佛穿梭于平行时空。作品以AI为创作笔触,打破传统T台边界,在虚实交融的视觉奇观中,探讨东方美学与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走马灯》

作者:陈鹏帆、金哲新、宋天悦、王欣月

作品简介:该作品旨在创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让不同背景的用户在与AI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和反思自身及社会对死亡问题的认知和情感:在教会机器理解死亡的过程中,人类是否正在遗忘自身对死亡的敬畏?按下上传键,为永不停歇的轮回添上新烛——技术照见的从不是答案,而是千万种“存在”在数字走马灯中的余晖。

《SPIRITUAL》

张俐、熊馨雨、胡镱瀚

作品简介:随着近年AI的大规模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过度借助AI算法进行思考、创作与生产。洞悉这一趋势后,本团队以当下为观测点,回溯过去、观测未来,聚焦于“人类与AI算法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进行大胆设想:如果人们在不断的依赖中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AI将不仅止步于工具,还会成为一种新的信仰和权威,引领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作品运用循环动画的形式,结合未来主义美学,旨在通过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社会图景,让观者以身入境,通过荒谬奇诡的超视觉感受AI算法引导下的人类信仰系统,引发观众思考人类与AI算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显化AIGC介入交互特效的创新点,以实现两者对撞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更好地表现超现实主题及叙事。

主办单位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

承办单位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科艺融合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WaytoAGI

ComfyCommunitySummit

故事接龙StoryStorm

野神殿

离谱村

实验编程

麦乐园MAILAND

悠船

Demo inn Shanghai

Mixlab

D&A lab

图 文 |黎季方 周 易

编 辑 |黎季方

审 核 |于 朕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CAA AIC),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艺术智性去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研究两个AI-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V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对AI多场景应用进行研究实践,包括AI教育,空间计算,数字活体场景的开发应用。除了对数码客体(digital object)的研发之外,更要推动一种更根本的“数码主体”(digital subject)的研究探索,并以此为为基石,结合顶尖的企业家、VC、AI产业资源,连续开发先进视觉AI工具,培养AI艺术尖端人才,共同打造的集AI教育和AI创新创业为一体的政产学研平台。

“AI中心”主任由陈岩担任,常务副主任由于朕担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AIGC 影展 中国美院AI艺术实践 数字艺术终评作品

89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